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梅
【摘 要】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微博、微信、微电影、Facebook等社交媒体风靡全球,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应运而生,微课已成为引领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热点。本文就微课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应用的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 微课;高职院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1
一、微课程的特点及意义
微课程的特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教学时间较短,时长一般为5~10分钟。二是教学内容较少,突出课堂教学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三是资源容量较小,一般控制在几十兆左右,可方便师生教、学之用。四是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借鉴电影拍摄模式,对课程内容进行情景剧设计策划,撰写脚本,选择合适场地进行拍摄,经过后期制作形成微课程。
高职教育微课程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在于:一是利用各种摄像机、现代化录播室、多功能手机、迷你平板电脑、多样化录屏软件等设备,可以随心所欲地录制微课程。二是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高度覆盖,为利用高职教学微课进行自主学习提供方便,随时随地进行微学习。三是人们对知识或技术的极度渴求,为推广高职类教学微课创造了条件。四是为开发高职教学微课提供了经济保障,能够指导人们接受继续教育和技术活动,必将为开发者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高职教育微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是教育性原则。高职教育微课程不同于本科教育的视频公开课或微课程,虽然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教育意义,但它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要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技能点或实训环节制作的教学视频。二是目的性原则。高职教育微课程可以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一个抽象概念,或者是为了围绕某个知识点解决一道习题,或者是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难点,或者是为了验证某个观点而进行的实验实训等,切忌没有重点和目的地制作教学视频。三是趣味性原则。微课程在强调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内容相对完整的同时,还要针对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虑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讲解的生动性,千方百计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否则听课人就会味同嚼蜡,微课程也就不会鲜活。四是应用性原则。开发高职教育微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解惑、是应用,是让学习者受益。这就要求在设计与开发微课程时务必做到短小精悍,要适合网络传播、适合在线流畅观看、方便学习者下载学习。
三、高职教育微课的制作过程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九个环节:①确定微课的教学主题;②细化微课知识点;③微课的教学设计;④制作微课的教学课件;⑤撰写微课视频的拍摄/制作脚本;⑥微课视频的拍摄或者录制;⑦微课视频后期编辑与优化;⑧设计制作微课配套资源;⑨教师的微课教学活动实施。
在以上环节中,教师认为微课制作过程中重要程度最高的环节依次为微课的教学设计(84.63%)、确定微课的教学主题(65.09%)、微课教学活动的实施(53.13%)、制作课件(44.97%)、细化知识点(40.04%)、视频拍摄或录制(33.97%)及后期编辑优化(32.83%)等,从中可以看出教师最重视的还是微课的教学设计以及主题的确定等教学层面的内容,而对微课的制作、编辑和美化等技术性环节居其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微课制作、设计先行”和“制作微课是技术,设计微课是艺术”的理念。
四、微课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1、整合微课与现实课堂关系。微课作为一种“微型视频教学资源”,被教师引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应注重与现实课堂的整合,微课应当扎根于现实课堂。作为教学资源的微视频在课堂中可以承担不同的角色:课程引入、核心概念讲述、操作过程的演示、课后的练习等,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堂现实要求灵活应用。在与现实课堂的整合层面,需要注重教学设计,包括进行学情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教学内容分析等,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开发适合的微课。另外,在课后还需要补充一系列的辅助教学资源。通过对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微视频、辅助学习资源的整合都应为完成现实课堂的教学任务而服务。
2、开通微课教学支持服务渠道。微课不仅仅是微视频的呈现,而是一门完整的课程,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学支持服务应当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学支持服务包括学习辅助工具、支架与路径、同步与异步、讨论与协作、不同层次的练习与反馈及相关的学习资源。教学支持服务承担着线上辅导的职能,提供足够的学习支架与学习路径,可避免学习内容过于零散造成学生迷失。同时,教学支持服务还要增强师生之间的在线同步、异步交流工具的使用,让学生的学习可以无处不在,使得课上的正式学习与课外的非正式学习统一、连续。
3、推动学生养成移动学习的习惯。在网络时代,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选择性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特别是高职院校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微课具有“直接”的培养效果。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但在现实中,高职高专学生的移动设备终端设备用来打游戏、聊天、购物、刷微博、微信等休闲、娱乐活动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主要的学习工具来使用,这方面教师和学校有义务进行引导和推动,让学生养成主动进行移动学习的习惯。
4、建设系统性微课资源体系。碎片化、片段化的微课需要系统性的归类和划分,需要多种类型的资源以一定的结构进行组合并形成有意义的关联:这种关联不是线性的,而是发散性的网状结构;不是静止不变,而是在动态前进的。高职院校的一门微课设计雏形出来之后,需要经过教师同行、学生和企业界人士进行评判、实践,并在交流和实验中不断对微课程进行完善,特别要关注的是这门微课在与其它点状的微课资源建立网络,并随着教学需求与环境发展不断发展与充实这个网络结构,这样的学习资源以及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机。同时,学习资源动态生成的实现需通过师生教学的评价与反馈体现。教学反馈包括学生的学习分析与教师的教学反思。微课程学习平台能够记录学生的学习足迹,供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也可以供教师进行学习分析,以便在正式课堂上能够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因此,评价与反馈也可以对微课程的前端分析与设计提供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1]马秀芳.高校微课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2]吴婵.关于微课对优化高校教学效果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3(29).
[3]张志宏.微课: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0).
[4]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