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维珍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交流、协作、分享。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教师也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呢?笔者结合平时的听课和教学经验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异质分组.共同促进
在语文学习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共同促进呢?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实践教学中,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同题合探,灵活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通过合作探讨解决的的问题,临时组建新的合作学习小组。各小组完成任务后,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发言。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我与学生共整合出了三个问题:“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你能说说它所包含的意思吗?”,“文中写作者流了几次泪?每次流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然后,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再让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和发言人。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自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义还节约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使学生明白怎样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选内容,增强实效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例如: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此时开展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合作探讨更深刻的理解文章内容,享受合作学习的过程,领悟合作学习的真谛,体验合作学习成功的快乐。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科学选择,精心设计。切忌一开始学习就搞合作,一心追求合作学习的形式,不管合作学习的质量。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没有实效性,还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把握以及运用语文知识等。
四、评价激励,发掘潜能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学习效果评价,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评价可以是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个人或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提高合作学习技能。
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