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间舞蹈

2015-05-30 15:15孙晓鹏
北方音乐 2015年16期
关键词:演变起源

孙晓鹏

【摘要】“独龙杆”是山西民间舞最具特色的舞蹈之一,现“独龙杆”已被列入了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当中,它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是我们人类智慧的体现。本文对“独龙杆”的起源和演变过程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山西民间舞蹈;“独龙杆”;起源;演变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地区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静升位于山西灵石之东,挽绵山,听汾水,自然气候极佳,远在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繁衍劳作,历史滚滚向前,千里古道是丝绸之路的延伸,在这里与灵沁古道交汇。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古镇物质的丰富,文化的厚重。明清期间,静升业贾者官商相连,遍及全国,是晋商的一支劲旅,家乡五里长街便是指挥中心,每年春节社火就是他们一展风采的舞台。

一、“独龙杆”的起源与发展

传说光绪初元(1875)正月,社火前祭祀神灵的预备工作顺利进行。由火星会的几位成员受命张挂火星殿前的红绸与大红灯笼时,发现梯子他人正用,而殿外正有一根长长的木杆依墙而立,何必硬等梯子,几个人同时以目示意,立马有人抬起了木杆,一人乘势而上,站于杆面,顺手将递来的灯笼左右挂好,谁知举手张挂红绸时,脚下一滑,两腿分叉,重重的坐落在抬着的木杆上。这木杆弹性极好,先是弯弯上沉,随之后弹而上,两位抬杆者顺势颠步,坐杆者张开双臂以求平衡,其他人立即奔上前来救护,飘落的红绸裹缠到正颠动的长长的木杆上,有如火龙载人腾飞。这有惊无险的一幕,正好被前来检查各殿祭祀预备工作的火星会值年大纠首看在眼里,里面要这几位重新再裹着布,跟着他嘴里哼着的乐曲鼓点再来一次,并强调要惊、要险、要风趣……从那以后,“独龙杆”便成了社火活动闹热闹的重点节目之一。

如今的静升社火活动与日具新,“独龙杆”会在每年的元宵节期间(正月十四至十七)在县城和村镇正式上街表演。除此之外还会利用文化遗产宣传日和王家大院景区旅游要求不定期地进行表演安全防卫工作日益全面。在每年举行社火活动时,亦由驻镇派出所组织民警,负责街头戒严,维持秩序,禁止一切车辆通行,以保证闹热闹队伍畅通无阻。静升的社火以经济做基础,以文化为灵魂,它的活动从未间断。

二、“独龙杆”的表演形式

(一)表演动作

在其它地方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进传统生产方式时,静升“独龙杆”依旧承袭了古老的演出方法,即完全使用人力来完成演出任务。在“独龙杆”演出时会分几组角色同时表演,他们扮演的人物各不相同。表演时两位抬杆者面对面,走在前面的人杆放左肩上,后面的人杆放在右肩上,一手扶杆一手甩臂,为保持身体的平衡,重心的平稳,步伐为简单的丁字步,踩着乐点颠步走,或前进或后退,他们步伐一致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后背略微弓,以留缓冲的余地。坐杆者两腿下垂稍稍叉开,已降重心,保证坐姿稳定,同时两臂左右舞动不停,以求美中不失平衡。虽然看似动作简单,但这一表演不单单要求演员具备好的表现力,更重要的是坐杆技巧的掌握。坐在杆上的表演者要在表演的同时还要保持重心的平衡和稳定,由于抬杆者会随音乐上下的颤动竹竿,他们也会与竹竿的动率相协调,以保证力的同一性。坐在杆上须腰部发力,并且随音乐舞动时不能太僵,以保持舞姿的优美,臀部坐在杆上重心保持平稳,在杆上找到舒服的平衡点,这一点至关重要,两腿下垂稍稍叉开,两脚呈自然状,降低重心。在杆上身体的重心不能太靠前或靠后,以免失重而受伤。两手一手握道具,另一手配合随音乐舞动,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二)人物形象

“独龙杆”起初最原始的扮演人物是‘降龙癫济公,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又发现了很多适合这一表演的角色。如:《七品芝麻官》中的县太爷和戏剧中的丑角,众多的鲜明角色深受观众喜爱。后来,除了男士的表演还增添了女士的演绎,其效果不亚于男士。如:上坐的花旦女郎和人们所熟知的“诰命夫人”,其表演的效果新奇不意,深受人们的喜爱。每个人物的形象都是那么的栩栩如生,仿佛真人再现,让人们除了享受到这一文化的盛宴,同时也能激发起大家的共鸣,这些众所周知的人物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时代,给人们留下了更多遐想的空间。除此之外还有小孩扮演的随从,有衙役,丫鬟等角色鲜明的人物。抬杆者的选拔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选拔时,都会选用年龄较大的有经验的男性,而且个子都不高,都在165cm—170cm之间,每一组抬杆者的身高相差最大不能超过三厘米,要保持抬杆时两端保持一条直线。在音乐伴奏的队伍中不限男女,在选拔时都会以会乐器的优先选用,但在演出中看到的多为年纪较大的中年人。在表演队伍的两旁会有身披绶带的配角,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让人们知道他们是哪个村镇的代表,这样的人选用的都是中年女性。

三、“独龙杆”的艺术价值

(一)惊险诙谐的表演形式

“独龙杆”被申为了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价被抬高了,所以自然而然的赢得了人们的认可。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最为根本的原因其实是“独龙杆”本身的魅力。“独龙杆”就名字的字面上讲,我们就可以看出‘独就在于一支独杆,两边由人抬起,中间一人分腿坐于杆上。这个动作看似简单,但其重心不稳再加上两边抬杆的人会随音乐随之摆动,这就加大了杆上表演者的难度。两边抬杆的人将杆抬至肩上,离地面有了一定的高度,如果没有较好的控制力随时会从杆上摔下来,造成受伤的局面。但我們在每年的表演中看到演员们诙谐生趣的表演,在高兴快乐之余没有想过这一动作的难度与危险性。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这些演员的技艺的高超,将这么有挑战性的动作通过他们的演绎,让观众们看到的只是这一节目的精彩,轻松的表演,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欢乐。由此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些身怀绝技的演员们献上最崇高的敬意,所以“独龙杆”的惊就在于,一支独杆屹立不败,虽有难度,却是有惊无险,让人实为叹服。说过惊,我们再看看它的诙谐之处,“独龙杆”的表演是把舞台上的东西搬到了街上表演,所以没有太多严格的要求。在“独龙杆”的表演中扮演的都是大家熟悉的,角色鲜明的人物,表演者会在原有的情节上加上自己的表演,例如:济公会加入逗蟋蟀的情节,他们表情投入,动作诙谐生趣,口中不时还会有说辞,以宣传政治性的内容为主。除此之外还有他们的服饰妆容也很有趣,使用的是戏曲和彩妆,尤其是丑角和济公逗蟋蟀的部分。这样的街头表演有一定的激动性、灵活性、能够迎合观众的心理。

(二)独特的音乐节奏

人们都说一个好的作品,不单单要有高超的舞艺,精妙的编排。最初的开始还是由音乐把我们带入整个故事的情节,在未见人的开始,我们听到了“独龙杆”的音乐,它的音乐并不是采用的我们现代的流行音乐,而是使用传承下来的晋剧古曲作为伴奏,在整个表演中,音乐并不是提前录制好的,而是用乐工随演出队伍伴奏的方式进行。迎合着演员的动作,随时改变鼓点节奏,使整个节目流畅,如有意外可临场随机应变。我们在现场的表演中看到“独龙杆”有乐队为之伴奏,细吹细打,欢快明朗,鼓键节奏紧紧盯着抬杆者的舞步,其中伴奏的乐器有:笙、笛、胡琴、唢呐,还有鼓、釵等,技艺精巧的乐队队员全神贯注的服务于“独龙杆”的舞蹈。“独龙杆”在表演中,演员随着抬杆者的舞步一步一颠,上下颤动。节奏感极强,为之伴奏的乐队,采用的是中国民乐乐器演奏,其鼓点,节奏鲜明,旋律虽简单,但人们却耳熟能详,观看的群众能够随着旋律简单的舞动,达到演员与观众的共鸣,能很好地带动观众的情绪。

(三)出其不意的表演效果

一根竹竿,简单的道具竟然能演绎出这么精彩的民间舞。舞步虽简单,但却百看不厌,感觉整个作品很华丽,精致的服装,模仿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在道具及服饰的运用上很用心,让人们眼前一亮。动作虽简单,但其技巧高超,包含的深意却让人回味无穷。从最原始逐步的改进,现在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 “独龙杆”讲究整体配合,要的是集体精神,欢快向上。诙谐幽默的表演中,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其身心都能得到全面调整,这就是当地群众十分喜爱的原因,也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所在,社火活动中“独龙杆”等节目展现了民众齐心协力相互配合,歌颂祖国的繁荣昌盛,展现“独龙杆”的精妙绝伦所在。

四、总结

“独龙杆”作为山西民间舞最具特色的舞蹈之一,在表现形式上多种多样,讲求整体配合效果,表演特色诙谐有趣,表演者在渲染气氛的同时还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现“独龙杆”已被列入了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当中,它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是我们人类智慧的体现。然而目前“独龙杆”受地方局限性等因素,只在当地广受喜爱和流传。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有义务去学习、传承、保护这些古老的文化,应该积极学习这些传统的文艺文化,使这精湛的技艺能够更永久的流传。

参考文献

[1]王九筛,田彩凤,李华平.山西民间舞蹈学[M].昆仑山出版社,

2006(10).

[2]張佰仟.静升历史文化研究中心[N].2001(3).

[3]钱永平.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解析.第26卷第5期,2009(10).

[4]李炜,任芳.中国民族民间舞本科教学的现状与思考,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4).

[5]黄琳.三所院校《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建设的思路与方法探析,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0(1).

猜你喜欢
演变起源
圣诞节的起源
奥运会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谈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