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要:当前,语文教学由“满堂灌”向“满堂练”“满堂问”转化的现象值得关注。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课程实施的过程三个方面,提出革除单一的接受性学习的弊端,适当给课堂教学留一点“空白”的观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讨论合作、深入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探究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语文素养 新课标 主体性地位 “空白”
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课堂时间不够用,遗憾一节课匆匆结束,还有很多内容没来得及讲,甚至提前上课、延迟下课也讲不完。于是将其归咎于学生:“我明明把时间安排得很好,就是学生太不争气,一个简单的问题思考那么长的时间,把课堂时间都浪费了。”说话者是满腹牢骚,可从他们的抱怨中却暴露出了当前教育存在的一个问题,即虽然教学改革推行了多年,但很多教师的思想观念仍然没有转变,课堂教学还是“满堂灌”,或者变成了“满堂练”“满堂问”,骨子里依然是以教代学或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将准备好的知识硬塞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是“塞”得多还是少,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教师的精心备课只是把自己要讲的内容分配到课堂的每一时段,而且要排满、排紧凑,又在所讲内容中安排大量的知识点,从字词教学、段落划分、内容分析到写作特色等应有尽有,惟恐有所遗漏,而使教学留下空白。
试想这么多的知识点,单教师一个人讲解就要花费很多时间,且不用说能否讲全讲透,即使讲全讲透了,也无法顾及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造成的结果,就是教师唱独角戏,一个人从头讲到底,学生只能听听、记记,在头脑中复制教师所讲的内容,成为一台没有生命的“录音机”。或是教师拼命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预设的轨道上引,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伤害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下去,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反而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之情。因此,转变旧的思想观念,适当减少课堂教学内容,给语文课留一点“空白”,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留一点“空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个核心教学理念。现代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通过最优化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最有效的发展。
学生是独立的、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体,树立新的学生观,首先就要树立学生是發展中的人的观念,学生是处于发展状态中的尚未成熟的生命个体,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和极强的可塑性,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认知过程强加在学生身上,否则就将极大地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扼杀学生的发展潜能,只有运用各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和探索,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同时,学生的认知过程离不开他已具备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学习与生活的经验,学生的认知过程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在认识与实践中不断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任何老师都代替不了的,正如于漪老师所说的“教师确实不能包打天下,也包打不了,教师施教之功是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内驱动力,促进他们发展”。
因此,现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明确这样一点: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思维活动的展开,绝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学习的质量如何,语文素养如何,要看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的情况。要让学生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就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记忆教师的观点、模仿文本作者的文章,而要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站在文本作者平等的地位,与文本对话,感受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获得自己的感悟,激发自己的情感,并以自我的真情实感参与学习,从而真正地体现为学习的主体。
二、留一点“空白”,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活动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师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的学不过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学活动由双边活动变成单向传递,使学受制于教,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这里且不论教师的知识储备如何有限,即使教师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单向传递的结果也不过是使学生获得极其有限的知识。而要使学生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新课标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建议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型的教学理念中,师生之间应是平等的关系,而不是以往的灌输与接受,指令与服从,语文课要还给学生三大权利:阅读、思考、发表意见、讨论、辩论的权利,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互相协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脑力劳动过程。
我在讲授新教材第一册《外国诗三首》中《篱笆那边》的时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之后,只给学生指导了学习哲理诗的基本要求与方法,就让学生反复阅读思考,分组讨论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及艺术特色,结果学生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竟然提出了十几种对诗歌的理解,且都言之成理,有些甚至是我根本就想不到的,我索性又让他们将韩东的《山民》与本文进行比较阅读,获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由此,我充分地感受到,教参及相关的教学资料所提供的对文本的认识并不是神圣的、唯一的,没有必要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标准答案上,而要给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敢于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共同讨论,深入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使之得到充分、有效的发展。
新课标的颁布,为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新一代的语文教师不应该再盲目追随旧的语文教学观念,而要大胆革新,在课堂教学中留下一点“空白”。留一点“空白”,并不意味着在学生的知识体系、能力训练中留下漏洞,而是要体现单元教学、阶段训练的思想,突出重点,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训练序列。留一点“空白”,要求教师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消除贪多求全的心态,深入钻研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大胆取舍,给学生留下更多思考、创新、展示个性的空间,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遍获得进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