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外校训探讨多元教育价值观的必要性

2015-05-30 23:13彭熠
求知导刊 2015年16期
关键词:多元校训

彭熠

摘 要:校训能够精炼地反映学校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判断。从教育史上看,关于教育目的价值观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强调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高于育人价值,教育目的价值在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一是强调教育目的的育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目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多元的时代产生多元的价值观,因此,校训也应该走向多元化,从多元价值观的角度引导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开阔视野,与时俱进。

关键词:校训;多元;教育价值观

一、中外关于21世纪教育价值观的论述

无论何种教育目的,都无法做到真正的纯粹的价值无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社会、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甚至一定政党的价值观。

许多国家的政府、社会团体以面向21世纪的教育或高等教育为题进行了数以百计的研讨。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报告。报告提出21世纪人才培养的“四个支柱”。 第一,学会求知,即将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结合起来,学会学习。第二,学会做事,即获得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的能力。第三,学会共处,即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平等价值观的精神,以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第四,学会做人,即更充分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这份报告很好地概括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关于教育目的价值观的看法。既强调教育目的的育人价值,也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

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目的基本一致,都是培养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不过高等教育要求更高,而且具有多种层次、多种规格、多种模式。为了适应21世纪的需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德智体几方面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第一,坚定而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二,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第三,良好的文化素养。第四,较宽的专业知识。第五,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第六,和谐的身心发展。第七,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些要求反映了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目的价值观,表述了他们的培养方向与奋斗目标。

二、中外校训所蕴含的两种教育价值观

校训能够精炼地反映学校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判断,笔者从网络上搜罗了国内外各类大学一百多条的校训,通过统计发现,历史悠久的大学尤其是古典大学的校训更强调育人价值观,而新建大学尤其专业性强的大学则更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

1.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价值观

阿什比说过:“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遗传指的是大学本身固有的特性,以追求真理为己任。这一点在有着悠久传统的西方古典大学尤其突出,从它们的校训上就可深切地体会到。如,真理和光明(耶鲁大学);与真理为友(哈佛大学);真理使人自由(霍普金斯大学);追求知识,信仰宗教(杜克大学);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哥伦比亚大学);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芝加哥大学);让这里光芒闪耀(伯克利加州大学);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斯坦福大学)。这几条校训以追求真理为主旋律,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中国的许多名校也十分强调教育的育人价值,重视个人修养的培养和对真理与知识的追求: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止于至善(东南大学);博文约礼(香港中文大学);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南开大学);知行(北京交通大学);仁义礼智信(澳门大学);求是(浙江大学);实事求是(天津大学、人民大学和中央党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山大学,孙中山题);亲爱精诚(黄埔军校,孙中山题)。这些校训气势磅礴,精诚巧妙;古文底蕴深厚,颇具历史渊源。如中央党校的校训起源于毛泽东的名言:实事求是,不尚空谈;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的校训均出自孙中山题词。

2.强调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社会价值教育观

大学也深受环境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化,高等教育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作为社会大系统内不可或缺的子系统,大学与社会大系统及其他各子系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价值观越来越向社会价值倾斜,教育的工具性、实用性等属性越来越突出。许多学校的校训字里行间反映了学校性质和行业要求,有条有理,一丝不苟,可操作性强。如,不做假账(国家会计学院,朱镕基题词);厚德博学,经济匡时(上海财经大学);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中国外交学院);救死扶伤,技术优良,埋头苦干,政治坚定(中国医科大学);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哈尔滨工业大学)。

还有些校训则巧妙地融合了教育的育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如,学贯中西,明德尚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知山知水,树木树人(北京林业大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曲阜师范大学);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文舞相融,德艺双馨 (北京舞蹈学院)。这些校训对仗工整, 言简意赅,既体现了学校教书育人的本色,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培养定位。

三、中国高校校训反映出教育价值观的单一性

纵观中国高校的校训,大多正确承载了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历史底蕴、现实需求和未来展望。通过统计发现,这些校训极具中国特色,严谨工整,但创新意识并不强,雷同严重,在形势与内容上单一。出现最为频繁的四词八字校训为:创新(68)、求实(60)、团结(50)、勤奋(30),其余两个是严谨(21)、奋进(13)。湖南师范大学原校长张楚廷教授也曾做过类似统计,他收集了104所大学和68所学院的校训,发现其中60%以上用4×2的格式写,如爱国、奉献、敬业、自强、文明。在内容上雷同的也颇为严重,如团结、爱国、奉献、进取等雷同率均超过40%。按张教授所言:放在工厂、农场皆可,唯独缺乏大学的特色与个性。此外,中国高校的校训政治性强,且随时代变迁的痕迹较重。除了少数经典之作外,普遍缺少了西方大学校训所体现出的澎湃之激情与自由之灵魂,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大学在办学特色、学术自由上的集体偏颇。尽管近年来,无论是出于创办一流大学的需要,还是通过各项评估、抑或是新任校长走马上任革新之需要,许多学校对校训空前重视起来,有的甚至悬重金而征之,也的确出了不少佳作,但多数给人的感觉是应景之作,难以达到心灵的震撼。

四、一条反映平民教育理念的校训所带来的启发

几年前浏览著名教育学家杨东平教授的博客,其中一篇文章《在李镇西学校》让笔者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尤其是该校的校训“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朴实无华却蕴含深意,虽然是中学校训,却对高校教育目的不乏借鉴作用。

李镇西1958年出生,曾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从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毕业。多年来担任班主任兼语文教师、成都市教科所主任、校长等。据杨教授博文介绍:李镇西所在的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在成都市三环路外的城乡结合部。焕然一新的校园,宏大、气派的建筑有些出人意料,它是武侯区教委在两所薄弱学校的基础上改造的,学生多是失地农民和外来农民工的子弟。楼顶的大字,是学校的校训“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中国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针对失地农民和外来农民工子弟的普通中学,居然提出了这样的校训。十三个字,不工整,无古韵,非名言,超载了真理、知识的界限,挣脱了道德、法律的约束,放下了学以致用、经世济国的抱负,打破了政治、宗教、文化的篱籓。只是要幸福,要别人感到幸福,要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接着看李镇西在校园各个角落林立的语录,有对教育重要性的论述,如,“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每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苏霍姆林斯基)有对教师角色和责任的期望,如,“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陶行知); “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与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欢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这些语录刻在校园里,与其说是对学生的教导,还不如说是对学校与教师的要求。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是对学生的爱惜、尊重;对教师与家长语重心长的提醒。温暖而打动人心,充满哲理而引人深思。

李镇西学校门口的巨石上镌刻着两行大字“实验大师思想,践行平民化教育”。他期望能实践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要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现代化,苏霍姆林斯基中国化。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人人向往,现实却残酷无情。父母们望子成龙光宗耀祖,老师们指望着升学率、就业率节节攀升,官员们盼望着教育推动经济长虹,科学家们希冀着诺贝尔奖得主横空出世。而教育家们论证着外部关系内部关系,在功利的社会大潮中渐渐迷失了对人性本身的关注,“学以致用、工学结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21世纪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声音甚嚣尘上……

我们这个时代究竟能给孩子提供怎样的生活、怎样的社会?我们的学校究竟能为孩子提供怎样的教育呢?李镇西在给温总理的信中汇报开展平民教育的体会,是改变教师、改变学生、改变家长三个方面。在学校的墙上,写着对教师的要求,即“五个一工程”:每天上好一堂课;每天至少找一个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每天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每天读书不少于一万字;每天写一篇教育随笔。这些要求无不寄托了对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期待。

2l世纪是多元的时代,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经济合作与竞争、科学与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交流、冲撞和融合,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判断,是教育价值观的核心。多元的时代产生多元的价值观,人才培养目的也日趋多元。因此,校训作为教育价值观的凝结,也应该走向多元化,从多元价值观的角度引导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开阔视野,与时俱进。

(作者单位:湖南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多元校训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破旧立新,设计小学语文多元化作业
春风化雨,“化”身多维评价
数学作业多元评价促学生发展
浅谈学校的校训与德育工作
当代语境下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探寻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