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
摘 要: 山东曲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以“孔孟之乡”名闻天下。每年的清明节和孔子诞辰日,都会在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前举行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仪式,而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祭孔乐舞。不论是祭孔乐舞的音乐、舞蹈还是舞蹈服饰,都历经了千余年的锤炼,饱经沧桑。本文通过描述祭孔舞蹈服饰的历史、曲阜祭孔舞蹈服饰造型特征、祭孔舞蹈服饰的文化内涵及祭孔舞蹈服饰的未来走向四个方面,详细阐释了祭孔乐舞及舞蹈服饰的历史发展。
关键词: 曲阜 祭孔 乐舞服饰 传承和发展
一、曲阜祭孔舞蹈服饰发展的历史背景
1.曲阜祭孔舞蹈服饰
祭孔服饰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服饰文化中极为独特的一支。随着朝代的更迭,祭孔服饰在历代祭孔大典中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尤其是元、明、清等乐舞生的服饰都铭刻着各朝代的痕迹。曲阜现在的祭孔服饰仍沿袭明制,目前保存下来的是明朝的故城,而曲阜的孔庙形成于明朝弘治年间。明朝的服饰特色,不仅与曲阜古城的格调相得益彰,还促使真实再现炎黄子孙联合祭孔的宏大景象,场面震撼,促使海内外华人形成思想上的共鸣。
2.曲阜祭孔成员及其服饰特质
祭孔服饰之所施,包括下列成员:(1)当事承祭的主祭——含正献、分献及陪祭、官员。(2)纠仪官(监礼)——现场纠仪,不允许失礼堕礼。(3)众礼生、执事人员。(4)乐生。(5)舞生,历史上记载的祭孔礼仪规定、用度,原来是与国家的“郊”、“庙”之祭合为一系列。而其中仪规的程式则为郊、庙之祭的延伸。“郊”是帝王祭天地;“庙”是帝王祭其列祖列宗。而州县地方上的祭孔则由当地最高行政首长主持承祭①。
3.曲阜祭孔舞蹈服饰的特质
祭孔乐舞服饰的特质:“冕服”历朝历代仅限于帝王公卿,其余大臣都不得僭越。但在古之祭仪的舞生,竟无限制。“如古制官服的用色,尊卑有序,不得冒乱。其间,紫色官衣之在唐宋,只用于一品至三品的高官,绯(朱)在明代用于一至四品官服,但在祭仪舞生之所服,却是紫绯俱用。综上所述,就称为乐舞服饰的特质。但为何有此设施,史料并无记录,极有可能是为了美化画面,以壮声容,而无关朝政之故”②。
二、曲阜祭孔舞蹈的服饰造型特征与舞蹈形象塑造
在中国的封建王朝历史上,每一个王朝的建立都会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化的服饰制度,这种制度不但为礼教所维护,而且根深蒂固于人们的内心深处,不敢轻易逾越。这些服饰不但涉及皇帝、官员的官服及常服,还有普通百姓的服制及祭祀服饰。
1.曲阜祭孔舞蹈服饰的形制及造型特征
祭孔大典的成员除了献官、执事等人员之外,还有乐舞生。据《明史·舆服》记载,协律郎、乐舞生冠服:郊社宗庙用雅乐,协律郎幞头,紫罗袍,荔枝带;乐生绯袍,展脚幞头;舞士幞头,红罗袍,荔枝带,皂靴;文舞生红袍,武舞生绯袍,俱展脚幞头,革带,皂靴。朝会大乐九奏歌工:中华一统巾,红罗生色大袖衫,画黄莺、鹦鹉花样,红生绢衬衫,锦领,杏红绢裙,白绢大口袴,青丝绦,白绢袜,茶褐鞋。其和声郎押乐者:皁罗阔带巾,青罗大袖衫,红生绢衬衫,锦领,涂金束带,皂靴。其中,国学舞乐生着蝉冠朱盘领袍,革带云履:蝉冠,夏布为之,漆黑色,如梁冠,但梁上不设金,而于正前抹额上涂金绘作金蝉,取其高洁之义,再加青丝为冠缨。“衣用红绢,如公服,盘领右衽,袖宽三尺,回挽至肘,只是两侧不加百,不加补子,而绘以大朵红花绿叶扶疏,不加边缘。革带用青布裹起,加黑角为饰。履用皂帛,前后有云缘,用白线作装饰,鞋底用皮革。外郡邑,则着生员所穿的儒巾襕衫,或者着深衣”③。
2.曲阜祭孔舞蹈服饰的舞蹈形象塑造
祭孔乐舞服饰作为礼乐庄严的载体,不仅体现了明代祭孔服饰的制度,还体现了其形制、色彩及内在精神意蕴的审美特征,而对于舞蹈形象塑造也是很重要的。祭孔舞蹈服饰呈现的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它是通过乐舞生的肢体语言展示傲人的动态美。而祭孔服饰与乐舞生两者形成一种全新的、流动的和谐之美,两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在祭孔大典上充分显示出乐舞的真正内涵,凸显出祭孔乐舞“汉雕之美”的“美”。
三、曲阜祭孔舞蹈服饰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1.曲阜祭孔舞蹈服饰的文化内涵
孔子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的“非礼勿动”之中当有“非礼勿穿”、“非礼勿戴”之意。既然服饰穿戴可以与礼合为一体,在崇尚礼的中国的历朝历代,对服饰的重视自不必多言,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推崇也就顺理成章了。孔子的社会理想虽不涉及经济,却由于把握着人类的心理,一直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这大概也是西方学者们转向东方,到孔子这里寻找人类在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智慧的原因。可以说,孔子的服饰审美文化观在祭孔服饰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它以“礼乐”教化为目的,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以“文质彬彬”的审美尺度,用以衡量内容美和形式美是否统一,并在“约之以礼”的道德行为规范中展示合于“礼乐”文化的观念。
2.曲阜祭孔舞蹈服饰的审美特征
明朝冠服制度的调整确定,前后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祭孔服饰也在调整变动中逐渐完善,越发规范成熟,但其中一些基本的古制精髓却始终没变。祭孔服饰作为礼服中重要的一种,在服式上,朝服沿周秦古制为上衣下裳;在服色上因袭传统以绯、青、绿定九等;在佩饰上亦承袭前朝以冠梁和带饰标示品级。可以说明代祭孔服饰无论从形制、用色纹饰等都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传统的冠服制度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四、曲阜祭孔舞蹈服饰的未来走向
1.曲阜祭孔的文化传承
祭孔仪式中的乐舞及服饰,之所以能够得以传承延续,与其社会功能是分不开的。祭孔乐舞及其服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存在,纵观历代,变化是必然的,但有时也是相对的。随着朝代的更迭,虽然对服饰及其他方面会做变化,但是祭孔作为一种官方定制的形式,其艺术形式及展现均由官方专门的人员管理,不可能擅自以一个人的喜好做改变或者外传给外界,因此得以流传千年。
2.曲阜祭孔大典及其舞蹈服饰的发展
祭孔大典不同于一般的祭祀乐舞,也有别于单纯的音乐歌舞,它是集中而形象地阐述孔子学说中的“德”于“礼”涵义的大型庙堂祭祀乐舞,是历代帝王推崇儒学,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一种形式,既具有历史传承印迹,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明故城开城仪式、孔庙开庙仪式、现代公祭和传统祭祀是如今曲阜祭孔大典的四个部分。如今的祭孔大典不论在音乐、舞蹈还是服饰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然而,随着2004年祭孔大典以“公祭”的形式展现以来,纵观近几年的曲阜祭孔大典的祭孔乐舞其宏伟的气势、生动的艺术形式体现已不如当年;另外乐舞中使用的乐器已不能奏响,再者加上了西方交响乐等形式,改变了原有的祭孔音乐的风格;在舞蹈方面,乐舞生改变了一音一变的舞蹈形式,比传统舞蹈频率快很多,舞蹈动作过快、大幅度的旋转等动作并不符合“礼”的尺度。
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万千的生命力,历经数千年各种内忧外患而终能保存、延续和发扬光大,与孔子仁学结构有很大关系。任何历史都没有远去,今天,孔子的思想已经潜入每个东方人的心灵,凝聚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熔铸为中华民族的个性和品格,成为一种无与伦比的民族凝聚力和人类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孔子的形象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所以我们在传承和扩大“祭孔”这一活动影响的同时,应该更珍惜这一祖先留下来的瑰宝,让它既具有历史传承的印迹,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注释:
①李晓萍.明代祭孔服饰形制研究(北京服装学院)硕士,2008.
②王宇清.台湾孔庙祭孔服饰的规制及其文史渊源.台湾文献第五十三卷第一期.
③李晓萍.明代祭孔服饰形制研究(北京服装学院)硕士,2008.
参考文献:
[1]王宇清.《台湾孔庙祭孔服饰的规制及其文史渊源》.台湾文献第五十三卷第一期.
[2]刘亚伟.远去的历史场景:孔大典与孔庙—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4.
[3](清)张廷玉,等.《明史》,《舆服三》,《志第四十三》,卷六十七.
[4]李晓萍.明代祭孔服饰形制研究(北京服装学院)硕士.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