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家史,问家风

2015-05-30 10:48三棱色纳纳
大学生 2015年18期
关键词:大姑外公外婆

三棱色 纳纳

5月26日,汉口学院近现代史课的朱曼老师给大一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我家的近现代口述史”报告。

要求学生跟家里长辈交流,探寻自己家的历史,从而更好地了解时代历史细节。

这个作业一出来,不仅让汉口学院的学生觉得很新鲜,其他高校的朋友也纷纷询问祖辈父辈,研究起“家史”的秘密。

在了解自己家庭历史的同时,大家还从中了解到许多优良的家风。

走满天下端着碗,喜勤不喜懒

王春元

扬州大学

“走满天下端着碗,喜勤不喜懒。”这是今年已经80岁的奶奶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意思是:一个人活在世上,无论到哪里工作生活,人们都会喜欢勤劳的,而不喜欢懒惰的。奶奶年轻时可谓村里的“拼命三娘”!爷爷常说:“你奶奶是一年365天,恨不能干366天的活,总是忙忙碌碌,有做不完的事情。不过也正如此,咱们家才能过得这样殷实。”话里满是对奶奶的赞许。

我奶奶嫁给我爷爷的时候才20岁,婚后两年,赶上了“人民公社”的时代。1958年,国家实行“联队联社”政策,爷爷村里也根据要求变成“集体农庄”,搞起了生产队。

人民公社实行“挣工分”政策,记录员根据社员每天劳动量记工分,到了年底,生产队会计会核算出社员总分数,再根据生产队一年的总生产量给家庭分红。一般来说男人记10个工分,女人记8个工分。爷爷在村大队当会计,可以算10个工分,奶奶每天既要照顾公婆,还要奔去田里。曾经在娘家受娇宠的闺女变得勤快麻利,日子也还过得去。

后来爷爷奶奶有了两个孩子,负担重,便开始分家单独过。孩子小工作又忙,奶奶常常是饿着肚子赶回家里喂孩子,再拿张干的玉米煎饼在路上吃。因为爷爷是会计,算工分的时候,有的人就不服气:“脚都没沾泥,工分就挣走了,就是‘白食工!”奶奶听了这些话,心里恨恨的,只有她心里明白自己单独干农活有多累,每每看到夫妻搭伙一起扛麦子,她却背不动,只能气得在心里干哭。后来咬牙告诉自己:“女人也不比男人差,只要我手脚勤快,总不会饿死!”于是,奶奶每天都拿出挣“10个工分”的干活热情,让一起干活的男同胞都刮目相看,经常对爷爷说:“你们家那位可真能干!”

到了70年代,爷爷的会计职位被人顶替,没办法只好去上海找出路。近两年的时间,奶奶一个人在田里拼命,她1.6米的身高,从来没有超过90斤,到现在也还是瘦瘦的。奶奶的辛勤是有回报的,到了年底,家里的成绩并不比别人家差很多。这样勉强温饱的生活一直到1980年结束。1980年是集体化最后一年,之后土地承包给了个人,计工分成为历史。现在,奶奶在县城生活,日子很休闲。回老家的时候,遇到熟人总会格外亲切,大伙聊起往事,奶奶就会感叹:“现在享福了,也是年轻时的辛勤换回来的啊!”

如今,我即将大学毕业,要走上工作岗位了。家里人也会对我说:“工作勤快些,到哪里都会喜欢的,像你奶奶似的,肯定能有回报。”

爱要相互扶持

晏婷莉

扬州大学

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外公已经八十七岁了,年事已高再加上年轻时被战场的轰鸣炸坏了耳朵,老人家常常因为理解错别人的意思,冲着外婆发火。外婆一边跟我抱怨自己的委屈,一边又给牙齿不好的外公单独做了个蒸蛋。每次看到他们老两口吵吵闹闹过日子的时候我都想,外婆念叨受不了外公脾气了一辈子,还不是都携手走过来了吗?也许,爱情就是要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吧。

外婆还没见过外公就经人介绍订下了这门亲事,当时外公还在军营,省了趟亲顺便就把婚给结了,还是个大姑娘的外婆自此开始了跟随外公四处奔波的生活。军人的职责是保家卫国,一切行动听指挥,作为“军嫂”的外婆则是“一切行动听外公”。从1950年开始,外婆随外公从徐州去了石家庄,从石家庄到了西安,从西安到了洛阳,从洛阳到了内蒙……外公的身份也从士兵到文员,又从文员到测绘师。当然了,外婆也没闲着,十余年间先后生了我大姨、二姨、舅舅还有我妈,最好玩儿是他们姐弟四个出生在不同的城市,念的学校也分布在全国各地。外婆曾跟我谈到过当年的生活:“那个时候哪有高铁动车,我怀着你妈,牵着你大姨坐火车去找你外公,火车特别慢,但是一想到无论多远,你外公都在站台接我,我这心里啊就觉得踏实。”

外公这个倔老头儿有时候很像《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面的石光荣,跟外婆闹脾气时会大声嚷嚷:“不跟你说了,你这是没文化!”吹胡子瞪眼睛好像拿外婆当阶级敌人。但我知道,外公心里是依赖着外婆的。我还记得有次外公去浴室接外婆回家,离着老远就看见外公端坐在小马扎上等着外婆,人来人往中老人家微笑着一脸笃定。那一刻我觉得爱情要相互扶持,一辈子白首不分离,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钱是挣来的

王冠文

江苏职业

建筑学院

我爸是个60后,从他的生活经历来看,活得真是潇洒,总结起来就是“享受现在,及时行乐”,这和我爷爷奶奶的观念有很大出入。我奶奶如果有10块钱,只会花2块钱,剩下的8块钱一定会攒起来留着意外之需。但我爸却完全不同,有10块钱,他能花8块钱,甚至全部花光,他总是说:“钱是挣来的,不是攒来的。”我爸能有这样的生活态度,主要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他是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人。

我爸20岁就去大庆跟着木匠师傅学手艺,他想做生意挣钱。这和爷爷的时代很不同,以前一说做生意,那就是开小灶,搞资本主义。但1978年之后,思想都改变了,只要通过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就可以多去尝试。学木匠回来之后,他就给家具厂做活。别看这份工作很普通,实际赚钱还不少!1988年国企职工的月工资大约50多块钱,我爸一个月效益好能赚80、90元呢。有了钱,他就去抽一包三毛九的前门烟解解馋,“那是好烟,买都买不着。”每次奶奶看到了,就说我爸不会过日子。但我爸不在乎,心里美美的。到了1992年,我爸觉得这是一个真正让“穷人变成有钱人”的机会。新时代,人们观念也变了,女人都开始爱美,再也不是满大街蓝灰格调的粗布衣服,花花绿绿的时髦女装很受欢迎。于是,他离开家具厂,和我妈两个人一起去商场卖衣服,自己进货自己销售,当起了小老板。

那时候,人民的生活普遍好了,企事业单位工资大概300元左右,但我爸一个月可以赚到1000多元,这在我们小县城里就是土豪。有了钱,我爸买了一辆摩托车,四处兜风。他的头发永远都是锃亮锃亮的,我记得当时家里的梳妆台上有一瓶很大的“摩丝”,那是我爸每日臭美的法宝。看以前的照片,我爸总是梳着大背头,穿着西装,特别帅气!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几年,直到我爸把钱拿去开了饭店,没想到一下赔了本,还欠了债,生活瞬间陷入困境。爷爷奶奶每天都愁眉苦脸,为他的生活担忧。但我爸每天还是开开心心的,依然会带我们去公园玩耍,给自己买一包稍微便宜一点的香烟。

2003年,很多企业开始裁员,要员工自谋出路。有人觉得是天塌了,有人觉得是个新机会。一大批人跟我爸一样,下海做生意。我爸经过多年摸爬滚打,也算有了自己的摸索。2006年,我爸又开始了服装销售之路。那个时候大家平均年收入是3万元左右,而我爸一年就赚了20多万,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还买了一套房子。可到了2010年,淘宝的兴起,冲击了实体经济,很多店面生意都开始下滑,加之其他因素,我爸也结束了服装生意,一部分钱投资股市,余钱则投资了房地产和其他工程。

也许生意人注定一辈子不能平平淡淡,很多事情都是无法预料的。但经历过大风大浪之后,我爸对很多事情都很淡然,他觉得生活最好的状态是享受当下。他总是对我说:“既不要杞人忧天,也不要留恋过去,能抓住眼前才是最好的。”

活到老,学到老

黄金丽

汉口学院

我家在襄阳,5月份我回家,在收拾房间的时候,竟然无意中发现一本关于爷爷的“亲笔自传”。这是前几年爷爷给自己写的一本近两万字的小书,小书仅有43面,小学练习本的大小,密密麻麻的字迹却记录了自己近六十年的沧桑岁月。1949年是新中国成立之年,此年冬月,爷爷出生,是属于与新中国同时诞生的人,故起名为国子。我拿起爷爷的这本小书,翻阅着,忽然像是走进了爷爷的时代。爷爷姓黄,又属牛,他把自己比作一头辛勤耕耘的老黄牛,告诉自己要像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善始善终。

大概在1958年,爷爷上了小学,当时学习环境极苦,每日天蒙蒙亮便要步行八九里的路程到学校,中午吃两个太奶奶头天煮的小红薯就算一顿饭,实际上非常饿。当时还没有电灯,只有汽灯和煤油灯。煤油灯光线很弱,还要防止各种小虫子的叮咬。为了省油,老师经常会组织学生组成小组相互抽查背书,摸黑背书就不会耗费更多的油。环境虽苦但爷爷一直坚持着。1963年秋,爷爷上了初中,开始在校住宿,学校有食堂,教室宽敞明亮,上晚自习开始有电灯了,这时的环境相对小学来说好了许多。

后来在1966年,全村上下就爷爷一个人考上了高中。但在之后的3个月里,爷爷先后收到了来自学校同意录取和来自村委员会不同意录取的通知。当时政治气息浓厚,批斗不断,最终爷爷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十几年后,热爱学习的爷爷为继续学业接受了函授教育。他自学了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为后来步入教育界打下了基础。爷爷提到他自己教过许多课程,后来主教数学和美术,都是他自学完成的科目。教理科可谓是爷爷实现了儿时想当科学家的梦想,教美术也离不开爷爷从小的兴趣。对数学头疼的我,很佩服爷爷的学习能力,对于爷爷的绘画功底,更是羡慕不及。

爷爷虽然没进过大学校园,但在我看来他已经是最好的教授了。对于学习,谁说一定要在固定的环境中一板一眼地汲取知识呢?爷爷总是对我说,世界太大,我们有学不完的知识,要活到老,学到老。从爷爷身上,我觉得这种终身学习的精神非常可贵!

坚信生命的力量

张文君

汉口学院

生命是“1”,它是任何事情的基础,没了生命其他一切都是空谈。

爷爷小时候生活很苦,虽然没有像电影《1942》里那样惨绝人寰,但他童年的经历也足够把我惊得目瞪口呆。从叔叔们告诉我一些关于爷爷的童年经历中,我真正了解到中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人民遭受的苦难。当面对天灾人祸时,人类所爆发出来的求生意志是非常惊人的。

爷爷的爸爸,我的太爷爷在家里排行老二。在封建社会里,父母的遗产大部分是老大继承的,而作为老二的太爷爷,只分到了几亩薄田。那时军阀混战,盗匪四起。太爷爷家三天两头有官绅打着各种各样的借口收租收税,还有小混混不定时地来抢夺钱财。终于有一次,在与小混混的争执中,太爷爷被痛打了一顿,从此便一病不起。

爷爷出生后不久,太爷爷便去世了。几年后,抗日战争爆发,湖南作为主战场之一,可谓三天一空袭,五天一轰炸。每天担心炮弹来袭,在东躲西藏的奔波中,太奶奶也死了,只留下孤苦无依的爷爷。战争的爆发炸毁了田地,很多土地寸草不生,随之而来的便是饥荒。“那时候就算有钱也买不到粮食。”人们饿疯了,开始吃树皮挖草根,以至于村子方圆十几里内都没了绿色。爷爷记得,有户人家饿得实在受不了,不知道从哪里搞到了几颗发芽的土豆,结果全家四口都被毒死了,等尸体臭了才有人注意到。另一户邻居,父母在战争中双亡,留下了无依无靠的兄弟三人。先是老大出去乞讨,饿死在外面;接着老二出去乞讨,也死在了外面;老三也想出去乞讨时,别人就劝他:“你两个哥哥都死在了外面,你又何必出去找死!”他却无奈地回答:“留下来一定会饿死,出去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后来听说他去参军了,但生死未卜……

后来抗战结束,爷爷是村里倒数第二穷的,为什么不是第一呢?因为村里最穷的那一家人,家里连门都没有,窗户也是破的。爷爷为了尽力使家里看起来不错,便努力生活攒钱。但村里还是没有姑娘愿意嫁给爷爷,因为嫌弃爷爷太穷,爷爷快三十岁了还没有娶媳妇。后来太爷爷的大哥同情这个嫡亲弟弟留下的唯一的儿子,便做主把自己家的童养媳嫁给了爷爷。听小叔叔说当时奶奶要死要活地不同意,“可最终还不是有了我,你爸和我哥!”小叔叔微笑着说。

正是因为爷爷坚信活着的力量,才有了后面的生活,才有了我们现在这个大家子。爷爷的经历让我们明白,生命是生活之基,生活是生命之本。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弃生命,要一直坚守生活的希望和探寻未来的曙光。

节俭≠吝啬

邹子豪

汉口学院

原来一直觉得爷爷是个吝啬的人。生活中,能不用的钱他就会坚决不用,能少用的钱就尽量少用。小时候,每次和爷爷一起出去看到什么花里胡哨的小玩意,不论我怎么哭闹,他不会给我买,就连给我买书也是经常在旧书摊上挑。爷爷对待自己也同样如此,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永远都只会买那么一点点。后来在一次和爷爷的交谈中,我才明白和理解了爷爷的“吝啬”。

爷爷很小的时候,曾祖父就去世了。曾祖母带着爷爷和更小的叔公妇孺三人相依为命。曾祖母自己省吃俭用才让两兄弟能吃饱穿暖活下来。会过日子的曾祖母,每天都是算着过日子,生活中更是能省一点就省一点。慢慢家里也过得好了起来。“大跃进”不到一年时间,大食堂就因为严重的浪费垮了下来。一穷二白的一家人,不得不再起炉灶。可是那时候,每家每户已经没什么吃的了。那种情况下,大家不得不什么都一丝一毫算着用,真的就是用一点就少一点,自己吃了另外一个人就会没有东西吃。

有一次,爷爷把患了脑膜炎犯病的叔公抬到医院,但是当他看到沉重的收费单后,因为家里经济实在是承担不起,只能把叔公又抬了回来,最后一家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叔公慢慢病死在床上。虽然家里穷,但曾祖母坚持要让爷爷上学读书,学费也只能再从两人身上省下来。正是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不得不变得对自己“吝啬”。爷爷因为经历过那么困苦的时期,才懂得现在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如今对于生活的回馈,爷爷也是精打细算,所以他的吝啬更多是一种节约的表现。节约并不是吝啬,而是认真生活的一种表现,这也是现在每个人都应该保持的一种生活态度。

走多远,都不要忘记跟家人联系

王玉洁

南京晓庄学院

无论有事没事,每个周末我都会用手机给爸妈打个电话,有时候还会用QQ视频和他们面对面聊天。这不仅是个人习惯,也是我们家的传统:无论去哪生活,走得多远,都不会忘了与家人经常联系。

据我妈讲,在上世纪80年代,想要跟家人沟通,需要用电报的方式。由于电报是按字计费的,常常是寥寥数字,句句珍惜。1980年,大舅同村里一批年轻的小伙子去深圳打工,一下走得那么远,姥姥整日提心吊胆的。两个月后,突然有人从乡里带回一份电报,说是大舅寄来的“家书”。当时姥姥很激动,让妈给她念念,结果只有一句话:“已到深圳,一切都好,不要担心。”虽然只有12个字,但全家人还是觉得很开心。过了几年,写信逐渐取代了电报,成为沟通的主要方式。巴掌大的信封贴上一张小小的邮票,就承载着千言万语。那时候,大舅每年都要给家里写上十几封信,家里也是每信必回。听我妈说,姥姥总是喜欢坐在家门口,等待邮递员将新的信封送来。

后来,大舅在深圳赚了钱。为了生意方便,1990年他找人花了近三千元买了一个BB机。那真是一个新鲜玩意儿,比现在拿着iPhone要洋气多了。大舅春节把它带回家,我妈拿在手上看了又看,特别羡慕。不过BB机用起来也比较麻烦,需要先用电话拨打寻呼台,如果是数字机要告诉接线员请机主回电话;如果是汉字机就可以告诉接线员具体事情,它会将留言以汉字的形式发送到机主的BB机上,不过价格也要比数字机贵一点。1995年,大舅又花了五千多块钱给家里安装了电话,姥姥抱怨大舅太奢侈,但一听说拨通号码就可以联系到他时,又高兴得不得了。那时候,家里有一个电话本,记着很多联系人的固定电话号码。电话费实行月租制,月租费大概每个月60元。

直到2005年,BB机才彻底消失。 接着小灵通、智能手机、安卓手机、苹果手机一步步出新,手机也不再仅仅为了沟通。同时,电子邮件、快递包裹也都在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回顾我们家通讯工具的改变,可以说是紧跟着时代步伐不断变化。但无论怎么变,我们都不会忘记与家人联系,尽管当年安装固定电话的费用是很多人一年多的工资,但我们一家人都不觉得贵,毕竟感情才是最重要的。大舅在深圳打拼了20多年,从来没有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与家里人的联系。这也让我觉得,无论走多远,都要记得常与亲人联系。

不要奔着赚钱去工作

钱珊珊

浙江工商大学

8月份,我拿到了人生的第一笔工资2800元。对于刚刚本科毕业的我来说,只能算刚解决温饱问题。再去除1000元房租费,交个水电费、宽带费、公交费、话费,然后跟朋友出去吃一顿,买点生活用品等,最后只能剩下1000元左右。上个周末,我和大姑打电话抱怨时,才得知当年她的第一份工资才30元,与我相差近100倍!

大姑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医生,因为她觉得医生能救死扶伤,特别光荣。她初中毕业后就去卫校学医,然后回到家乡的小诊所实习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去了县城的中医院上班。第一个月的工资发了18块钱,还有价值6块钱的布票和6块钱的粮票,加起来也就是30元。那是1983年,全国各地还实行粮票制。大姑给奶奶3块钱的布票和10块钱现金贴补家用,余钱自己生活。有时候嘴巴馋,就会跟同事去医院对面的小巷子里买一根三分钱的油条吃,这对姑姑来说已经十分满足了。

那时候,大姑从来不想着每个月能拿多少钱,只要吃饱穿暖就很满足。她刚到县中医院工作,感觉自己有很多不足,晚上回到单位宿舍,总还不忘学习。医院工作其实并不轻松,没有所谓的周六周末或者节假日。许多个春节,大姑都是全天加班。在我们家人看来,医生这个职业真的很辛苦,但大姑说,“救死扶伤”其实就是一份责任。

我们家乡,每到大年初二都有“接亲戚”的习俗。记得有一年初二,大姑二姑和其他很多亲戚都在爷爷奶奶家,几个婶子正忙碌着做好吃的,准备中午一起吃饭。本想着一家人难得团聚,没想到,快到饭点的时候,大姑突然接到一个家长的电话,孩子肚子特别疼。事情紧急,大姑让家长赶快带孩子去医院,她要当面诊断。结果,那顿饭因少了大姑显得不够圆满。奶奶有时候不理解,抱怨说:“又不多给钱,干嘛那么拼命!”大姑却说:“真遇到紧急事情,是钱换不来的啊。”

一转眼,大姑已经退居二线,但还在医院担任儿科的主治医生。如今,大姑的工资算上奖金可以拿到5000多元,比起很多人上万元的收入,显得微不足道。但跟当年30元的工资比起来,她却觉得生活已足够。“最重要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心底开心,尽管外人觉得医生辛苦,但我从来不觉得累。”

在我选择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大姑根据自己多年的经历对我说:“任何一份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切都要脚踏实地慢慢来。不要总带着赚钱的目的去工作,那样永远都不会开心。工作一方面是完善自己,一方面是接触社会。只要肯努力,物质上的报酬肯定会水到渠成。”虽然现在工资不高,但一想到这是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职业,每天很充实很开心,之前那些“怨念”也就很快放下了。

去阅读,去思考

陈子明

西北师范大学

从小到大,爸妈对我没啥特别的要求,唯独只让我坚持做一件事,就是“多读书”。他们告诉我:“多读书,才能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真理。”一开始,我不太理解。如今,我已经大三,渐渐明白了父母是要我有思想,有个性,学会独立思考。

我爸妈两人都曾在兰州大学读书。那是1985年,当时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不但不用交学费,国家还给他们发助学金,每个月大概能领到25元钱,外加一些粮票。

我爸妈读大学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读书了。我妈告诉我,她最喜欢冬天窝在宿舍看书。那时候的宿舍没有空调或暖气,唯一能取暖的地方就是被窝。当天气不好的时候,宿舍6个女生就会一起翘课,呆在宿舍里,拿出提前从图书馆里借阅来的诗歌、小说、历史、散文、英语等书籍,如饥似渴地看起来。“我们的大学生活,真的太美好了!”妈妈说她们能一直看到傍晚,然后大伙一起出去吃晚饭。晚上睡觉前,大家还会分享彼此看的书籍,相互交流。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诗歌了,北岛的、海子的、徐志摩的、戴望舒的现代诗都是她们当年喜欢的,不少人还会自己写诗。这点我爸同样很有感触,他学的是理工科,当时每次只能借一本文科类书籍。但他特别喜欢散文诗歌,有时候太渴求,就找我妈帮忙多借几本偷偷阅读,有时候还会给我妈抄写情诗,真是很浪漫呢!

那时候,没有电脑手机iPad,校园里看书的氛围很浓厚。学校里的诗歌社是当时最火的社团之一。一群喜欢诗歌的青年学生经常聚集在一起,朗诵诗歌、评析鉴赏、或是创作交流,这就是他们最好的娱乐方式。

对我爸妈而言,大学四年里读书的经历是最难以忘怀的。他们从不同书籍上了解很多知识道理,知道了许多名人大家,了解了世界。在融入社会时,他们也会用自己的思想,理智地看待周围的人与事,而不是人云亦云。1989年他们毕业之时,学生已经可以参与就业双向选择了。爸妈没有随大流听从分配,而是选择了他们各自喜欢的工作。工作后直到现在,他们依然一有空就会逛书店,家里的书房已经满满当当了。父母认为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经常告诫我要在这珍贵四年时间里经常去阅读,去思考。我不仅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爱上了阅读,还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到现在,我的日记已经有20多本了。我同样相信,这些习惯会让我终身受益。

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

张殿鹏

大连海洋大学

爷爷老家在山西,1946年时是个21岁的健壮工人。当时正逢解放战争,国民党为了扩充军队,直接去村里抓壮丁。就这样,正在自家院子里锯木头的爷爷变成了国民党兵,并参加了战争。1947年攻打石家庄的时候,爷爷所在的国民党军被解放军俘虏,后来又跟着解放军,开始反方向攻打,结果曾经的战友又变成了敌人。 变成解放军之后,爷爷发现,解放军大部分是百姓自愿当兵,而且大家相处很融洽,从班长到团长,吃住全都一样,没有说谁吃得好或另外开小灶。对百姓,军纪要求是:“不能拿百姓的一针一线。”这让他觉得解放军不是在刻意消灭敌人,而是通过赢得人心来获取胜利,是真心希望百姓过上好日子。

1948年,爷爷跟着解放军一起参加了长春附近的解放战争。这场战役特别惨烈,近千名干部、战士牺牲,爷爷的右腿就是在那个时候被炸断的。但爷爷觉得自己还是幸运的,他的很多战友是当场身亡,连遗体都找不到。“战场上的子弹和炸药是不长眼睛的。”每次说到这些,爷爷便不再说话。也许是画面过于残忍,他不愿意回忆。我曾见过爷爷的几位战友,有的一只耳朵没了,有的胳膊上还有炸弹片,还有一位脑袋上有枪眼,能活下来都觉得不可思议。

爷爷受伤后就从战场上退了下来,去大连定居养伤。爷爷在晚年很喜欢看《新闻联播》《海峡两岸》等节目,仍然不忘关心国家大事。在汶川地震发生时,他时刻守在电视机前关注着救援的情况,看到同胞受难,他的心情难以平静。因为经历过战争,更深知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爷爷时常告诫我们:“在和平年代更要精于学业,报效国家。”

“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虽然爷爷再也不用回到战场,为国拼杀了,但他始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着我,让我明白爱国是从心里流露的,只有国家安定,百姓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

猜你喜欢
大姑外公外婆
班上来了“大姑”“小姑”
外婆
给外婆的一封信
外婆
外婆回来了
我的外公
外公做的门
外公是个象棋迷
大姑奶的时髦生活
大姑奶的时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