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中的“登楼”情怀

2015-05-30 10:48吕玲娜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16期

吕玲娜

读出诗歌的内涵,需要把握诗人的抒情习惯。自古以来就有“一登楼,就发愁”的说法。登上高楼也好,高台也好,登上山的高处也罢,文人们喜欢登高凭栏,极目远望,并借此抒怀。登上高处,空间之空旷,时间之缥缈,顿觉自己之孤寂与渺小,就免不了产生万事自己无能为力的无奈感,就要被眼前之景牵动愁怀。

与“登楼”有关的诗文在教材中是有不少的,如,《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登岳阳楼》《登高》《虞美人》等。当然了,要准确理解登楼诗,还须结合诗中的其他意象,如,风、云、大河、飞鸟、柳、花等,体会诗歌的意境,从而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总结起来,“登楼”情怀主要有以下情况。

一、失意伤怀型

古代正直文人在仕途失意,不被赏识,报国无门,免官放逐,都是常有之事,不可避免地,便常借登高把这种郁闷宣泄出来。

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晚年的杜甫看到天下动荡,兵荒马乱,自己孤独无依,疾病缠身,这种情况下“凭轩远望”,自然百感交集,怎能不伤悲,怎能不泪流满面!诗人伤感的既有怜悯天下苍生的同情,也有个人政治上的坎坷遭遇。

再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空”“自流”“愁”等词句,不难看出诗人的伤感,而“浮云蔽日”则直接表达个人在政治上的失意之情,“登金陵的凤凰台”就不免触景生情,忧国伤时,“长安不见”的忧愁呼之欲出。

另外,《滕王阁序》中的王勃虽有“青云之志”,但因为“时运不济,命运多舛”“无路请缨”,所以登高(楼)望远,继而“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于是感叹“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在古代诗歌中,类似的登楼抒怀的文字比比皆是。

二、思乡怀远型

如,李煜的《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深夜月华微冷,梧桐暗色,清秋萧瑟,营造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气氛。从“独”“寂寞”“离愁”等关键词中可以看出,院中人的思念、离愁难以排遣。

王昌龄的《闺怨》也属于登楼诗,写的是闺中少妇登楼见柳而顿起相思。

再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煜的《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