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刚
【摘要】新课程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笔者从教改探索中总结了先学后教、依问而教、交流合作、亲身体验、发散求异、活泼轻松和自问自测等几项原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学生 自主学习 原则
提倡“自主、探索、研究性”学习,这是新的课程理念。学校教育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强调自主性学习,探究、创新,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创新性人才,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行们见仁见智,有许多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值得借鉴。归纳本人在教改探索中的经验,我认为应在教学中遵循下列几项原则:
第一,先学后教的原则。即学生自学在前,教师教学在后。通俗地说就是要求学生预习,但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可指导学生围绕着三个中心问题来预习历史课文并作预习笔记:其一,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什么?其二,通过预习我不明白什么(想质疑什么)?其三,通过预习我还想了解什么?当学生围绕着上述三个问题去预习历史课文的时候,他们的预习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他们就不是在简单地熟悉课文、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地发现和思考问题。如在预习鸦片战争这一章节时,很多学生就提出了下列一些问题:什么叫“自然经济”?什么叫“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什么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有同学提出想知道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的事迹。在这样一个预习过程中,每位学生对课文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收获,也有了自己的困惑和期待,从而也就具备了积极参与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思想基础。
第二,交流合作的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弱化中心的地位、淡化主角的色彩。要尽力让师生及生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交流的主体关系。提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分享各自的学习收获、体会和见解,共同思考和解决各自发现与困惑的问题。可采取这样一种形式:先让学生就各自在预习中感到有兴趣、有困惑和想质疑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并进行交流讨论(如前所述的问题)。而后将大家共同感兴趣而又迷惑不清或有争议的问题在全班提出,由教师引导全班同学共同思考、分析和解决。在上述交流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使他们形成认真倾听、互相尊重的习惯,形成积极思考、勇于表达的作风。这种教学形式能使学生更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三,依问而教的原则。在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备课中已经详尽地预设了教学目标、内容与过程,因此课堂上还是学生跟着老师走,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预设的一切。这种教学方式没有顾及到学生学习的个性需求,没有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呢?我认为应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要变教师讲、教师问的传统模式为学生问、师生讲的新型模式。在课堂上可先由学生将他们不明白、想知道及想质疑的问题依次提出(亦可先通过小组交流后集中问题提出),而后由师生共同思考、分析、解答。在这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构成了教学的主线,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将学生的问题与自己的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学生问题的适当调整和补充来推进课堂教学(这叫顺水推舟)。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既能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需求,又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并真正实现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互动,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亲身体验的原则。教学不应只是个教师单向阐释课文观点、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与课文观点的过程。教学应多创设供学生体验的情景,以便让学生从亲身的体验中去获取新知。为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少灌输结论性的东西,而要多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精选与制作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观看的过程中去获得自己的理解与结论。例如“解放战争胜利发展”一节中讲到“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一点,我制作了一些幻灯片,内容有群众支前(人力、物力方面)的数字表格;群众支前的历史照片及群众支前的影视片段。在课堂上先将这些幻灯片投影播放,而后再让学生谈观后感想,学生自然就得出了“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结论--这是他们自己从内心思考中得出的结论。如此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不仅仅是在被动地用耳听、用手记,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在主动地用眼看、用心想。
第五,发散求异的原则。既然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思维,课堂上就应有一种开放、宽松的学术气氛。可讨论的问题尽量讨论,可争论的问题提倡争辩,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这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讲授鸦片战争这一章节时,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没有鸦片战争,中国将会是个怎样的前途?”--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很有想象空间的问题。我认为它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分析推理能力很有意义,因此当即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观点,甚至发生了争论,形成了思想的交锋。尽管学生受学识所限,所发表的观点不一定很有深度、很有力度,但重要的是在于过程,在这过程中他们收获的何止是学术上的观点与结论呢!为了鼓励学生勇于思考、勇于创新,教师在课堂上应多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而尽量少下权威性的结论与定论;要鼓励不同的观点与见解,鼓励发散与求异的思维。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学生就会抛弃被动等待教师结论的旧习惯,而会形成一种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大胆踊跃表现自我的新精神。
第六,自问自测的原则。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及课后作业均是老师布置、学生完成这样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学生很难主动去思考课文知识的问题含义。若能在课堂中或课后,由学生根据自已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去设计练习题、思考题,然后互问互测,定能使学生在作业与小结方面呈现出更加积极主動的姿态。这种作业与小结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去挖掘课文中隐含的命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拥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对课文的掌握达到更高的层次。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上述原则的落实,在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