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鲁洁先生是当代德育思想变革的先锋和改革的指路人,她将道德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紧密结合,提出了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为我国德育研究奠定了基础。《静水流深见气象——鲁洁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情怀》一书,集合了众多学者对鲁洁先生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本文主要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尝试探索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道德教育;鲁洁;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陈文丽,贵阳中医学院。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越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对道德领域的关注度和内在需求也越强烈。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潮交织碰撞,各种文化互相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领域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这些都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因此,我们有必要读一读《静水流深见气象——鲁洁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情怀》这本书。
该书集合了众多学者对鲁洁先生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对鲁洁先生的德育思想进行了深入解读和科学分析,具有极高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鲁洁先生作为我国道德教育领域的泰斗,始终治学严谨,笃学慎思,注重从道德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涵入手,将道德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紧密结合,提出了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理论,为我国道德教育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于广大德育工作者来讲,研读此书,大有益处。
一、德育教育应该创造性地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从来都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命题,也是古代士大夫阶层成才入仕的重要条件。《礼记·大学》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修心,也就是道德教育。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传统的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德育领域出现很多疑惑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靠人们的文化自觉。这种自觉应该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并对其进行创造性地发扬光大。
首先,鲁洁先生认为道德教育应该注重“知行合一”,提倡“道德教育生活化”。我国传统文化向来注重教育的“知行合一”,始终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倡导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先生认为,不能单纯从理论的角度去探讨道德教育,而要从实践中去探索德育教育。每个人的生活都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建构起来的,不是天生自成的。道德教育不能等同于“思想的改造”或“行为的养成”,而是要促使人在整体生命投入中去建构、重构自己的生活。对人来说,这种建构生活的活动也不是天生就会的,道德教育在这里就有了用武之地。也就是说,道德教育要通过受教育者身体力行的实践去实现,这与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有相似之处。
其次,鲁洁先生认为道德教育应该注重树立典范,并从基础教育抓起。我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对榜样人物的树立和宣传,从“诸子百家”到“程朱理学”,从“三过家门而不入”到“岳母刺字”,这些杰出人物和事迹具有道德示范作用,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传统文化和道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同时,道德教育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最好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幼儿时期开始对儿童进行德育工作。而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从兴趣入手,不能进行简单的灌输,特别是德育教材应是能够与儿童对话的文本。鲁洁先生的观点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儿童道德启蒙教育十分契合——诸如《弟子规》《千字文》等儿童读物中渗透了很多道德教育的内容,浅显生动易懂且广为流传。
最后,鲁洁先生强调德育教育应该因势利导。当前,很多观点认为,道德教育应该“回归传统”,应该对旧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进行全盘的继承,认为当前道德领域出现的诸多问题都是外来文化影响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回归传统,只有彻彻底底地回归传统,加强对人性和欲望的约束,才能保持道德领域的先进性。鲁洁先生对这类观点并不认同,她认为道德教育不是强加给人的,而是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道德教育要循着人性发展的轨迹去进行,而不能简单地通过压抑人性来解决问题。
二、大胆进行道德教育的理论创新,为德育工作奠定基础
首先,鲁洁先生能在道德教育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鲁洁先生认为道德教育必须是对“人”的教育,德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成人”。换言之,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就其具体目标来说,是“成就人的德性”的教育。“使人成为人”,前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后者则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是关系中的人或者关系中的实践者。因此,人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这种关系性的存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性。脱离了关系性存在的“人”,就不具有人的本质特点。因此,教育活动和道德教育活动要促进基于人的生存本性的自我超越,使“人”成为“人”。
其次,“超越理论”是鲁洁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其本意在于,人的面前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可能世界,人的活动就是不断地用可能世界去取代现实世界,不断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有意义生活的必然要求。“超越理论”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超越了“道德教育是为了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旧有理念。鲁洁先生认为,重视德育自然性功能的发挥,以培养和塑造具有“完善伦理”的下一代,是时代向德育提出的新课题。鲁洁先生在《试论德育的自然性功能》一文中曾经指出,生态道德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至关重要,只重视社会道德而忽视生态道德是一种偏狭的伦理观念和短视的教育观点。基于此,教育者应该从人和自然的关系入手,从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因此,道德教育不等同于人际关系教育,道德教育的目标应该更加深远,要有前瞻性。
二是超越了“道德教育是约束行为的准则”的旧有理念。鲁洁先生认为,德育除具有发展功能外,还应该具有享用功能。所谓德育的享用功能,就是说受教育者在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感受到德育的约束力,更能帮助自我实现精神上的需要,在实现的过程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等心理感受,进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应该讲,这个观点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拓展和延伸,认为道德教育不仅仅要从社会需求层面去考虑,更要从个人心理需求方面去关照。
三是超越了“物质是德育发展必要条件”的旧有思想。鲁洁先生认为,物质对德育发展有推动作用,但产生的负面作用也不可小觑。物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道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束缚人的思想自由和认知自由,人的物欲表现出的科技至上、经济至上、消费至上等,却对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当前,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不会主动带来社会意识的自我净化和自我进步,必须要加强全社会的道德教育及相关干预,推动道德教育不断进步,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综上所述,鲁洁先生研究教育问题的出发点是构建在人性及人的发展基础上的,正是循着这样的思路,她呼吁:“我们的教育在当今世界历史的进程中,要以一种世界性、世纪性的眼光,着力培养一代能够走进世界历史并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因此,重视人的德育工作,是教育的自觉意识表现。
鲁洁先生道德教育思想的难能可贵之处,就是始终保持对道德教育研究的发展性和兼容性。在其治学的半个多世纪里,她始终笃学慎思,严谨细致,坚持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发展同步。同时,她的道德教育思想始终表现出一种超越年龄、超越时代的活泼感和先进性,表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这种治学态度更值得我们学习。
[1]鲁洁. 试述德育的自然性功能观[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2).
[2]鲁洁. 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J]. 教育研究,1994(6).
[3]鲁洁. 试析德育影响与德育效果[A]. 超越于创新[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鲁洁. 道德教育的期待:人之自我超越[J]. 高等教育研究,2008(9).
[5]王啸,冯建军等. 静水流深见气象——鲁洁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情怀[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