孔子与儒家思想

2015-05-30 08:29张聪雅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克己复礼儒家思想儒家

内容摘要:通过书籍和一些研究性著作,结合专业知识,加深对孔子思想萌芽、形成、发展及儒家思想体系的理解。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孔子 儒家思想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主张“仁”与“礼”;战国的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认为“民贵君轻”;西汉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唐朝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成为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明中叶的王阳明创立了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明朝的李贽揭露道学的虚伪,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等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到如今,儒家思想仍然发挥着他独一无二的价值。我们对于儒家思想在历史洪流中发展的线索和框架应该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儒家思想可以用五个字来提纲挈领,即“仁、义、礼、智、信”。在《论语》中,“仁”字出现过109次,可见仁之重要性。“仁”在政治上有为政以德、以人为本、中庸之道、民贵君轻四个方面;在社会上,仁有与人为善、见贤思齐、纳言敏行三个方面;在家庭中有齐家、孝悌、感恩这三个方面。在滕贞甫的《儒学笔记》中,作者把“义”根据不同的践行原则分为六类,分别是正义、仁义、忠义、孝义、礼义、信义。儒学重视“礼”既是为了维持等级制度,也是立身修养的需要。而“智”为好古、好问、好习、好师、好用。“信”是仁、义、礼、智的具体表现形式,即诚其意、忠于义、发乎情、止乎礼。我们应该通过这五个简单的字延伸扩展出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从而不断内化。

春秋,是五霸激烈争雄的时代。自东周开始,周朝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争霸的目的无一例外是吞并他人土地、财产,毁族灭国。于是带来政治秩序失序,欺诈行为泛滥,道德沦丧,儒家抱着救世的目的,决心改变这种混乱局面,恢复“天下有道”的正常的社会秩序,但并未成功。孔子为了“礼崩乐坏”的现状愤怒而又无奈的奔走呼号,要求人们克己复礼,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政治活动失败后就埋头于古代典籍的整理,虽没有立功,但是他在立言中立了德。或许最后他带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去了。但,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不再仅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

史记中记载孔子少时贫且贱,母亲的良好身教再加上自身的好学,初步形成了他的内化自律、外化教化的德育基本思想。这影响到他终生付诸道德践履,并促进他人的进步。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民族性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关于政治哲学:为政以德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孔子认为修身的最终目标是成“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在电影《孔子》中,他不论何时觐见鲁君,都要行周礼,即使是在外漂泊十几年再回到父母之邦鲁国,他仍然遵循着那一套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孔子认为民为邦本。“君者,舟也;庶民,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他也主张选贤任能,“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2.关于道德哲学:孔子指出人性具有天然的统一性,所谓“性相近也”,同时又言“仁者,人也”,将“仁”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关于如何达到仁的境界,一是推行忠恕之道。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儒家具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还有很多,如恭、慧、勇、刚、谦、敬、慎等。孔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是依赖自觉努力完成的,即立志、克己、力行、内省、中庸。

3.关于教育哲学:孔子首先提出“富而后教”。他把对待学习的态度分为知学、好学、乐学,又推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认为学习很重要,“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了在学习中应该学思结合,两者不可偏废。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人虽有贵贱、族类之别,但人人皆有受教育的权利,但由于每个人的智力、性格、兴趣等皆有差别,所以首创了“因材施教”,教师应该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其精华部分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弘扬,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刘忠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2.《儒家哲学智慧》,邵汉明、刘辉、王永平,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

(作者介绍:张聪雅,河南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2013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克己复礼儒家思想儒家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儒家思想与书法
纠缠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从“为仁由己”到“克己复礼”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论语》中弟子问仁探究颜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