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抗战小说的荣辱观

2015-05-30 10:48田阳
文教资料 2015年18期
关键词:孙犁道德

田阳

摘 要: 孙犁的抗战小说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伦理观念。本文认为,“抗战光荣,汉奸可耻”的荣辱观不仅具有惩恶劝善的警世作用,而且增强了作品打动人心的道德力量。

关键词: 孙犁 抗战小说 道德 荣辱观

孙犁的抗战小说具有浓郁的伦理思想。这绝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一个作家自觉追求的结果。他认为:“作品的情节应该是合乎情理的或合乎人情的。这种情理或人情又是应该合乎一个时代的伦理观念的……艺术的高潮应该是情节发展,最后达到的道德力量,这种力量,读者几乎是不可抗拒的。”[1]对伦理观念、道德力量的重视,既是孙犁对自己创作经验的总结,又是他创作追求的一种境界。伦理思想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道德的本质、人性的本质、道德的作用等理论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发展并提出了中国伦理思想特有的道德概念和伦理学范畴,诸如:善恶、生死、公私、忠孝、荣辱、良知、良心等[2]。本文拟从荣辱角度,集中考察孙犁抗战小说中的荣辱观。

荣辱是伦理思想中重要的问题,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就用专门篇章讨论了荣辱的各种表现,启迪后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为了拯救祖国,医治四万万同胞的思想,鲁迅先生毅然决定弃医从文。孙犁对此给予极高评价:“他要做一个文学家,来改造中国人的思想和灵魂,使他们知道什么行为耻辱,什么行为光荣,什么叫愚昧,什么叫进化,什么是奴隶,什么是自由。”[3]孙犁师承鲁迅,运用抗战小说的形式,告诉人们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

抗战光荣是孙犁小说反复吟咏的主题。《荷花淀》中有这样的描写:

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水生告别了父亲、妻子及年幼的孩子,和他的伙伴们一起参加了抗日队伍。这是“光荣事情”,所以得到了家人和全庄男女老少的支持。《山里的春天》延续了《荷花淀》的情感,以第一人称的手法,通过“我”和“她”的对话,表达了抗战家属对光荣的理解:“她不骂我。今天才从我们家乡来了个人,她还捎口信给我,说好好抗日,不要想家,你抗日有了成绩,我和孩子在家里也光荣,出门进门,人家都尊敬。”孙犁淡化了战争期间战士与亲人的离别思念之情,以捎口信的形式,合情合理地传达了后方亲人对光荣的渴望。英勇作战,多杀日寇,建立功绩,受到人们的尊重,这就是最大的光荣。

《蒿儿梁》以一九四三年敌人冬季扫荡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杨纯医生和护士刘兰带五个伤员转移到蒿儿梁,给这个小地方带来了新的气象:

自从添了这么七个生人,小庄上热闹起来,两盘碾子整天不闲,有时还要点上灯推莜麦,青年人要去放哨、坐探,小孩子要去送信砍柴,妇女们拆洗伤员的药布衣服,分班做饭。全村每个人都分担了一点责任,快乐且觉得光荣。

为照顾战斗受伤的战士,人们各尽所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并乐在其中,感到光荣。孙犁以史家纪实的笔法,细致刻画了普通百姓对战士的关怀,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他们对抗战的无私奉献。

这种零星的、片段的情怀逐渐形成了孙犁的光荣情结,最终写出了以“光荣”为题目的小说。《光荣》重点写了原生、小五、秀梅三个人物。原生参军十年,音信全无,媳妇小五离婚走了。原生立功回家,但很快又奔赴战场。秀梅和原生的爹娘一起满怀信心等待他胜利归来。小说层层递进,紧紧围绕“光荣”的主题,剖析人物的灵魂。秀梅和小五的一段尖锐对话彰显了两个女子对“光荣”的不同理解:

“当兵是为了国家的事,是光荣的!”秀梅说。

“光荣几个钱一两?”小五追着问,“我看也不能当衣穿,也不能当饭吃!”

“是!”秀梅说,“光荣不能当饭吃、当衣穿,光荣也不能当男人,一块过日子!这得看是谁说的,有的人窝窝囊囊吃上顿饱饭,穿上件衣裳就混得下去,有的人还要想到比吃饭穿衣更光荣的事!”

荣辱作为道德的基本范畴,不是抽象的、永恒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它在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甚至在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具有不同内容和表现形式”[4]。民以食为天,是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要的伦理思想。小五以吃饭、穿衣作为人生理想,本身确实没有大错。但在国家危难之际,依然停留在满足物质欲望的层面,则显得不近情理了。秀梅把当兵卫国、打仗为民看做光荣的具体内容,更具时代色彩,这就远远超越了小五的吃饭穿衣。惜墨如金的孙犁用回环往复的手法,继续强化“光荣”的主题:

“说那么漂亮干什么,是‘画眉张的徒弟吗,要不叫你,俺家那个当不了兵!”

秀梅说:“哈!你是说,我和原生卡了一枝枪,他才当了兵?我觉着这不算错,原生拿着那枝枪,真的替国家出了力,我还觉着光荣呢!你也该觉着光荣。”

“俺不要光荣!”小五说,“你光荣吧,照你这么说,你还是国家的功臣呢,真是木头眼镜。”

“我不是什么功臣,你家的人才是功臣呢!”秀梅说。

为国家出力,不仅是光荣的事情,而且是国家的功臣,可小五不屑一顾,讥讽秀梅不过是嘴上说得好听而已。“道德不仅是思想观念,必须见之于实际行动。如果只有言论,徒是空谈,言行不相符合,就不是真道德。古往今来,不但有伦理思想,而且有伦理实际”[5]。“光荣”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具体的行动。孙犁通过不结婚、等胜利、帮原生家劳动一系列行动,刻画了秀梅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的美好品德,并通过秀梅登台讲话,张扬了原生的功绩,丰富了“光荣”的内涵:

原生立了大功,这是咱们全村的光荣……

有的人说光荣不能当饭吃。不明白,要是没有光荣,谁也不要光荣,也就没有饭吃;有的人却把光荣看得比性命还要紧,我们才有饭吃。光荣就是为国家出力,为人民立功,就是无私的奉献;更重要的是,光荣比生命还重要,这是一种崇高的荣誉感,让革命战士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孙犁以抒情的笔调写下了这样的句子:“这是一种震动人心的号召:光荣!光荣!”

孙犁擅长以优美的语言歌颂真善美,他说:“我想写的,只是那些我认为可爱的人……当然,我在写她们的时候,用的多是彩笔,热情地把她们推向阳光照射之下,春风吹拂之中。”[6]孙犁在创作上有意回避了假恶丑的事物,因此我们很难把他的作品与“耻辱”相联系。但仔细看孙犁的作品,还是能找到一些踪迹。

孙犁在《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二》中讲述了一个老人知耻而后勇的故事。老人用船送两个女孩去找队伍,过敌人封锁线的时候,大孩子不幸被子弹打伤。自信自尊的老人感到无比耻辱,并发誓报仇雪恨: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第二天中午,老人撑着船,把十几个鬼子引入了钩鱼圈,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们的大腿,再也不敢动弹。老人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老人觉得耻辱羞愧,并把它转化为复仇杀敌的动力。

《风云初记》反映了抗日战争的风云变幻。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恶促使善良淳朴的农民从看客转变为英勇无畏的战士。小说有段惊心动魄、令人痛心的描写:

农民们指划着:“看,飞艇,三架,五架!”

他们像看见稀罕物件一样,屋子里的跑到院里来,院里的上到房顶上去。小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在堤埝上跑着,拍着巴掌跳跃着……

轰!轰!飞机扫射着,丢了几个炸弹,人们才乱跑乱钻起来,两个人炸死在堤埝上,一头骡子炸飞了……河里的水带着血色飞溅起来。

孙犁以极其克制的实录手法,记录了侵略者的残暴。刽子手们竟然对手无寸铁的百姓肆虐屠杀,简直是野兽行为。无力保护自己的人民,甚至弃枪而逃,是军人的奇耻大辱;一个国家,无力守卫自己的疆土,任凭侵略者横行霸道,是国家的奇耻大辱。“日本!日本!”在各个村落,从每一个小窗口里,都能听到,人们在睡梦里,用牙齿咬嚼着这两个字。孙犁以简约的笔墨写出了农民刻骨铭心的仇恨。于是,冀中平原的人们在烽烟炮火中奋起抗击日寇的暴行。

汉奸是中国现当代抗战小说常见的形象,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确实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汉奸。“汉奸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千百个人能锄得净尽的。但是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之下会根绝汉奸的产生,在有组织的抗日民众前面,汉奸就难逃法网”[7]。孙犁在《农村速写》中有一篇《新安游记》,又名《锄奸英雄》,写的是老汉奸被亲侄儿杀掉的往事。他为什么杀了他的大伯?孙犁说:“在解放区,是没人发这样糊涂的问题的。”孙犁的抗战小说极少正面描写汉奸,更多的作为叙述背景。《风云初记》有段老蒋和抗战妇女的正面冲突:

“我们这就去练习打日本的能耐,你得说说你满嘴喷的什么粪!”女孩子们不让他走……

“平日给人家当狗腿子,日本人过来了,就是汉奸的材料!”排尾那个女孩说。

“嘴上留德。”老蒋听见,站住回头说,“这年头儿,顶属这两个字儿难听,你别给我送这个外号,这比骂八辈祖宗还厉害哩!”

当汉奸不仅是个人的耻辱,还是整个家族的耻辱,就连落后分子老蒋也认为比骂八辈祖宗还厉害。小说还写了盗贼高疤、田大瞎子、田耀武等人破坏抗战的种种可耻行为,反映了抗战时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复杂局面。

风格是一种道德品质,是作家人品和见识在作品中的体现。孙犁的抗战小说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诠释了中华民族的荣辱观。识大体、顾大局,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堪称无上光荣;反之,则是为人唾弃的民族败类。孙犁抗战小说的荣辱观具有强烈的惩恶劝善作用。孙犁作品风格的道德力量是自然具体的,是潜移默化的,几乎没有任何装潢的标榜。因此他的作品才在不动声色中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孙犁.文学短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00,103.

[2]参见朱贻庭主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第1版):28.

[3]少年鲁迅读本.孙犁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7(第1版):22.

[4]伦理学.编写组.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第1版):205.

[5]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7(第1版):2.

[6]孙犁全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7(第1版):53.

[7]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三联书店,1979,12(第1版):81.

河北大学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资助

猜你喜欢
孙犁道德
爱书惜书的孙犁——读《书衣文录全编》有感
论孙犁作品中的逆向思维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孙犁装外行
“文革”后的孙犁与“大院”中的《芸斋小说》
晚年孙犁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游移于隐藏与揭示之间——论孙犁的“芸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