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平
1994年秋天,是我人生最低潮的时刻之一。
1993年9月到1994年8月,我应国内朋友之邀回国创业,想发挥我的音乐特长,搞一个音像公司。一年下来,出了一盒磁带,是我在海外创作关于留学生活的歌曲,叫《洋插队情歌》。当时以为一个大陆的罗大佑胜利诞生了,就志满意得准备迎接唱片铺天盖地的到来,还摩拳擦掌准备打盗版。不幸的是,街头不仅没有出现盗版,连正版也没有见过——因为没人订货,唱片一出厂,就直接进了废品回收站。
没有赚钱,没有出名,没有做成自己想做能做的事情,没有实现我预想的创业计划,什么都没有。如果我坚持下来,工作也是有的,但显然无法支撑我两个孩子、一个太太以及一双父母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两个孩子在父母那里抚养了两年,我已经不能再让他们操心了。太太一直在加拿大挣钱养家,更不可能一个人边工作边带两个孩子。于是,肩扛幼小的孩子,背负父母的黯然,心系妻子的失望,带着失败,带着贫穷,带着失望,也带着全家,我仓惶离开北京回到了加拿大,另谋生路。
太太带着两个孩子,留在她工作的离温哥华一千四百公里的城市。我一个人来到温哥华找工作,住在一位好朋友家里。对了,当时我的哥们,和我一样,也没有工作!虽然这个朋友后来创业成功成了一个百万富翁,但当时和我属于同一阶级——有知识无资产阶级。
什么阶级说什么话,什么男人有什么家!我住在他那一居室的客厅里,天天聊天说法,想着赚钱发财,越想越饥渴,越渴越急迫,越急越绝望,越绝望就越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孩子太太还可以等,我自己再苦再累也不要紧,但父母这个年龄,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在我能够尽孝之前就带着对儿子失败的无尽遗憾就撒手西归,岂不给我留下一生难以弥补的创痛!
但我发誓要让我的母亲高兴,要让她感受儿子对她的孝敬,要让他们知道,小平我即使再难再穷,我也要和他们分享生活的喜悦,让母亲感到儿子的孝心!
但我能为母亲做点什么呢?没有钱,却要尽孝。人在加拿大,还要往中国送爱心。左右为难的我,想到了红楼梦里,贫寒的史湘云为轮到她做东宴请大观园姊妹们犯愁,但后来终于办了个物美价廉螃蟹宴解决了问题的故事。我的螃蟹在哪里?
有一天,我终于有了一个创意:朋友家里有中文版的美国《读者文摘》,里面有订阅广告,只要买个汇票寄到香港九龙某个地方,并指定寄送地址,受赠人就可以收到这封精美杂志!
我眼睛一亮,立即去邮局买了一张汇票,为父母订阅一份中文版的美国《读者文摘》,订阅期一年,似乎是三十六美元。把汇票和订单寄出之后,我立即给爸爸妈妈写了一封信,1994年还没有电子邮件,通信就是那种贴着邮票的平信,我精心选择了好多张漂亮的邮票贴在信封上,期待爸爸妈妈眼睛为之一亮。我在信中告诉他们,下个月他们将会收到我替他们订阅的、从香港寄来的《读者文摘》杂志了,我希望他们喜欢并欣赏这份美丽的刊物。
1994年的中国还相对封闭,能在国内定期收到这份与众不同的刊物,捧上这本儿子从万里之外特意给他们寄赠的礼物,肯定会欣慰、欢笑、即使不能拿着这本小书向左邻右舍吹嘘儿子如何成功发达,但老人家内心深处一定会感到无比温馨。
啊,这本将在未来十二个月中源源不断、如期而至的《读者文摘》,就在这个时刻成为我心中无比珍重的鹅毛,送到了万里之外父母的手里,印证了中国民族这条千年以来维系亲子之情的古老家训。
寄走汇票,回到住处,我想自己总算为父母做了一件能够令他们开怀一笑的事,感到无比轻松和开脱。趴在桌上,我默默流了很长时间的眼泪,为自己的爱心感动。朋友回家,看见我眼睛红红的,以为我离婚了,就很开心地安慰我。他已经离过婚,希望大家都离,这样他就多了一个难友,少了一份孤独。
2006年。父亲85岁,越活越健康,每次家庭聚会,他都对姊妹们夸奖我,不说别的,只说:“小平是个孝子,三天两头打电话回来给我们!”从父母的夸奖中,我听出他们很希望我给他们打电话,所以我无论走到哪里,确实都会给爸爸妈妈打电话报平安,就为让他们放心、开心——可惜我已经不再写信,和父母交流,再也看不到那种精心贴着各种邮票、恭敬写着父母名字的信封了!
有一次我回加拿大,抵达三天没有给父母打电话,他们就把电话打了过来,说是没什么事,只是看我没电话回来,不放心,打个电话,“看看到了没有”。我坐的是飞机,如果三天还不到,那就永远也不会到了!瞧这个逻辑!
但接完电话我懊恼不已!稍一马虎不慎,我就让父母担忧了!其实父母真会担忧飞机没到吗?但是,他们已经习惯我每飞一地就必然打来问候报安的电话,到时电话铃不响,老人的生活就缺了些什么,就不踏实,就不安心,就不“幸福”。
王子或乞丐、公主或保姆、身无分文或腰缠万贯、安居高楼或流落街头的你,今天,对你的父母,表达了你的爱了吗?
责任编辑: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