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琦
内容摘要: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思想品德课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求教学紧扣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有的放矢,真情施教,必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关健词:思想品德课 三步教学法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教学标准,其中明确规定现有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必须倡导实现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加强其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尝试新型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主体能动性与学习热情的调动,创建高效的德育课堂。
我从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已经十五年了,这些年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也做了不少探讨,其中“三步教学”法最受兄弟学校同仁的称赞,在此提出来与大家交流共勉。
第一步,课前要重视前奏,精心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教学中,前奏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形成师生之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凝练、恰切、感人的课堂情境导入,可以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带着对问题的疑惑投入带课堂学习中。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课教学开始前,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状况,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相契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教学情境的刺激与感染下明确自己的学习行为,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从而更好地开展课堂学习。比如:利用媒体演示导入。如在讲授《珍惜生命》这一课时,可以播放一段殷雪梅教师舍身救助几名学生的视频材料,通过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情绪感染和强烈的情感震撼,诱发对生命问题的新认识,顺利进入新课。
通过列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让学生更具体真实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与洞察力。如通过讲扶贫资助某学生返校读书一例,引入《维护受教育权》教学内容。
第二步,课中要突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实际锻炼。
新课程教学实践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思想品德课自然也不例外,依然突出“主体参与”和“人本观念”。“主体参与意识从本质上说是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开展课堂学习。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针对初中生开设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就是立足学生德育实际,调动主体意识的过程。例如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引导学生谈谈对生活或者生活中某件事的感悟,通过与大家的交流化解心中的疑惑与苦恼。再例如引导运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理智地处理生活纠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德育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人生的发展。
“人本观念”就是把学生置于所有教学活动的第一位,综合应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途径,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努力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目标中去。其实“人本观念”就是要求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尽肯能地解决好人的思想、情感与知识技能等问题。因此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应当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实践、去尝试,通过实践与尝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各项德育活动。学生参与德育活动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每一位教师都要在课程教学中树立“人本理念”,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让德育教学真正变得有意义起来。
第三步,课后要紧盯目标,努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最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通过开展内容丰富与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在各种活动的参与中增强对课本知识的认识与灵活运用。
指导他们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将课本知识转化到学生的行动中去。比如在教了《了解祖国,爱我中华》之后,我让学生观看《东方时空》、《新闻联播》等节目,掌握我国的最新社会动态,激发学生对国事的参与热情,这样,学生既受到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又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总而言之,将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贯穿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全过程,真正做到教育实践活动与教育目标紧密结合,课前、课中、课后逐步推进,逐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思想品德教育真正发挥出在价值观引导方面的强大影响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会主义德育活动的建构中去。
参考文献
[1]朱小蔓.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版
[2]闫桂琴.《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出版.2010。
[3]皮连生.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单位:甘肃通渭县通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