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梦颖 郑林
[摘要]南昌市委市政府的搬迁开启了红谷滩新区建设新纪元,真正拉开了“一城双核”的城市格局。本文以第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运用生态因子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方法得出,与2000年相比,2010年南昌社会区的类型更多样化和综合化,各类社会区的分布逐渐均衡化,区域一体化程度加强;但非农业人口、批发零售人口和建筑业人口呈现“破碎化”集中分布,最后从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和居民行为等方面归纳南昌城市CBD中心区、商业中心区、行政办公区、文化教育区、物流仓储区和工业园区等社会功能区布局的形成机理。
[关键词]社会空间结构;社会区;分异程度;功能分区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6.160
1 引 言
1.1 研究背景
作为省域中心城市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区域核心增长极,南昌市在江西省区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可知,2010年南昌市已发展成为拥有235.78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城市化水平为93.4%,高速的城市化进程极大地推动了内部充实和外部扩张的城市格局。
20世纪90年代,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首次提出“形成‘一江两岸城市格局,拉开城市建设框架”的总体发展思路;2001年南昌市委、市政府及市委各部门、市直有关单位搬迁至红谷滩区,2002年,红谷滩新区管委会成立,正式拉开了红谷滩核心区建设的帷幕,加快了“一江两岸”的建设步伐。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蓬勃发展,大型企业纷纷人驻,促进了城市产业集群的规模化和效益化;瑶湖、红角洲高校园区进一步加快了城市“西进东拓”的步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职业、教育程度、文化差异逐渐产生了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而社会阶层的分化在城市地域空间上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居住区的地域分异,城市内部不同居住区域类型的空间组合形态构成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
1.2 研究区域的变更
本文研究区域是南昌市的中心城区,其范围东起昌东,南至昌南大道,西至西外环,北至蛟桥镇(见图1),总面积617k㎡。由于乡镇街道是城市社会结构最基本的研究单元,2000-2010年,南昌市中心城区的乡镇街道的数量和面积均存在较大变更,2000年南昌中心城区范围包括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和郊区,共40个乡镇街道(象湖乡除外),总人口177.77万;2010年南昌市中心城区包括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和青山湖区,延伸至红角洲地区,共37个乡镇街道,总人口218.87万。
2 南昌市城市社会空间的演变
2.1 数据与方法
本文以2000年和201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分乡镇街道的计算机汇总资料为基础数据,选取人口规模、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住房结构、职业结构、行业结构以及流动人口等101个指标,利用SPSS软件对2000年和2010年的原始数据矩阵进行生态因子分析,通过Oblimin斜交旋转的方法均选取了5个主因子(见表1),解释方差都达86%以上,满足因子分析方法的有效性要求。
2.2 2000年南昌城市社会区类型
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2000年南昌市社会区进行划分,采用离差平方和(Ward's Method),距离测度选用平方欧氏距离(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划分出5类社会区。计算各类社会区在5个主因子上的得分的平方和均值、平均值,进而判断各类社会区的特征并据此5类社会区命名(见表2和图1):
2.2.1 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主要分布于东湖区、西湖区沿河街道和徐家坊街道,为历史长期发展的老城区,该类社区的城市服务功能全面,人员结构复杂,建筑多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式住房,楼层较低,建筑密集。
2.2.2 蓝领、白领混住区
蓝领、白领混住区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市的外围街道,如董家窑街道、丁公路街道、洪都街道和沙井街道等,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张,城市二、三产业向城外拓展,董家窑街道和洪都街道有造纸、纺织和机械工业区分布,为了就近上班,大量蓝领、白领居住在这片区域。
2.2.3 知识分子聚集区
知识分子聚集区主要分布于大院街道、彭家桥街道和蛟桥镇,大院街道和彭家桥街道分布着大量省市机关、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及其所属住宅区分布,为主要的行政办公区和文化教育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较高。蛟桥镇则是分布着华东交大、东华理工、江西农大和江西财经等多所高等院校,平均受教育程度水平高。
2.2.4 外来人口聚集区
外来人口聚集区主要分布于城市外围区的桃花镇、青云谱乡、湖坊镇和塘山镇等市辖镇,这主要与南昌市“退二进三”政策有关,把大量工业、产业迁往城市外围的昌南工业园、昌东工业园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拉动了大量工薪阶层和外来人口的迁入。
2.2.5 农村化地区
农村化地区主要分布于扬子洲乡、京东乡青山路街道和罗家镇等地区,该类地区远离中心市区,受城市经济辐射较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农业人口比重高,受教育程度低,家庭规模较大。
2.3 2010年南昌城市社会区类型
采用同上的处理方法,将2010年南昌城市分为7个社会区类型(见表3和图2)。
2.3.1老城传统商业棚户区
老城传统商业棚户区主要分布于胜利路步行街、中山路步行街、万寿宫商业区和老福山商业区的传统商业中心区,以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产业为主。由于发展年代较久,该区域分布着大片危旧房的棚户区,公共服务设施较落后,棚户区改造成为该区域的艰巨任务。
2.3.2 社会组织文化区
社会组织文化区为市政机关、事业单位和院校的主要集中地,大院街道、彭家桥街道是省政府、农业局、规划局、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等省市单位和高等院校的主要聚集地;红角洲地区是城市规划的另一大学园区,分布着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江西中医大学等多所院校,是集教育、体育为一体的文化科技新城。
2.3.3 新城核心商务区
新城核心商务区是指与老城区隔江相望的红谷滩新区,红谷滩新区是集商务、办公、信息、商业、文化、旅游、居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中心区,是南昌市另一个CBD中心,与城南的八一广场CBD中心形成了“双核”布局。
2.3.4 居住新城改造区
居住新城改造区主要分布于城南的朝阳片区,包括朝阳洲街道、桃源街道和桃花镇,该片区分布着大量商品房,且靠近赣江、抚河和象湖,适宜建成集居住、文化娱乐、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居住新城。南昌市新动物园等配套设施正向该区域集聚,还应注重朝阳农场等农村化地区的改造。
2.3.5 物流仓储工薪区
物流仓储工薪区主要分布于昌南城的青云谱区,该区域已建成华南物流城、深圳农产品批发市场、徐家坊客运站等客货的集散中心,并将该区域打造成中心城区最大的中转、储备仓储库。
2.3.6 外来工薪族聚集区
外来工薪族聚集区主要分布于城东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昌南工业园和昌东工业园区。昌南工业园以汽车、飞机、摩托等机械制造主导产业,昌东工业园以轻工业为主导,高新技术开发区则以光伏、LED、航空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在周边的京东镇、塘山镇、湖坊镇和青云谱镇形成外来人口工薪族的聚集区。
2.3.7 城乡结合部
城乡结合部主要分布于罗家镇和扬子洲镇,区别于2000年的农村化地区,该类地区已从传统农业转化成为城市服务的现代化农业,形成了大规模的蔬菜种植、花卉苗木培育等龙头企业,农产品主要投入城市市场。
3 南昌中心城区功能区布局
根据南昌城市社会区和城市分异程度,结合南昌市城市实际空间布局,南昌中心城区已经形成了新城市CBD中心、商业中心区、行政办公区、文化教育区、物流仓储区和工业园区(见图3)。
3.1 新城市CBD中心区
新城市CBD中心区即红谷滩新区,南昌市委市政府等多家行政部门市直单位所在地,金融商务、楼宇经济、创意产业发展繁荣,是南昌新城市核心区,与昌南城的八一广场CBD中心形成“双核结构”。
3.2 商业中心区
商业中心区南昌中心城区的商业中心较为集中,最为繁荣的有八一广场商业圈、胜利路步行街一万寿宫一中山路步行街商业区及其洪城日用工业消费品大市场,商业网点分布密集。
3.3 行政办公区
行政办公区城南地区的行政办公区主要分布在省政府、省人大周边的大院街道,分布着省建设厅、省科技厅、省司法厅、省计生委等省级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城北地区的行政办公区主要分布于红谷大厦的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及其周边区域,分布着市行政服务中心、市广电中心、市工人文化宫、市疾控中心等市级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
3.4文化教育区
文化教育区分城南城北两部分,城南的彭家桥街道、城北的蛟桥教育文化园和红角洲大学园区。彭家桥街道分布着江西师大、师大附中、南昌大学、南大附中、省图书馆、省体育馆等多项文化教育设施。蛟桥镇和红角洲文教区是城市规划的主要高等院校布局区,分布着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东华理工和华东交大等高等院校。
3.5 物流仓储区
物流仓储区主要分布在城南的青云谱区。青云谱货场、华南物流城、昌南物流中心、徐家坊客运站等物流仓储设施在昌南城形成了完善的物流仓储系统。工业园区:城北的工业园区为以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出口贸易为主导的南昌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南的工业园区有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昌南工业园区和昌东工业园区。
4 结论与讨论
在10年之间,南昌市社会空间结构既有渐进性,也有继承性。第一,红谷滩新区综合城市功能的完善,使“一城双核”格局最终形成。红谷滩新区已经发展成为集行政办公、金融、商务、商贸物流、会展交易、文化创意和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中心,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繁荣,成为现代化城市中心的标志性展示区。第二,红角洲片区已成为集高等教育、运动休闲(国家体育中心)、居住于一体的科技新城,与蛟桥地区的教育园区、瑶湖大学园区成为南昌三大高校园区。南昌西客运站的建成,打通了南昌市“一江双城”的交通枢纽,缓解了南昌火车站、青云谱区客货流的中转压力。第三,为严控老城区的人口密度和推动棚户区的改造,朝阳片区的居住新城为其提供了充足的置换空间,充足的住房资源将人口及产业合理导流出老城区,一方面形成集聚的居住城区,大大提高了公共配套设施和生态环境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将人口导流出城,解决了老城区旧危房改造的居民安置空间问题。第四,青云谱区的产业以机械制造为主,但随着华南物流城、昌南物流中心、徐家坊客运站等物流集散中心的建成,该区域的功能已从第二产业的制造业转化为第三产业的运输和仓储,体现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退二进三”原则。第五,南昌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昌南工业园区三大工业区的专业化加强。高新区以技术密集型为主导,经开区以出口贸易外向型经济为主导,而昌南工业园则以机械制造为主导,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企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加快工业园区的规模建设,形成品牌效应,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总而言之,2000-2010年南昌市社会空间变化体现在:城市地域扩大,城市功能已扩张至红角洲和瑶湖地区;城市功能分区明显,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文教区、物流仓储区和行政办公区等功能分区;城市某类人口的集中分布现象不明显,但农业人口、建筑业人口、批发零售业人口存在着“碎化”的集群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