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初探

2015-05-30 19:48:13苏艳红
俪人·教师版 2015年17期
关键词:感性个性化价值

苏艳红

【摘要】开展个性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特色,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科优势,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接受文本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良好个性品质,优良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的个性化与创造性。如何进行个性化阅读?以下从四个方面探寻个性化阅读路径:

一、春色满园关不住——凸显文本的核心价值

一篇文章犹如满园春色,内容丰富多彩。满园春色从何着手欣赏?《语文课程标准》非常强调阅读的个性化与创造性。如何进行个性化阅读?一是要发掘每一篇课文独特的语文价值——生命价值,二是要追求知识基础上的能力、背后的规律、“然”以外的“所以然”。满园春色就须抓住最有特色的地方来欣赏。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基本途径,应该将语文学习的文本——课文所隐含的语文核心价值(生命价值)凸现出来,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达成的教学目标,适当地弱化文本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普教育价值、社会生活认识价值及思想品德教育价值。一句话,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课堂教学才能体出现个性化阅读来。《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最有“生命价值”的是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四个人物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他们的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结构。现代读解理论告诉我们,阅读就是读者与作者的平等对话,是一种生命运动。因此,课堂教学就是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纯正的文学趣味,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进入人文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

二、一枝红杏出墙来——设计教学的主要问题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红杏便是上文提到的语文核心价值,围绕核心价值,设计教学的主要问题,细节灵活处置。比如,执教《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老师讲究教学设计,注意运用教学技巧,追求课堂气氛。他们为课文找到一个好的突破口,设计了一段精彩的开场白,一段值得回味的结束语。到哪里抛出一个新巧的问题,到哪里用小组讨论,到哪里形成高潮,什么时候进入下一个环节,就像经营一篇文章那样,有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起承转合、过渡照应。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上去热热闹闹,有时还相当出彩,颇能赢来一些喝彩声。但是精巧细致的教学设计,往往是按照教师对课文的理解,顺着教师预想的教学思路进行的,常常把学生的基础、理解力、表达的随意变化等可变因素排除在课堂之外。一旦学生的理解达不到教师的设计要求,或者学生的问题超出了设计的范围,教师就不知所措了,不是生拉硬拖、强迫灌输,就是听而不闻、回避问题。换句话说,老师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这样的课堂结构虽然完整却比较生硬,表面热闹却缺少生成性。这就要求教师牢牢把握住课文的核心价值,然后设计好教学的主问题。一般的原则是:设计大体有序,具体细节灵活;能由学生说出来的,教师尽量不说;教师尽量多实施课程方向的调控,少理念意识的强迫灌输;让课堂对话承担起多种功能。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来说,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个性阅读。对于一堂课来说,不存在一定要具备什么基础、达到什么理解力的学生,没有哪些内容是非完成不可的学习目标,没有哪个内容非要用多长时间来完成不可。如学习形式,总体上以学生表达为主,但也没有认定哪些内容一定要让学生说出来才算好。这样一来,课堂里的语文教师是在享受教学过程,享受学生的智慧与成长。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重视课文的整体感知

如果把浮云比作重点,那么阅读不能被重点遮住双眼,对课文重点的把握要服从于教学的整体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游离整体去抓重点的问题还是存在的。短短的45分钟一堂课,也只允许有一两个重点,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于是就削枝强干。有句行话,叫做“扣词扣句”,就是推敲词句也要立足文本整体。“整体感知”、“整体把握”这些术语现在已经广为人知。大家都认识到,语文书中的一篇篇课文,都是一个个整体存在,而文学作品更是生机勃勃的有机体。然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像医生解剖尸体那样地分析课文,或像从人体上割下一只手来那样与整体相割裂地关注局部的方法,曾经比较流行。老师往往热衷于追求纯粹、明晰和确定的结论,但“企图以理论物理学家所要求的精密性和逻辑完备性来重现一切比较复杂的事件,这不是人类智力所能及的。高度的纯粹性、明晰性和确定性要以完整性为代价”。不妨把爱因斯坦这段话中的“比较复杂的事件”看成是阅读的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那么,这位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对事物完整性的见解是多么的深刻!因此,语文阅读既要把握重点,又要立足整体。

四、道是无晴却有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感性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目标中多处提出要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缺乏感性,是过去阅读教学中人文资源严重流失、语文课走向自然科学化造成的弊端。要实现人性的完善,现代思想家们更强调人应该参与感性活动,因为感性活动更为天然,更诉诸直觉,个体可以密切介入,在艺术审美活动中更是如此。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在理智状态中认知事物多采取理性的邏辑的方式,但这理性的方式只体现了人与事物的一种关系,如拘泥于理性的逻辑的认知,很容易陷入对人与事物关系认识的惟一性,而忽略了世界向我们展现的更多可能性,也就是世界存在的丰富多彩。让学生感性地揣摩课文——体验情感、感受形象、触摸语言,是一切理解、探究的基础。逻辑的抽象是必要的,但必须以感性为基础,所以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课文,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总而言之,广大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尽显个性阅读,就必须尽可能准确、到位地理解和把握文本,这是一道“铁门槛”。老师不能仅仅依靠教学参考书,而应如古人所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要多读古今优秀诗文,选读一些重要的美学和文艺学论著,提高理论素养。教师自身积淀厚了,识理多了,视野宽了,立足点高了,既能宏观把握,又能微观深入,语文阅读教学才能进入游刃有余的境界。

猜你喜欢
感性个性化价值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12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7:10
一粒米的价值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给”的价值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新闻传播(2016年9期)2016-09-26 12:20:22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01-22 17:20:15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