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
首先说明,这里所谈的复习课包含教材中的整理与练习和总复习两个部分. 复习课就是把平时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构建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它最大的特点是“学生有新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上的,还有能力上、情感上的.
一、解读课标,理解教材,发现问题
新教材里,每个单元后会安排“整理与练习”,每册教材最后一个单元称为“总复习”. 研读课标和教材会发现,这不仅仅是名称上发生变化,其根本是内涵发生很大的变化:旧式的复习课把本单元所涉及的知识以习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习题演练来巩固所学知识;而新教材中都融入“回顾整理”部分,都重视了引导学生对知识脉络的整理,加大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但是在实际复习课的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课堂现象:教师积极性不高,严重缺失对待新授课般细细品味、认真揣摩的功夫;简单要求学生拿出练习本,顺题慢慢解答;根据“整理与回顾”的提示,带领学生逐一回答问题;解决相应练习时,把答案的正确率放在重要位置……不胜枚举. 不难看出,教师对于复习课型的处理仍有沿袭老路的痕迹,没有抓住“新”教材的意旨.
二、“新授”在“回顾与整理”——知识建构的层面上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科学知识永远在演进中,它是一个不断构造和改组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正是接受了这种辩证的认识,对教材中复习课进行编排时,皆是以“回顾与整理”为开篇,以围坐交流的场景、问题的形式,列举知识点. 它不是需要教师把已学知识“快镜头”地重复给学生,而是希望给予师生(关键是学生)参与的平台,能主动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生发出知识新的生成与延伸. 新授课的教学,使学生对知识有一种片段式的知识、技巧的叠加积累,而整理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头脑里对学过的相关内容(主要是所要整理的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重新编组,从而形成他们对数学个体化的认知过程,对数学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形成体系的过程. 因此科学的数学复习课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就知识与学生实际提供“知识固着点” ,注重引领学生“聚散为凝、延旧成新”. 这正是于复习课中体现新授元素的表现.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辅助学生从“三个点”入手:
(1)一个知识的起始点. 例如学习了《倍数和因数》一章知识后,抓住“整除”这个知识起点,教师可以借助问题细化,引导学生整理并区分自然数的分类:按照能被2整除分,按照因数的个数来分.
(2)几个相关知识的统合点. 在六年级最后整理与复习时,除法、分数、比之间,虽然处于不同知识层次领域,但它们有共通的地方,因此能引申出三个层面的共通:基本性质层面、约分化简层面、应用题层面,使学生立足更高,看得更广,可以形变质通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一个知识的延伸点. 平面图形的特点及面积的整理与练习,从平行四边形入手,纵向联系,把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串联成一个新的知识链. 这种有序化的整理,使学生对知识的本质又有了新的全面的认识.
三、“新授”在“练习与应用”——数学思想能力内化的层面上
前面提到,教师常把复习课型的练习等同于新授后的练习,其实两者有本质区别:练习课练习强调双基性、普遍性、层次性,而复习型练习则强调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练习课重在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初步运用上,而复习型课侧重对学生驾驭知识能力、加强纵横知识的联系运用能力的培养上. 简单说,复习课型更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如三年级上册“整理与复习(一)”中,安排了一道看图解决问题的练习.
一位教师是设计了这样三个谈话环节:
(1)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一个篮球比一个足球贵多少元?)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小结:同学们已经能从不同角度去提同一个问题了. (2)刚才我们提出的是减法问题,还能提出其他运算方法解决的问题吗?小结:不同的运算,表达不同的数量关系,提问时可以从加减乘除等运算方面考虑. (3)展示一个问题:“一盒乒乓球有10个,一盒的价钱是16元,平均每个乒乓球几元?”谁能在这个问上变一变,改一改,提出新的问题来?小结:同学们都改动了其中一个条件,或更进一步,再加上几个已知条件,把它变成两步、三步计算的问题呢?
这是复习课中常见的开放性问题. 这位教师处理时,避免了盲目求多、求新思维风暴训练的教学,而是紧扣练习,基于培养学生数学能力为出发点,有目的侧重多角度、多层面提问题训练,创新出学生解决问题新的知识生长点. 其一,在数学知识技能上,不仅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更向学生渗透了提问策略. 其二,教师潜移默化地加强了对学生数学分析、清晰表达想法的数学思考的训练. 其三,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参与,获得成功的乐趣. 循序渐进下来,一道普通练习,学生却获得了超越“练习应用”以外的更多发展.
诸如此类的师生交互、生生交流的复习过程潜移默化地产生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结果,形成了宝贵的生成性资源,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因此,对于很多“话外有话,音外有音”的复习课型的题目,教师“察新”的灵敏性都是需要有很大提升空间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在学习了课程标准之后,我们不能把复习课看为一个孤立的课型,而应把它放在与“新授课”同等地位进行教学,不仅要从中细细发现知识的新的增长点,更要从中提取培养学生各层面能力的新的触发点,促使学生有新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