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娅
【摘 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单纯地传授数学知识更为重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 数学;学习兴趣;教学法;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1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探究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同时兴趣也是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的前提条件,因为兴趣能激发人们学习的动机。只有你喜欢了这一门课程,才会有想要学习的心态。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与“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也就是学习兴趣。要想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1 上好第一堂课,让学生对你“一见钟情”
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是相当重要的,它往往左右了你以后的好恶,以后的喜欢不喜欢。而人们对某一件事情的兴趣也大多与第一印象有关。所以第一次见面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学生喜欢你这位老师,才会喜欢你的课,才会乐意接受你传授的知识。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能吸收;学习也要有兴趣才能接受。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对于我们教师而言,不一定以后的每一堂课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第一堂课却必须精心准备。
第一堂课与一般的课不同,一般的课传授的内容是固定的,而第一堂课则更多的是充分运用教师的渊博知识,发挥自己的优势,上好这堂课。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把渊博的知识和相关的素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要围绕主题展开。同时要精心设计板书,处理好语言的叙述与板书之间的关系。这样既能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能展现这门学科的魅力!
2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
人的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如果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可以使学习数学的过程变得轻松而愉快,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充分的调动,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1巧妙引入教学法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讲授新知识时,如果引导得当,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时,教师就可以用印度国王奖赏下象棋人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先尝试算出第1格,第2格,……第64格中各放多少粒麦子?再讨论国王能否满足下棋人的要求,通过故事引入引发,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从而积极参与学习。再如,在讲“组合数的公式”时,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学校举行足球比赛,全校共20个班级,如果每两个班级必须打一场比赛,则一共要安排多少场比赛?问题一提出,学生定会讨论计算起来,过几分钟后,如果学生还未算出答案,教师就把公式场写在黑板上,并告之这就是用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组合数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学生看到老师的计算速度,一定会对这一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因此,一位好的教师要善于运用故事引入法、设疑引入法、情境引入法、演示引入法、开门见山引入法等多种引入方法,给学生创设心理悬念,把学生引入到一种想要解决问题的情景中,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分层教学法
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滋味,教师应实行分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要求、方法上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愉悦。比如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课堂上的提问和课后的作业都应增加一定的难度,以拓展和加深所学内容。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同学,则不要求全责备,一味地批评,应降低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也能体会得出正确答案的快感,从而树立起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2.3数形结合教学法
数与形的结合是一个完美的结合。形中有数,数中有形,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和和谐美。
在解数学题时,如果能仔细挖掘题目中数与形的结合点,通过数形结合既能化难为易,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求+++的最小值时,就可以把它放在坐标系中,把它转化为一个点到,,,四点的距离,从而可以求出它的最小值。
数形结合教学法通过“以形助数,以数解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4情感教学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和他们进行感情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能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教师的个人素养、言谈举止、才华与责任心,上课时感情的投入和感染力都能让学生产生尊敬和敬佩。
在教学中,教师应在各方面关心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期待、信任和关怀中得到鼓励和勇气。教师应有不厌其烦的耐心和高度的责任心,能消除学生的自卑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学生不断前进。教师应提倡民主,激励学生超越自己,鼓励学生提问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当学生取得成绩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才能做到让学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
3 将数学生活化,突出趣味性
只要你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去年春节,我收到了学生发来的一条祝福短信:祝福烦恼高阶无穷小,好运连续又可导,理想一定洛比达,拉格朗日天天照,道路不凸凹,生活不单调,(心情),快乐无穷大,忧愁可微分,快乐可积分,在未来趋于的日子里,幸福是连续的,我对老师的祝福可导且大于零,祝老师生活在永远没有最大值的快乐和幸福的复合函数中。这则短信它涵盖了高中乃至大学数学中的若干定理及函数的相关概念,既诙谐、幽默又不失体面,既有趣又饱含了十足的韵味,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耐人寻味,让人觉得数学也可以如此诗情画意!
4 运用数学美,唤起爱美之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数学教学中美的教学无时不在,工整的板书,美观的作图,生动的语言,端庄而自然的仪表都能给人以美的感受,而数学本身也处处充满着美。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美的核心。毕达哥拉斯曾说过:“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这正是基于这两种形体在各方向上都是对称的。数学中具有对称性的图形很多,都能给人一种舒适优美之感。黄金分割及其相关应用则是和谐美的典型例子。另外,数学符号能将繁琐的文字语言简单化,给人一种简洁美。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美在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在上数学课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运用几何画板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让学生看到图形的翻转,放大缩小,重合等,让学生能欣赏到数学的趣味美,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美,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数学的教学过程不应是平铺直叙的讲授、机械地训练,而应是师生互动、思维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乐学、会学,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不会再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是真正的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朱建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探索[J].黄山学院学报,2007(6).
[2]曹之江.漫谈如何教数学[J].大学数学,2006(4).
[3]高芹.数学教学中兴趣的激发[J].中学生数理化,2007(5).
[4]谭敏.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