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丰华
精彩的语文是一首精巧的诗,而不是一壶平淡的酒。它的创设,需要教师有诗人般敏锐的眼睛和敏感的心灵。同样的问题,学生会因教师一个形象的比喻而曲径通幽,一句幽默的调侃而兴趣倍增;也可能会因教师一次烦厌的手势,一个躲闪的眼神而熄灭进取的激情。简单的语文更需要大智慧,需要我们在平实的课堂中捕捉灵感,适时、随机地拨动学生诗意的心弦,点燃学生理性的火花,升华学生语文的情怀,让他们在简单实在的语文学习中迸发智慧、生成思想。
一.语文课应该是踏实的。资深教育家王有盛和姚喜双教授认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忧患是,公民的口语能力差、汉字书写辨识能力差、逻辑思维能力差……作为语文教师,听罢着实汗颜。是啊,我们语文教师到底在教什么?为什么而教?
语文教学不可能不带一丝的功利。教育的使命,中考高考的检验,上级的评判,家长的期盼等等诸多因素,使我们语文教师不能不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分数。但这也恰恰决定了我们更应该带着一颗不功利的心,去踏踏实实地从识字、写字、读书、背书、训练、写作等各个方面一点一滴教会学生积累、做人。要问收获,先问耕耘,教育教学没有终南捷径,唯有耕耘——有韧性的、有规划的、有目标的耕耘,我们才能在金秋时节,在东篱之下悠然地采菊。这就要谈谈高中语文必须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语文课是简朴的。爱因斯坦说:“真理总是简单的、质朴的、平白如话的。”莎士比亚还说:“简洁出自智慧。”《易经系辞上传》有一句话:“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其实,语文课堂只要适合自己简单大方,达到语文课的境界那就是好课,那就是高效课堂。但近几年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形式是琳琅满目,我们也是趋之若骛,竞相效防,而这恰恰丢掉了语文课堂中最简单、最质朴的一些东西——倾听、等待甚至争论。一时间弄得许多语文教师顾此失彼,甚至晕头转向,不知如何“执法”是好。其实我们语文的教学终究要回到“朴实、扎实、务实”中去。语文教学终于回归了适合“自己”的简单语文,这种简单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简单而是要达到语文教育的特点,做到多读多写,这就是语文课的精彩。简朴的教学理念、简明的教学目标、简要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流程、简练的教学方式、简明的教学评价。我认为就是两点:目标简约、教法简洁。这样的语文课堂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1、目标简约,而要有重点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总觉得语文要教的东西太多,回想自己过去的课堂,字、词、句、段、篇,一样也不落,总希望自己教得越全越好,结果是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课堂中却找不到了重点。现在我已觉醒,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而一篇课文不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语文不在于今天我教给学生多少知识,知识是永远都教不完,而在于是不是教会学生说话,教会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写文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高效课堂,这就需要老师深入研读教材和教学内容,发现那些学生真正需要的、有用的东西,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有所为,有所不为。 用简短的时间让学生品味简单背后的深刻。把更多得时间留给学生去读去品去写,精彩的课堂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要淡,要雅,要心静。
2 、教法简洁,而要精彩
现在不少教师上课(特别是公开课)不是把劲用在“教什么”上,而是全花在了“怎么教”的技术性问题上。一味使用所谓时髦的“最好”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希望教学能够出彩,结果把语文课上成了艺术课。陶行知早在1919年的《新教育》杂志就撰文指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是的,虽然说 “教无定法”,但是最需要的还是“贵在得法”,努力追寻最简便、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精彩的课堂看似简单的,实际上是最不简单的,它充盈着教师的智慧,寻求简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教学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简单的实际上是最深刻的,是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之后的深入浅出,是对学生深入了解之后的准确把握,是对精心预设之后随机生成的正确引导。我们的简单,应该让学生更轻松一些,让感受更深刻一些,让学习更幸福一些。
三,语文教学的倾听。“讲”与“少讲”成了我们必须探讨的话题。“少讲”使得学生没有多少现成的东西接受,只好自己去学、去理解、去感受,学生在不经意间被解放了,可以自己思考,可以结合自己的爱好,联系自己的生活去理解、去感悟,从而主动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由此看来,语文课宜少讲。
(一)少讲授。有人曾把语文老师叫做“贩子”,一种是贩卖教参,被戏称为“二道贩子”。一种是贩卖自己,把自己的阅读理解与体验贩卖给学生。但始終还是“贩子”。学生没有在课堂上获得自己思维与体验的机会,很难使自己的阅读素养提高,所以,我大力提倡这种少讲。
(二)少讲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表面看来,老师在让学生发言,在让学生讨论,在让学生思考,但这些都是在老师的刻意引导下,走向了老师事先设好的“圈套”,而当学生走进此圈套时,我们就认为教学成功了。其实在那个舞台上,学生只是一个配角而已。我认为这样的分析应少。
(三)少讲话。“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有时学生发言时,由于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有限,口头表达不很好,往往不少学生不能把自己的心中所想很好的说出来,可能会结结巴巴,吞吞吐吐,这时我们老师便开始引导了,一个接一个的提示,甚至用直接的不能再直接的提示让学生终于说出不知是学生自己还是老师的一段话来,这时,老师的引导者的职责便光荣的完成了。仔细想一想,这样引导有啥结果?学生能获得什么?最多不过是找了个“坐下”的台阶罢了。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首先要做到“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会“听”的语文老师才能教出会“说”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发言,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思维。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连贯的思维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语言表达上的自信心,为他们的口语能力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环境。“会听”还要与学生保持情感的交流,让学生从老师的动作、眼神中看到鼓励,看到赞赏,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少讲多听,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真正展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才有可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形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流畅表达的能力,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