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新常态下广西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2015-05-30 21:05王巍刘儒明
中国市场 2015年16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创新人才

王巍 刘儒明

[摘要]在国家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广西面临其自身高增长、调结构、增长点转换的区域新常态,本文根据1993-2013年的年度数据,概括广西经济整体经济状况,分析三产、投资和消费等因素对经济的贡献。文章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根据广西区域特征,从对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规律的认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大创新、扩大人才队伍等方面,为走出具有广西特色的常态化科学发展道路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新常态;产业结构;创新;人才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6.185

1 引 言

新常态,新一代的中央领导第一次用其来描述新周期下的中国经济是在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当时在河南进行考察,他指出,我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需要增强信心,从中国经济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随后,总书记7月在同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又一次提出“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之后的11月,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总书记则首次系统地阐述了新常态;而12月5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又首次提到新常态。

从新常态的首次提出,到对其系统阐述,再到出现于中央政治局会议之上,以新常态来判断中国经济当前的特征,并将其一步步上升到战略的高度,表明了中央对中国经济当前阶段增长变化规律更加深刻的认识,这在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对经济政策的选择、产业的转型升级产生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广西属于西部地区,相对于国家表现出的综合性的新常态,其经济现状和经济发展会有所不同,广西新常态也必然带有自身特色,其相应的经济发展对策也会有所区别。因此,在国家新常态大背景下,根据广西新常态研究相应的广西经济发展对策就具有重要意义。

2 文献综述

“新常态”是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的总裁埃里安(Mohamed El-Erian)最早提出来,其含义为危机过后经济缓慢而痛苦的恢复过程。

中国式新常态,可以大致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二是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经济增长点的改变,趋于多元化。

喻新安(2014)在研究河南应对新常态时指出,新常态下会有新的挑战,但也会出现新机遇。河南的逆势增长表明,在当下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一个区域如果能够措施得当,完全可能借机发展,乘势而崛起。国家的新常态是就全局而言,我国作为一个大国经济体,区域异质性强,区域只要能够做好工作,完全可以在新常态下实现逆势的“超常”增长。方竹兰(2014)在研究新常态下的区域发展动力时强调,“新常态”下经济的区域发展动力来源于多维度的创新。一是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消除行政化。区域的产业结构转型不是解决科学技术的相对落后,而是解决市场机制和社会治理中的相对落后,利用制度的创新启动区域的科技、企业、市场创新。二是按照创新的原始内在规律建立区域的创新网络,从而形成具有自身区域优势的创新竞争力。三是要求金融制度与资本市场为区域的产业升级服务。四是在区域经济“新常态”下,政府改变以往直接从事市场投资行为,致力于各产业长远发展战略设计。产权保障是创新产生动力、保持激情、实现成果转化的首要需求,政府要为创新提供所需要的法制保障。政府要为创新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和文化,勇于冒险和尝试,不怕失败和挫折,从货币资本的投入逐渐转变为引导人力资本创新,才能实现区域“新常态”下的发展。胡家勇(2014)在研究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时指出,第一,居民消费能力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上升。提高居民消费比例要求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从而需要调整政府、企业和居民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居民的偏好引导资源的流向,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生产行为,再到产业结构,从而有效缓解产能过剩和结构失衡。第二,民营经济部门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的持续增长、就业岗位的创造和居民收入的增加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样,在创新驱动发展上民营部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民营部门将创新的能量不断释放,不断提高技术转化的积极性,实现新技术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第三,中西部地区将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中西部地区的生产要素,尤其是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等相对低廉,具有成本优势;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潜在着大量的投资机会;另外,中西部地区的大量特色资源,有利于发展特色产业;加之中西部地区的广袤市场,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新常态下,将这些后发优势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将为中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有力保障。国家的新常态是一个大背景,广西可以借此机遇,深刻认识自身区域新常态的特征,借鉴中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充分发挥自身的后发优势,因地制宜,寻增长,求创新,促发展,走出具有广西特色的常态化科学发展道路。

3 广西经济发展对比分析(1993-2013)

“十二五”以来,广西坚持统筹规划,大力发展自治区经济,在总体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居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均有了显著改善。

3.1 经济规模快速增长

2013年,广西生产总值突破14000亿元,达到14378亿元,占全国GDP的2.53%,是1993年871.7亿元的16. 49倍,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得到大幅度提高。自治区人均生产总值由1993年的1982元增长到2013年的30588元。

在国家进入7%左右的中速增长阶段时,作为西部地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协同带动下,一直保持着lO%以上的增长速度(见图1)。国家整体层面的框架由国家统筹设计,是一个长时期规划,自治区面对区域新常态,就是要在既定的大框架下,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发展。在此条件下,维持高速增长,提高增长质量,将成为自治区提升自身发展,促进国家中东西部均衡发展的重点。

3.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自治区经济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993年的28.69:36.84:34.47调整为2013年的16.30:47.73:35.97.第二产业占比提升10.89%,第三产业提升1.5%。2013年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672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已经达到5396家,工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增强。

广西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一直紧随国家科学发展观的调整步伐,与国家整体表现出的第一产业贡献稳步前行,第二产业贡献有所下降,第三产业贡献作用不断增强的特征不同,自治区根据区域自身经济规模、资源禀赋、环境条件等,表现为第一产业是基础,稳定发展,满足居民生活水平需要;第二产业为主,是区域发展的中坚力量;而第三产业在一、二产业的基础上与第二产业协同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又一潜在重要推动力(见图2)。

3.3 特色经济逐步形成

自治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特色农业初见成效,自治区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式在结构、规模、产品和整个产业上逐渐调整,持续创新技术模式,坚持优势产业区域集中,打造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糖蔗、桑蚕、木薯、蔬菜、水果、速丰林、水产畜牧等产业不断扩大规模,提升效益。

在工业发展方面,以工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根据自身承债能力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不断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先进产能,建造适合广西的工业集群,逐步形成地域特色的支柱产业。

有了工农业发展的良好基础,自治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比较迅速,在旅游业、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通信等行业,保持了健康发展。

3.4 投资规模波动提升

“十二五”以来,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虽有所波动,但仍不断扩大,金额不断提升,2013年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1907.67亿元,是1993年278.07亿元的42.82倍,占当年全国投资总额的2.67%。投资规模的扩大,有力促进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1993-2013年的数据表明,国家总体方面,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定提升,而广西在近几年的投资贡献率却有所下降(见图3)。一方面,广西地处沿海,2008年以来后危机时代的影响仍在,投资增长时滞性滞后;另一方面,影响生产总值的增长点正处于转换阶段,自治区需要发展新的增长点维持其高速度、高质量的增长。

3.5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

“十二五”以来,自治区居民收入得到了大幅提升,生活质量也得到了不断改善。2013年,自治区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性收入由1993年的2895元增加到2013年的23305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升。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方面,自治区从人均1993年的885元发展到2013年的6791元,增长了6.67倍。但城乡居民收入得到改善的同时,我们注意到,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扩大,1993年是3.27倍,而2013年则达到了3.43倍。

投资、消费、出口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当前,在世界经济正处于复苏阶段的背景下,中国选择了投资和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而在国家处于新常态的背景下,面临投资贡献率下降的趋势,自治区一是要扭转投资贡献率的下降,另一重要措施就是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时还要寻求新的增长点,实现多元化发展。当前经济,相对于国家整体而言,广西的消费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波动幅度较大,但都处在一个上升的路径当中,充分挖掘当地的消费力,吸引其他区域的消费,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4 对策建议

世界科技不断创新,革命突飞猛进,一系列的重大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代生产力,一大批新兴产业迅速兴起,为我国培育和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融人全球范围的产业链提供了契机;改革开放行将四十年,我国由东至西、由沿海到内地,依托着大江大河和各种交通干线,中央和地方正在合力构建东部与中西部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的新局面,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带一路”的重启将完善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为各地谋划新思路、融入全球市场,寻求新发展提供了契机;国家颁布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从制度层面解决了户籍、社保、农村土地与集体产权等问题,为各区域推动新型城镇化,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机遇。

国家新常态作为大环境,区域新常态作为当前特征,是广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4.1 面对新常态,正确认识和处理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发展“旧常态”,更适用于“新常态”。我们一定要把经济的增长速度建立在一个提质增效可持续的基础之上,作为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坐拥后发优势,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面对新常态,要求我们尽量转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借鉴中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少走弯路,减少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时间,让经济发展在质量、效益和收入等有大幅度提升的同时,依托珠江经济带、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北部湾经济区等载体,以交通枢纽的建设为支撑,尽快建成区域市场枢纽,使经济得以更加迅速地踏上有质量、有效率、更公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4.2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产业结构的最终合理占比标准众说不一,但其调整的目的却是一致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为了经济更好的发展,是为了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更快速的提高。以南宁的现代服务业、柳州的工业、桂林和北海的旅游业为点,逐步形成集聚产业群,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即构建现代工业为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农业等基础产业相互支撑、联动发展的产业体系,坚持以调促增的思路,大力发展和勇于承接先进制造业、信息科技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的集中、集约、集聚、集群化发展。同时还要完善相关产业配套,合理壮大产业集群,引导区域内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载体的融合发展,以此来推进不同层级载体间的相互发展、相邻地区载体间的联动发展以及新老载体间的耦合发展。企业、项目要集中布局,产业要集群发展,资源要集约利用,功能要集合构建,农民要向城镇转移;坚持产城联动,在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的同时,促进资源的集约利用,实现环境的高效治理,促进人口的集中。增量的优化、存量的调整,只有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才能通过产业集聚来促进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优化,从而形成新的区域竞争优势和新的发展动力。

4.3 多元化增长动力、增强创新推动作用

要以更广泛的区域视野去谋划和推动科技的创新,在国家既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围绕产业链条部署创新链条,为打造新常态下的经济升级提供坚强的支撑力。面临区域新常态,要坚持增长点的多元化,增投资,促消费,这些都要稳定增长,在此基础上,更要扩大在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自主科技创新,同时还要注意引进先进的国外科技创新成果,提升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加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国家间的交流合作、强化北部湾经济区的投资建设、深入开展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启,抓好一批重大的科技专项,建设一批高效的工程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建立健全产、学、研的有效结合以及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体系,保证各项目能够有效地运行,投产达效,切实发挥其推动经济增长能够达到高质高量。

4.4 提升吸引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市场经济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更高层次的经济发展更加需要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以至于人才这一重要资源的流动就更加得到关注。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产业结构的不断专业化,对高素质员工和高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广西只有不断提升制度环境、社会文化氛围和生活环境,提高现有高等院校的质量,才能在保证本地的优质生源不大量外流的基础上,吸引更多区域外的优质生源来桂谋发展、寻出路,才能让人才所赋予的一切知识、劳动、技术、管理等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增加社会财富的因素相互耦合,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成员,真正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5 结论

经济理论具有解释性、滞后性,许多经济理论的形成,其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问题的安慰性解释,当经济运行在平稳的增长路径上时,可以验证其有限程度的正确性,但新的问题一旦发生,又会有新的理论随之产生,因此我们可以将每一个经济理论看作一段段经济史的缩影,而其内涵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一规律的不断上升循环。

面对新常态、新问题,广西需要做的就是在国家既有的环境背景和可利用条件下,统筹设计,长远规划,实现既有限制性条件下的利益最优化的科学、循环、可持续发展。

总之,发展广西经济,要继续发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发展经验,利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经济区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契机,将自身优势转变为现实推动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是好的,面对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利用新常态,区域经济一定能够实现平稳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创新人才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