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养成

2015-05-30 10:48小语
大学生 2015年18期
关键词:学园通识书院

小语

通识教育天然和书院匹配:

在一个﹁园子﹂里,大家(师和生)读经典,

朝夕﹁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颇似古代雅士们的结社。

最典型的是英国牛津剑桥和美国一些大学(文理学院),

我们的大学也纷纷行动,

把原来的通识教育实验班,

逐渐扩大到冠以响亮名字的某某书院,

大的甚至把全校分成几个书院,

所有本科生均囊括其中。

几所大学书院的典型

北大的元培学院是通识教育改革试点的老前辈了,最初只有几十人,现在一年有200多人了。他们按文理两大类分科,混合分班,混合住宿。这一点颇得同学赞赏。

学生在低年级学习通识课程和宽口径基础课程,在大一时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自由选择通识教育课和(大类)平台课,在第二学期末提出专业意向申请,第三学期末确定最终的专业方向,之后在学校的各专业学院选课。

北大的元培学院开展得比较早,已经十几年了,但扩张的幅度并不算大,现在一年200多人,基本就是一个学院的规模,应该还是通识教育试点初始阶段的节奏。

复旦的步子迈得很大,3000名新生分入5个学院:志德书院、腾飞书院、克卿书院、任重书院、希德书院。书院主要是借鉴了耶鲁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模式,有些融合中西的意思。学生在书院学习生活一年后,再进入各自院系开始专业学习。

复旦说开设学院旨在通过这种方式将通识教育的理念灌输给学生,也就是说让学生生活中的时时刻刻都侵泡在通识教育中。一方面同学之间能“疑义相与析”,典型的一个活动是学生自发组建读书小组,一般为15人左右一组,邀请心仪的老师带领阅读经典。另一方面,还能随时请教老师。每个书院配备2名导师,引导学生学习并为其解答学习上的疑难。各书院又分若干个小班,每个小班配1名辅导员及5~8名辅导员助理负责学生在书院的日常生活管理。

除了学习,书院被认为是“养成教育”,有助于学生性格、价值取向养成。这可以通过共同生活,共同决定书院事情来实现。各书院根据专业、国别地域、民族分散的原则编班和安排学生宿舍,以促进了解交流。每个书院都有院徽、院匾、院旗、院衫、院歌、书院主题色等,增强认同。书院还不可缺少地开展了各种活动,让大家一起增进友谊,增强社交。

这方面还有一个特色是书院“自管会”的设立,学生自主成立各种职能委员会,管理书院各项内部事业,各种活动、书院的风格以及咖啡馆阅览室等的管理都是学生通过“自管会”来管理。提前尝尝管理社会的滋味,据同学反映,那是多种滋味了。

浙大的通识教育似乎是北大和复旦的合体,既有类似元培学院的竺可桢学院,又有其他全部新生都分入其中的求是学院(下设丹阳青溪学园、紫云碧峰学园和蓝田学园)。

竺可桢学院有理科、工科、文科大类平台,经过选拔进入的同学在修读相应大类课程的基础上,可自主确认主修专业。在明确主修专业的前提下,既可以按各正常专业通道培养,也可以按照学校与相关专业学院共同制定的主辅修及双学位(专业)通道培养。竺可桢学院后期实行专业导师制,学生在修读各主修专业制定的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实施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修读计划。

求是学院实行的是以学园为核心的属地化学生管理模式,下设丹阳青溪学园、紫云碧峰学园和蓝田学园。各学园配备正副主任、辅导员、班主任、学长以及少量的导师,开展各项具体学生管理工作,如专业引导、学业规划、社团活动和文化体育与社会实践活动。

清华2014年成立了新雅书院,这是清华大学成立的第一个书院。新雅书院的学生为双重身份,即书院身份和专业院系身份,同时拥有书院导师与本专业导师。首届新雅学院试点开放给建筑学院、生命学院、法学院和钱学森力学班。2015年新雅学院接受其他院系的申请,录取120人。所有入选新雅书院的学生打破院系界限混合入住到“住宿学院”。学院通过共同通识核心课程的学习和丰富的书院活动,形成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和交流的教学和生活共同体,成为师生共建共享的文化场所和学习空间。

总是感觉通识教育偏人文,所以有人也将其翻译为博雅教育。文科专业天然就适合,他们读古代的经典,一方面是人格养成,一方面就是专业学习。而理工科专业的同学读这些经典,对专业能有什么帮助?曾看到一篇介绍一个法国大数学家的文章,他建立的研究所中几乎没有书,来访者很奇怪,他说,我们不读书,我们写书。对理科同学进行通识教育,除了“附庸”些风雅,可能主要是建立正确的“三观”。美国二战中开始的通识教育改革,也是看到了科技的滥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试图在大学中用文明传统来“驯化”未来的科技人员,让他们不至于成为“邪恶博士”,这在科幻片中太常见。清华的通识教育并不让人感觉步子很大,可能因为他理工科太强了。在新雅学院成立仪式上,校长强调这还是在试验,是既基于老清华时期重视通识教育的历史传统,又立足于近二十年来对于素质教育的不断探索,更是面向未来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在发布的新闻稿中,也指出,作为“通识教育实验区”的新雅书院,“培养学生对文明和价值的综合理解与有效表达。”

中山大学的博雅学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知行学院中都有极力推行通识教育的一批老师,中大的甘阳还被清华新雅学院聘请为总监。他们力求实现通识教育的核心要素:经典阅读和集中住宿(养成教育)。博雅学院学生是在学校的新生中选拔出来的30名同学,在中山大学广州南校区集中住宿和学习。学院的教学方案参考了国外博雅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 )的经验,课程设置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每学期主要课程一般为4~5门,但每门课均有大量阅读和作业。学生在四年本科期间将广泛深入地研修中西方文明传统及其经典著作,必修古汉语、古希腊语与拉丁语等古典文明语言,兼修艺术理论及其技能。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可选选择人文和社会科学的不同专业,包括哲学、历史学、汉语言文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法学。

北航则建成了知行、汇融、启明、航天4个试点书院。每个书院由2~4个专业大类背景相关学院的学生组成。知行书院的通识教育色彩更突出,它由原来起步较早的试验班发展而来,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学生组成,已实现文科大类招生,入学时不分专业,每个年级260余人,入学一年后可在行政管理、经济学、法学等6个专业中自主选择任一专业。

北航把学院比拟成学生的父亲,注重培养学生的功利性能力,例如工作技能、就业和深造等,把书院比拟为学生的母亲,注重培养学生的非功利性素质,例如个人修养、发展和自我完善。他们认为,通识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的完整的人,强调让学生对人类文明有深刻的理解,具备现代公民意识和素养。

在书院日常生活中,他们也注重师生的交融,例如成立导师委员会,有100多名导师与学生密切交流。他们还将书院社区视为学生未来生活的“预演场”,书院内有多个室内外交流互动区,在宿舍楼里设计了体现书院特点和学生需求的活动场地,还有便于开展团体活动的多功能室。各书院还成立了学生委员会,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不同专业学生交叉住宿。

同学感觉如何?

通识教育在国内大学开始的时间还不长,仍处于探索阶段,甚至可以说是探索期的初始阶段。有人甚至认为我们大学到目前为止的通识教育探索基本是失败的。前不久,我问一位现在曾就读某大学书院的同学,你认为当时的实验成功吗?他很肯定地说,不成功。开的课很随意,与哪个专业学院合作多,就多请那学院的老师多讲些,讲的也是概论性质的课,下了课与老师的交流也不多。我又追问,你当时感觉不好,现在好几年过去了,有没有感觉到哪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又肯定地说,没什么。那我觉得这真是彻底的失败了。

但也有同学反映挺好,北大一位同学回忆元培学院岁月,觉得获益匪浅。她说,元培最令人珍惜的经历就是身边同学专攻不同的领域。设想一下,在食堂吃饭时,你旁边的人可能是哲学专业的,你后面的人可能是英语专业的,你对面的人可能是计算机专业的,而你自己是生物专业的。这样的熔炉是激发思想灵感、培养全面人格的好地方。

她认为,元培学院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考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元培的同学各自专业不同,不构成直接的竞争。这样一来,优点是同学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单纯,学习的动力较为单纯地来自于兴趣和热情,但缺点是,较为被动的同学就缺少了别人对自己的监督。生活方面同样如此。别的学院中,同学们一同上课,天天都在课堂上见面,想不混熟都难。可在元培学院,要是你太内向,不爱主动和同学来往,或许四年之后,搞不好还是跟隔壁宿舍的同学形同陌路,找不到在学院中的归属感。

她最大的感触是元培同学以后人生的方向,除了有很多同学走向学术道路、继续攻读博士之外,同学中还有着这样的不同经历:有人本科前两年学习化学,后两年改学中文专业,现于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古典文学博士;有人本科学习国际关系,研究生在英国学习经济学,后回到国内从事互联网风险投资工作;有人本科学习物理学,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随老师做科研,研究生去清华美院学习工业设计;有人本科学习社会学,辅修历史学双学位,研究生在香港大学学习社会工作,毕业后在广州自主创业;有人本科前两年学习化学,后两年转学物理,研究生又转入北大考古专业;有人本科学习计算机,研究生在北大心理系,毕业后去往某互联网公司从事网络游戏的研究和设计……如此的经历跨度,绝对是人生中无比巨大的财富。而能做出这样的选择,与在元培培养出的开阔的视野应该是分不开的。

猜你喜欢
学园通识书院
朵云书院黄岩店
建筑学园(2)
建筑学园(1)
宠物学园
宠物学园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白鹿洞书院记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