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殷健灵这些年来除了 “温暖你”系列小说名篇,如《米兰公寓》《哭泣精灵》《月亮茶馆里的童年》《安安》等,还为读者捧出了《风中之樱》《千万个明天》《1937·少年夏之秋》《爱——外婆和我》《天上的船》等等长篇力作。这些作品有的是取材于当下的现实生活,有的属于幻想文学,有的是非虚构文本,还有的是遥远的历史题材。她不仅仅在取材上已经走向开阔、丰富和坚实,更重要的是,她是一位富有道义感、悲悯情怀和担当精神的作家。
【关键词】殷健灵;“温暖你”系列;儿童文学;文学品格
【作者单位】徐鲁,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我最初读到的殷健灵的作品,是她的诗歌。那时候她还是一名刚刚入学的大学生吧,经常在上海《少年文艺》上发表诗歌作品。经由《少年文艺》诗歌编辑、诗人朱效文的介绍,还有当时《语文学习》杂志的青年编辑王为松兄的牵线搭桥,我和殷健灵认识了。她是“70后”一代儿童文学作家里出道最早的一位。我第一次见到她时,她还不到二十岁,人长得漂亮,文字也清丽;心地单纯、善良,作品的基调亦如是。这是她留给我的最初印象。当时我也刚刚从鄂南山区调到武汉工作,在出版社里当编辑,平时写诗,写散文,投稿,与从未谋面的远方的文友鱼雁往来,乐此不疲。现在回想起来,真有点不敢相信,仿佛是倏忽之间,二十多年的光阴就消逝不见了。我的头发早已变灰,昔日旧友也都天各一方。二十多年来,我读着殷健灵的作品,也享受着她给予我的温暖友谊,就像叶芝的诗歌里写到的那样,一边在友谊的火炉旁打盹,一边慢慢变老了。想起来怎能不让人生出“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的感叹?
一
健灵的第一本诗集《盛开的心情》出版时,我曾写过几段阅读札记,现在从尘封的笔记本里抄出来,留作纪念。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个书名,来自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一位生活在城市里的中学生的一个东方式的白日梦:“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我的职务是在那里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走,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而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殷健灵也是这样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从中学时代,到大学时代,直到今天她在守望自己的童年,守望她那颗不愿匆匆长大的心。在她并不十分丰富的经验里,却有着一个固执的信念:只有童年,只有孩提时代的心灵,才是最安全的、最美丽的地方;只有它们,才能使她从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里,得到新的欢乐和希望。而一旦放弃这种守望,那就意味着,把最后的幻想兑换成现实,把那扇向阳的窗从此关上;那就意味着,终止童年,辞别绿荫,走出站台,而步入阴雨的季节和是非的人间;而且还意味着要失去麦田,远离春天,从此进入一团紫色的雾中,戴上脸谱,竖起栅栏和屏障,自己成为自己的对手……殷健灵的诗歌首先触动我的,是一种对于已经逝去童年的无可奈何的眷念。
是的,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糊里糊涂地、过早地放弃了对于童年的守望,一颗颗心渐渐被煎熬成“煮硬的蛋”。面对庸凡的人世,面对善恶和真假,每个人都得做出自己的选择与回答。对此,殷健灵一直在苦苦地寻找那把“真理的钥匙”。她憧憬着,自己的心中能够拥有一个圆满的梦,“总想把双手/从过去伸向未来/让理想的星辰升起”。当然,她也明白,这个世界并不是处处都是纯净和美丽的童话,但既然来到这样一个复杂而多艰的世界上,谁也不能躲开和逃避那未知的命运。她这样期许自己:“带着困顿与思索/带着勇气和自信/在沉重而明朗的希冀中/你要找到你自己”,而这个人,无论经过多久的岁月,无论承受了怎样的命运,最终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自尊的人/一个高尚的人”;这个人将会遵守童年的诺言,任凭时光流转而永不涤去那一瓣心香,一颗孩子般透明的心,能够永远在岁月的风中自由地、骄傲地歌唱。——如果我的理解不错的话,那么,这就是殷健灵的《盛开的心情》这部诗集的主旋律了:是唱给童年的恋歌,也是呈献给未来的梦幻曲。
二
进入新世纪之后,殷健灵写了大量的散文,尤其是叙事性质的散文。现在看来,那似乎是她在为后来的小说创作做准备。她有不少散文描写少女的隐秘心理和少女成长中最细微的生命与生理变化,可谓独辟蹊径。这些散文包括《纯真季节》《临界情感》和《青春密码》等。2004年,我还为她编辑过一本《记得那年花下》。这是一个少女的秘密之花,表达的是一些独特的生命体验。对生命的礼赞,对亲情的依恋与感恩,关于爱与被爱的故事等等,是她那时的散文常见的主题。她的散文语言清丽、平和,如明亮的溪流潺潺流淌,不夸张,也不炫技,在平静、晓畅的叙述中透出淡淡的抒情意味。
健灵的散文写得最多的那个时期,大约也是她作为职业记者,接触、采访和了解了生活在不同阶层的各类人物,掌握了大量真实而鲜活的人生故事,也是她写下了大量纪实文学的时期。这些纪实故事,有的可能就是她后来创作长篇小说的雏形。这也使我想到了狄更斯的文学轨迹。狄更斯在青年时代接触了伦敦各个阶层的生活现实,尤其是社会底层的现实生活。他二十来岁的时候,用“波兹”的笔名创作了大量反映伦敦底层生活的纪实故事。他的《波兹特写集》为他日后创作反映伦敦生活题材的长篇小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这些来自现实生活的故事,再加上异于常人的勤奋与努力,使得狄更斯在创作道路上越走越开阔,写出了一部又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殷健灵的叙事散文和纪实作品,不仅为她准备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和故事,也全方位地锻炼了她不同风格的叙事能力和架构复杂故事的能力。
三
稻谷低垂下穗子的时候,一切都饱满了。编选在“温暖你”系列里的这些长篇和中篇小说,就是她所收获的金色的、饱满的稻菽。
《像你这样一个女孩儿》写了两个生长在不同的家庭环境里的女孩邓先子和骆驼的故事。少女邓先子就像是在苦根上开出的一朵金色的小花,家境的贫寒、亲情的残缺、生活的艰辛,几乎是与生俱来、如影相随。这个孩子的童年经历就像《安琪拉的灰烬》的作者弗兰克·迈考特的童年,小小年纪里所经受的人间艰辛,所品尝到的世态炎凉,锤炼了她自强、坚韧和不屈的性格。像小弗兰克一样,她也拥有一位乐观豁达的母亲。如果说,小弗兰克的生命是在母亲安琪拉的美德的照耀下,在不断地反抗周围环境中,一天天坚强地成长起来的,那么,邓先子的生命也是在妈妈自尊、隐忍和坚毅性格的影响下,一天天走向坚实和坚强的。妈妈的一个朴素的成长观就是:自己跌倒的,就应该自己爬起来;风雨的日子里,也不要指望自己的妈妈或者别的人能给你送去雨伞,人生不可能总是有遮风避雨的地方。这位妈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相信我的女儿。”少女骆驼的经历和性格,却是另一番样子。她小小年纪也经受了家庭的畸变、父母的离异和亲情的缺失。她的妈妈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塌糊涂,也使得女儿的性格一直处在纠结、敏感、脆弱和一触即发的极端状态。骆驼对自己的家是那么地伤心和失望,以至于她最大的心愿就是离开这个家,走得远远的,再也不要回来。两个少女的两种性格、两种成长道路,在殷健灵的这本篇幅不长的小说里,都得到了清晰的展现。值得庆幸的是,即便是骆驼这样性格极端的女孩儿,最终也是积极地去面对而不是逃避自己冷酷的命运。再苦再难的生活里,也还是有明天,有将来的。
《像你这样一个女孩儿》这样的小说,我觉得能够代表殷健灵“温暖你”小说系列的整体文心和基调:是一种温暖的成长关怀小说,也是一种温暖的人间情怀的抒发;是一种清澈明亮的少年励志小说,也是一种清澈明亮的文学理想的张扬。这样的小说,一定会给那些生活在艰辛底层的孩子送去成长的温暖、勇气和光明。
《轮子上的麦小麦》是殷健灵的另一本小说名作,也是一本充满暖意的成长关怀小说。在小说的主人公麦小麦、麦小叶姐妹俩身上,隐藏着一个巨大的身世之谜,小姐妹俩当然无从知道。而在她们的爸爸妈妈那里,多年来一直有一个影子和他们紧紧相随。为了躲避这个影子——其实是为了保护孩子们平静、安宁的童年生活,这一对夫妻只好放弃了井然有序和安定顺当的生活,不停地搬家,从一个刚刚熟悉的地方搬到一个个陌生的地方去……整个故事悬念迭起,故事情节像潺潺流淌的小溪一样,不停地向前流动。小说写到最后,两个小女孩的身份突然发生了逆转。这使我想到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那首家喻户晓的诗篇:“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居。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任何人的灾难都会使我蒙受损失,因为我包含在人类之中。”这本小说讲述的不仅是一个亲情和成长的故事,也是一本有关生命关怀和感恩的小说。小说最后,小女孩麦小麦在经历了一场晴天霹雳式的痛苦之后,擦干眼泪,勇敢地去接纳了命运的挑战,迎接了一种陌生的生活对她的考验。在她跟着亲生的妈妈踏上车门的那一瞬间,我感到的不仅是一种亲情母爱的回归,也隐隐感到,这里面还有小说作家所期望于少年们的、对一种最真实和最坚定的成长道路的回归,就像脚步迈得踏实,种子必须落地一样。读完这本小说,我甚至还想到了海伦·凯勒说过的一段话:“人们经常发现,那些生活在死亡阴影里的人,或者曾经在死亡的阴影里生活过的人,对他们所从事的每一项事业,无不感到甜蜜,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却把生命看得太平淡了。”
四
不停地走向远方的人,才会拥有新的故事。殷健灵是我的朋友中最为勤奋的一位,她在自己的文学道路上越走越远,我所看到的只是她留下的一串串脚印和她坚定的背影。除了选入“温暖你”系列里的另外几本小说名篇,如《米兰公寓》《哭泣精灵》《月亮茶馆里的童年》《安安》等,她这些年来还为读者捧出了《风中之樱》《千万个明天》《1937·少年夏之秋》《爱——外婆和我》《天上的船》等等长篇力作。这些作品有的是取材于当下的现实生活,有的属于幻想文学,有的是非虚构文本,还有的是遥远的历史题材。她已经是一位相当成熟和老练的、能够自如地掌控和驾驭各种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家了。使我感到惊讶和敬佩的还不仅仅是她在取材上已经走向开阔、丰富和坚实,更重要的是,她是一位富有道义感、悲悯情怀和担当精神的作家。
身在繁华的大都市,她却一直在追求一种植根生活的“接地气”的文学。她呈现给读者的都是真正的“中国故事”和“中国情怀”。她在《月亮茶馆里的童年》已经写到了童年的乡愁,写出了那种带着泥腥气息和稻花香的乡村童年生活;她在长篇小说《安安》里,又向前跨越了一步,写的是当下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即便是写城市生活的《哭泣精灵》和《米兰公寓》等,她也更愿意把自己的笔触深入到不同的社会阶层甚至是最底层里去。她有一个儿童文学观点我很认同:“孩子的形象都不是孤立于整个家庭和社会环境之外的。他们不是象牙塔里的玉人儿,他们的成长与整个世界、社会和家庭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因此,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带着鲜活的生活温度和气息,都有着像生活本身一样的厚度和坚实性,也都带着作家对生活、对世道人心的批判和道义力量,表达了作家清晰的人生观和价值判断。
对于生命和成长的悲悯情怀,应该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精神。殷健灵的文学追求,其实也正符合我一直心仪的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奈保尔的一个写作观:好的或有价值的写作,一定不仅仅在表现某些单纯的美学技巧,而是有赖于作家身上的某种“道德完整”。而且我还认为,所有文学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也不例外——最后的比赛与竞争,一定是作家的道德、境界、情怀和人格修养的竞争,而不仅仅是文学技巧和艺术水准上的竞争。
当然,当我们谈论儿童文学的时候,儿童文学的“文学之美”也是必不可少的。我甚至还觉得,文学之美也应该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精神和品格,文学之美也自具感动和感染人心的力量。我喜欢殷健灵的作品,除了她那种一以贯之的温暖的悲悯情怀,也在于她对文学之美、对一种崇高与浪漫的文学品格的追求与坚守。
举一个小例子来说吧。《轮子上的麦小麦》是她的作品中故事性——亦即所谓“可读性”很强的一部作品。她也有意识地“从儿童本位出发”,尽可能去强化故事的悬念和明快简洁的语言风格。然而,阅读这部作品时,我还是不时地被她的“文学之美”给吸引住了。例如,这样的段落:“一滴雨珠掉在麦小麦的头顶,凉凉的。麦小麦怀疑地伸出手去,悬在半空中,她的手掌也感到了几丝清凉。这个地方,常常是罩在湿润中的,看,又下雨了。不过,这雨中已经夹了细碎的冰粒,冬天来了。”这样的语言真好。我觉得,作为“文学之美”,就流淌在这样的叙述语言里,如同映照在潺潺流淌的小溪上的那些明亮的、斑驳的树荫和花影。
载行载止,静水流深。殷健灵不是那种热衷于张扬和喧闹的作家,她喜欢“在你的心里亮一盏灯”,然后“躲在远处打量”。我也坚信,最好的作品也总是在沉默中,甚至是在寂寞中完成的。大野林火有一首俳句:“白轮船驶来的时候,春天就要到了。”而我想到的是,当金色的稻菽垂头的时候,谁记得春夏时的耕耘和曝晒,每一片稻花里都有汗水和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