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属于作者

2015-05-30 13:58高建红
出版广角 2015年13期

【摘要】 本文通过论述美国出版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编辑之一麦克斯韦尔·珀金斯的编辑实例,剖析其编辑理念与实践,探究珀金斯给我们今天的编辑工作所带来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麦克斯韦尔·珀金斯;《天才的编辑》;编辑理念;编辑实践

【作者单位】高建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麦克斯韦尔·珀金斯(Maxwell Perkins,1884—1947)(以下称珀金斯)是美国出版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编辑之一,以“激发作者写出其最佳作品”的能力而闻名。在其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发掘和培养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等多位文学天才。可以说,没有珀金斯,美国当代文学史或许要改写。

在珀金斯去世30年后,司各特·伯格依靠大量的一手资料,包括珀金斯寄出和收到的信件、他编辑过的书稿、对了解他的人的采访,写成了《天才的编辑》一书,并因此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通过司各特·伯格的叙述,我们了解到诸如《了不起的盖茨比》《太阳照常升起》等文学名著诞生的始末。更重要的是,书中对编辑与作家交往细节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一位天才编辑是如何炼成的,对我们从事编辑工作不无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判断力

编辑并不是珀金斯从事的第一份职业。珀金斯1907年6月从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后,先是在波士顿民政局服务,而后担任《纽约时报》的记者。1910年,他来到斯克里伯纳出版社,在做了4年半的广告营销经理后,调到编辑部成为一名编辑。

在做编辑的最初几年,珀金斯所做的工作大部分没有什么创造性,仅限于校对和做一些无须动脑的琐事。直到菲茨杰拉德出现,珀金斯作为编辑的伟大生涯才正式拉开序幕。

1918年春,22岁的菲茨杰拉德把一部题为《浪漫的自我主义者》的书稿托付给自己的朋友、爱尔兰诗人沙恩·莱斯利。莱斯利把书稿推荐给斯克里伯纳出版社,但并没有引起编辑们的兴趣,总编辑布劳内尔甚至认为此书“根本读不下去”。书稿在编辑的手中转来转去,最后落到了珀金斯的手中。珀金斯读完书稿后,写信给菲茨杰拉德说,“我们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收到写得这么有活力的小说书稿了”。实际上,这只是珀金斯的个人意见。珀金斯在信中还自作主张以编辑部的名义对作品提出了一些意见,并说“我们会欢迎一个重新考虑出版的机会”。

珀金斯的信给菲茨杰拉德以极大的鼓舞,他花了6个星期修改小说。这一次小说大有改进,但老编辑还是否决了这部书稿。然而,珀金斯没有放弃,他建议菲茨杰拉德重写小说,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叙述。菲茨杰拉德接受了珀金斯的建议,并给修改后的作品起了一个新书名:《人间天堂》。珀金斯在每月一次的编辑部会议上第三次力荐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几经周折,1920年3月,《人间天堂》终于出版,随即引起文学评论界的广泛注意。24岁的菲茨杰拉德由此一举成名,成为斯克里伯纳出版社“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长篇小说作家”,同时也是珀金斯发现的第一个优秀作者。

继菲茨杰拉德之后,珀金斯又成功推出了海明威。1924年10月,菲茨杰拉德向珀金斯推荐了当时客居法国的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读了海明威在法国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之后,珀金斯随即写信向海明威保证:“无论你眼下在写什么,我们都会以最大的兴趣考虑。”1926年2月,海明威在纽约见到了珀金斯。在还没看到《太阳照常升起》书稿的情况下,珀金斯就提出要出版此书,并为之支付了预付金。事实证明,珀金斯的决定非常正确。《太阳照常升起》出版后销量不断攀升,海明威凭借此小说成为“迷惘的一代”代言人。

一般来说,为了少冒风险,出版社更愿意与功成名就的作家合作;在出版新人的作品方面,态度往往是慎之又慎。珀金斯显然并不满足于做一个“守成”的编辑,他想要寻找“能用全新的语言道出战后世界新价值观的人”。因此,他比其他人更积极地在全国各地物色新人作品,并最终大有斩获。珀金斯作为职业编辑的独到之处或许就在于此:目光如炬、愿意冒险,往往能透过一本书的缺点看到其价值之所在,并且不管遇到多少挫折,总是全力以赴去挖掘作者的潜力。

二、出色的沟通技巧和非凡的说服能力

编辑在处理书稿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就书中存在的问题与作者沟通;在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还要想方设法说服对方。在这一点上,珀金斯就非常善于与作者打交道。

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是一本从风格到主题都不同于珀金斯以往编过的甚至读过的任何一本书,书中有不少下流话、脏话。对斯克里伯纳这样一个相对比较保守的出版社来说,出版这样一本包含“粗俗”内容的书是不可想象的。为了让《太阳照常升起》能顺利出版,珀金斯必须让海明威把那些“污言秽语和不堪的人物描述”删掉或者加以修改。但是,要让一个在语言上极具个人特色的作家删掉经过自己仔细推敲的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珀金斯在给海明威的信中采用了非常委婉的表达方式。他没有利用编辑的权威直接要求海明威这么做,而是分析那些敏感词可能带来的后果:“我认为有些词最好避免使用,这样我们可以让人们专注于这本书的内容本身,而不是分心去讨论毫不相干的表面问题。”“如果因为许多低级的、只关心下半身问题的弱智叫嚷而使得这么一本有新意的书遭受冷落,那可真是划不来。”总之,珀金斯在向海明威表明他相信其“作品艺术上的正直”的同时,督促他尽可能减少令人反感的粗口。最后,海明威按照珀金斯的建议对校样做了修订,处理了书中一些不妥之处。

珀金斯在与作者沟通的时候,除十分讲究表达方式外,还特别注重策略。通常在对书稿提出批评意见之前,他会先给予作者充分的赞扬和肯定;批评完之后,又赶紧安抚和鼓励作者。比如,珀金斯看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书稿后,写信对菲茨杰拉德说:“它是非凡的,蕴含了各种思想和情绪。”一番夸奖之后,他紧接着指出书稿中存在的问题,如“盖茨比的形象有点模糊”,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最后,他又不忘加上一句:“此书出色的总体质量,使我对自己提出了这些批评意见都觉得不好意思。”

当然,珀金斯有时候也会因为意见不同而与作者发生激烈的争论,但他从来不会强迫作者接受自己的意见。他说,“不要一味听从我的判断。我知道,你在关键之处是不会听从的。假如我的判断真的让你在关键之处听从了我,我会感到羞耻,因为一个作家,无论如何,必须说出自己的声音”。 珀金斯回复菲茨杰拉德的这段话,成了他此后编辑每一位作家的座右铭。

三、与作者成为忠实的朋友

兰登书屋的资深编辑寇名思(Saxe Commins)曾经编辑出版过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的作品,他深信“一个编辑面对不同性格的作者,必须扮演多重角色,有时是一个严厉的父亲,有时是虔敬的仰慕者,有时是老师,有时是发泄愤怒的对象,有时又要成为私人生活的照料者,但最重要的是他要与作者成为忠诚的朋友”。珀金斯就很好地实践并诠释了这句话。

菲茨杰拉德是珀金斯发现的第一位文学天才。作为他的编辑和终身朋友,珀金斯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给菲茨杰拉德以极大的支持,而菲茨杰拉德把珀金斯看作是“我最忠实、最信赖的鼓舞者和朋友”。菲茨杰拉德成名以后,和妻子过着挥霍无度的生活,这让他们的经济经常陷入捉襟见肘的困境,而这时珀金斯就成了救命稻草。珀金斯说服出版社预支版税给菲茨杰拉德,甚至很多时候自掏腰包借钱给菲茨杰拉德,简直成了后者的“财务监管人”。珀金斯之所以这么做,只是为了让菲茨杰拉德“能够专心写作,避开好莱坞以及诸如此类花天酒地的生活”。珀金斯喜欢送一些小礼物给菲茨杰拉德,他和菲茨杰拉德之间的关系,正如司各特·伯格所说,像“叔叔和爱享乐但受宠的侄子一般”。但同时,珀金斯又扮演了一个严厉父亲的角色,一直督促菲茨杰拉德进行小说创作。正是由于珀金斯长期以来无私的付出,在别的出版社向菲茨杰拉德伸出橄榄枝的时候,他才不为所动,坚持不换出版社。

沃尔夫是珀金斯“职业生涯中付出心血最多的作家”。沃尔夫的《天使,望故乡》出版后,招来了嘲讽和辱骂,沃尔夫决定封笔。珀金斯得知后,一再写信劝他回心转意,直到沃尔夫终于又开始动笔写作。实际上,珀金斯在关心沃尔夫创作的同时,也渐渐介入他的生活,“沃尔夫越来越像珀金斯从未有过的儿子”。沃尔夫写信给珀金斯,向他倾诉自己在爱情上所受的折磨,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珀金斯则耐心地听他吐苦水。尽管沃尔夫后来与珀金斯闹翻了,但他去世前仍指定珀金斯为遗嘱执行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珀金斯在沃尔夫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四、不求名利,坚持编辑自我隐形的职业操守

人们常说,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一个好的编辑,必须甘于寂寞。虽然在图书出版界颇有影响力,珀金斯却很少在公众面前发言,他坚信“图书编辑不应该引人注目”,因为“编辑的公众知名度可能会影响读者对作者的信任感,也会影响作者的自信心”。《天使,望故乡》出版前,沃尔夫曾在前言中提到编辑在成书过程中所提供的帮助,珀金斯说服沃尔夫将这一条删掉了。事实证明这样做是明智的,因为沃尔夫后来与珀金斯分道扬镳就与后者从幕后走到台前有关。

沃尔夫的《时间与河流》是珀金斯“编辑生涯最耗心力的书”,他用两年的时间才编完这部庞大的书稿。沃尔夫特意把《时间与河流》题献给珀金斯,并在献词中说,没有珀金斯的付出和关照,也就没有这本书。之后,沃尔夫又在他的《一部小说的故事》中详细讲述了编辑的贡献,虽然他没有提到珀金斯的名字,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说的是谁。结果这些文字成了评论家攻击沃尔夫的把柄,似乎没有珀金斯沃尔夫的作品就没法出版。这让沃尔夫感到很愤怒,这是沃尔夫不能忍受的事,两人的决裂最终不可避免。

虽然坊间早就盛传沃尔夫的小说实际上是珀金斯与他共同创作的,而珀金斯也的确具有小说家的天赋,但他并没有发挥自己的这一特长,而是将天赋贡献给了别人,因为他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坐在大将军肩头的小矮人,指导将军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无人察觉到这一点”。珀金斯为他出版的书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他总是坚守自己的信条:书属于作者。他认为“编辑并不给一本书增添东西,他最多只是作者的仆人,不要觉得自己很重要,因为编辑充其量是在释放能量。他什么也没有创造”。虽然珀金斯始终没有成为作家,但是他却以自己富有创造性的编辑天才,“掀起了一场美国文学的革命”。

五、以平等、耐心的态度对待每一位作者

作为同行眼中的完美编辑,珀金斯发现了诸多才华横溢的作家,但同时他也遇到过形形色色令人哭笑不得的作者。令人敬佩的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珀金斯总能耐心地对待他们。特别是对那些非常渴望当作家而又写不出好作品的人,他会报以极大的同情。

曾经有一个女作者连续几个月每到星期四就到出版社见珀金斯,珀金斯不知道怎么对付就带她去喝茶。同事们问珀金斯为何要在一个没有希望的作者身上花这么多时间,他回答说:“如果不这么做,我担心她会自杀。”

由于珀金斯在出版界声誉卓著,许多没出过书的作者均要求与他合作。 认真对待每一位作者,让作者感觉编辑像作者本人一样重视他们的作品,这样做虽然会耗费编辑大量的时间,但有时候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回报。一个成功的作者可能会为其编辑推荐其他有潜力的作者,比如菲茨杰拉德就曾向珀金斯推荐过很多作者,这其中就包括海明威。被退稿的作者也可能会被编辑富有诚意的退稿信所打动,主动向编辑推荐其他好的书稿。兰登书屋的编辑在给一位作者的退稿信中,恳切地分析了书稿哪些部分写得好,哪些部分写得不好。结果该作者因此改变了对出版业的某些偏见,主动推荐一位邻居的书稿,即玛丽·沃德的《蛇坑》。这本书出版后第二年就成了畅销书。

珀金斯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他的成就在今天显然无法复制,因为“如今高度产业化的出版界已经不可能再找回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艺氛围”,但他的编辑理念与实践仍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深思的。

[1] [美] 司各特·伯格. 天才的编辑:麦克斯·珀金斯与一个文学时代[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 陈颖青. 老猫学出版[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 贺圣遂,姜华主编. 出版的品质[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4] 黄昱宁. 楼顶上的狐狸[N]. 东方早报.2015-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