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中意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合作学习。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尝试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依托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已初见成效。本中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高中地理 合作学习 学习小组
合作探究学习,主要指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某个“中心任务”,依赖事先预设的研究课题创设探究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内心通过自主性的驱动,依赖研究实践与合作交流的形式不断积累知识,掌握研究问题的中心内容,获得很多问题解决的经验,继而达到提升学习水平和实现自身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地理作为高中基础教学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其课程改革急需采用新型教学策略,注重学生自主性地位的提升,鼓勵学生积极将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有机结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进步。基于这种情况,为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们将合作探究学习引入高中地理教学中,实践证明,合作探究学习的实施,切实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合作探究学习对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及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一、培养学习小组,是组织合作学习的首要任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习小组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又能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在小组协作中开展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培养学习小组,是一件费时耗力的长期工作。笔者最初尝试小组分组时,由于没有遵循科学的指导,分组随意,分组后学生活动的热情并不高,学习效率反而降低了。
经过不断地摸索,笔者在总结过去教训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套培养学习小组的一般方法。
(一)分组的原则
学习小组的分组,笔者按照的是“组间均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所谓“组间均质”是指各小组间的总体水平要相当,避免学习小组间因差距大,造成组间的不公平竞争。同时要兼顾成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协调能力。“组内异质”则是指,小组成员间要体现差异性,一个小组内既要有绩优生,也要有后进生,做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同时,小组的划分除了要考虑学习能力外,还要兼顾性别比例、性格特点等影响因素。
(二)学习小组的规模与分工
确定学习小组规模时,笔者曾尝试过8人小组、6人小组和4人小组等多种方案。但在开展学习活动时,笔者发现8人小组和6人小组的活动经常难以正常组织,原因是内部分工不明,遇到任务相互推诿,组长协调困难。最终,笔者选择了4人小组的分组方式。4人小组,规模适中,任务分工可明确到人,避免了之前的相互推诿等弊端;同时也减轻了组长的工作负担,调动了小组长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整个小组的学习效率。
(三)学习小组的考核与奖励机制
笔者针对小组学习情况,采用纸笔测验的方式进行评价。同时,在课改专家指导下,编制小组学习能力调查量表,对小组进行定期考核。在考核中表现优秀的小组,将获得奖励;而表现有欠缺的小组,教师要进行及时引导,帮助其发展。
此外,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如何奖励学生也是一门学问。笔者曾尝试,用传统的奖状、圆珠笔等奖品来鼓励学生。但效果并不理想,部分学生根本不买账。经过学情调查,笔者了解到,学生们更青睐笔记本、演算本等实用的奖品。调整了奖品的种类后,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同事的启发下,笔者大胆尝试将考核评价改为积分制,积分达到一定标准的学习小组,可用积分兑换免作业卡,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这类做法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弘扬个性,落实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
新课程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等个性为宗旨的自主性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大胆实践“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有目标、有计划地互相讨论、合作探究。
第一,让学生“自组”。由于学生性格、爱好、情趣、知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我们在提醒学生适当注意成绩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由组合,组建成学习小组。每次活动前,推选一名学生来主持。实践证明,让学生“自组”有利于合作探讨,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让学生“自读”。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把课程目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再让学生自由阅读,规定每组至少提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地理问题。这样,既纠正了过去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三,让学生“自议”。课堂上注意保证学生的探讨时间,使其围绕地理问题,展开讨论、争辩;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指导。通过“自议”,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学生感到探究有收获,合作有好处。
第四,让学生“自说”。尽量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鼓励质疑,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把所思所想说出来,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比较自卑的学生。这样,教师的教学能有针对性,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第五,让学生“自练”。新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是为学生减负。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又不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精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能体现层次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训练、纠错,既落实了知识,又激励了学生对成功的追求。
第六,让学生“自探”。“问题研究”“课后活动”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我们根据“问题研究”和“课后活动”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设计,让学生自我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上述的教学模式,已初见成效,生生互动明显增强,学生的合作效率与团队意识明显增强,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但笔者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很多有待完善之处,如学生的学习活动多局限在小组内,小组间缺乏有效合作;部分小组的预习情况不理想,小组长包干所有学习任务,成员没有成长;目前的模式中,课堂评价标准相对单一,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进步情况,需要将评价标准多样化,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