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发展与建议

2015-05-30 21:05胡睿
中国市场 2015年16期
关键词:协调发展空间结构区域经济

胡睿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虽几经变化,新兴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的局面并未改变,东部沿海地区依然是经济增长的“重心”,虽然随着政策的深入实施,区域经济差距正在缩小,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依旧存在。本文研究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不同发展阶段,讨论了区域经济空间分布不均衡的局面并且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不均衡;协调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6.180

1 我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发展进程

中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几次大的变迁。就改革开放前而言,一直采取“撒胡椒面”式的平均主义做法,当时主要受到均衡发展的思想的影响,片面追求缩小差距,以经济落后地区为经济推进的重点,故在此阶段国家投资两次向西大规模推进。改革开放以来,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国家开始将重点放在沿海地区。进入21世纪后,制定了各区域总体协调发展的战略格局,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促进区域发展的战略。并且从2005年至今,中央政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新政策、新规划,使得中国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呈现出新的特征。总体而言,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的空间结构可大致分为以下四阶段。

1.1 空间集聚的起步阶段

中国经济空间的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1978-1990年,此时国家投资主要向条件较好的沿海地区倾斜,此阶段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这四大区域的地区生产总值(GRP)变差系数均小幅上升,各区域间的经济活动总量差距逐步变小,但各省区间的差距却逐步扩大。总而言之,在这一阶段,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首先使得经济向南部沿海地区集聚,东部地区集聚情况初步显现,而中部和北部沿海地区空间结构集聚并不明显。

1.2 空间集聚的推进阶段

1991-1997年的七年时间是我国经济空间集聚的推进阶段,而此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国力的逐步增强,东西部差距不断扩大,政府开始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此时期,全国GR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4.1%,东部更是高达15%之多,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一段时期。但此阶段经济集聚最明显的地区在北部沿海地区,其他沿海地区却不明显。

1.3 空间集聚的巩固阶段

自1998年到2005年,为促进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家先后制定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自此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开始全面实施。在这一阶段内,四大区域与各省区间的变异系数耦合度极高,均开始减速上升,表明我国经济空间的集聚趋势开始放慢,进入减速延伸阶段。

1.4 空间扩散阶段

自巩固阶段结束至今,我国的经济活动进入了空间扩散的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2006年到2010年,全国各地区间的GRP变异系数均呈下降趋势,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GRP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东部地区则明显下降,这表明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经济活动开始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扩散。

2 区域经济空间分布的不均衡局面

由以上对各阶段空间结构的分析可得,区域经济差异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虽有缩小。但由于各区域要素资源禀赋分布不均等,再加上改革开放后主张把经济重点转向东部沿海地区,东部地区在有利政策的支持下以及本身具有的区域优势下,经济增长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差距重新开始拉大,内地与沿海地区的差距逐步拉大。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大力倡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国政府开始关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差距虽有所减缓,但区域经济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性仍然是普遍存在。

我国经济空间的分布就目前而言主要表现为“东密西疏、东强西弱、东中西渐次过渡”的不均衡的区域性梯度分布。东部沿海地区各方面基础条件都比较优越,资金回报率也高,所以东部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很快,经济强度比较集中,达到了1.065,而西部城市由于城市群数量少、密度小加上实力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则介于这两者之间,故此区域经济的差距逐步拉大。在1998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开始放缓,由最高时的1.25下降到了“十一五”期间的0.97,特别在2008年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开始进行调整和升级,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经济增长率首次超过东部沿海地区,改善了长期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较快而其他地区经济增长缓慢的不均衡的格局,但是由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效率仍旧相对低下,政府的大量投资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故而这种区域不均衡性一直未能消除。

3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已明确“结构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深层内因,制度是塑造结构的基础”,局部经济发展并不表明全局经济得到有效改善,全局经济问题得不到解决,很大程度上是结构问题,而调节结构并不是对结构本身进行直接调整,更应调节的应是制度,所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改善空间结构,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3.1 做到区域统筹和城乡融合

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增长过程不能将各个地区割裂开来,经济增长的关键目前看来仍是人口和土地,所以在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的同时,各地区政府应关注本地区的就业问题,努力做到本地区居民在本地区解决工作问题,减少人才外流,努力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口集聚和经济集聚的形成。政府应大力做好非户籍人口的城市融入,解决人口流动问题。政府也应关注农村发展,做好城乡融合,而不是将城市与农村割裂开来。

3.2 认真推进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是促进城市化进程、改善农民收入低的有效手段,但目前逐渐消失的农村却带来很大问题。就目前而言主要是通过“走出去”的办法消除农村贫困,这虽然使得农民收入得到暂时缓解,但却不能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简单粗暴的走出去手段会带来更多、更严重的问题,农民逃离农村的背后隐藏着更深的隐患,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年轻农民不再务农,所以大力完善农产品价格决定机制、大力提高“耕种”收益,才是有效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手段。

3.3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是使中国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主要来源,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的脱节使得区域性经济问题日益突出,所以财政的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是调节经济活动的有效手段。财政是政府部门最有效的管理控制途径,是政府对经济的主要控制手段。而在投资来源上,中国的区域性投资具有明显的主体性和偏向性,地方政府是投资的主要来源。所以在经济落后地区,在经济压力大、财政收入回落的情况下,政府仅仅依靠财政收入进行投资显然不可行,需要与中央合力才能推进投资主体结构优化。

4 结论

本文在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空间上的不均衡,而这种不均衡是造成我国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本文提出了一些改善策略,再加上进入新阶段以来随着一系列新政策的实施以及政府越来越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的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也必将会呈现出新的特征。

猜你喜欢
协调发展空间结构区域经济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
自由曲面空间结构形态创建的若干关键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