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2015-05-30 05:44吕碧兰
俪人·教师版 2015年19期
关键词:生活性参与性乡土资源

吕碧兰

【摘要】思想品德课堂应以生活为根基,服务于生活。而教学资源特别是乡土资源是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辅助材料之一。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注重生活性、时代性、合理性、参与性,从而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发挥更好的效果。本文结合我自身工作中一些教学实例,探讨乡土资源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乡土资源 生活性 参与性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进生活,不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途径。教学资源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相关资料。而乡土资源是一个地区历史的沿革,人文的表现,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社会风俗等。乡土资源更具有本土特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能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提高课堂实效。生活资源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应注重生活性、时代性、合理性、参与性。

一、生活性

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思想品德教学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遵循知识来自生活的规律,尽可能地运用生活化的资源。离开了社会生活,思想品德教育就失去了实效性和生活意义,变成空洞的说教,难以引发学生的认同和共鸣。社会生活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资源,思想品德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材的知识联系起来。

例如,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一知识点,引用了泉州本地的独特民俗。正月初五这天,或曰“吃大顿”,或曰“做大岁”,或曰:“无头节”,其由来各有个大同小异的民间传说,都称是明宗靖某年春节前,因倭寇偷袭,人们纷纷外逃,至次年的正月初五前,才先后回乡,于是就于正月初五这天补做“年兜”节(除夕),祭奠来不及逃难而惨遭倭寇杀害的亲人和抗倭捐躯的将士。“吃大顿”、“做大岁”、“无头节”的节俗文化内涵加以认真的研究,在今天仍不失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又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一课“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针对学生起绰号的现象非常普遍,我改编了一个情景剧。

故事发生在教室里。“黑鸭,快来帮帮我扫一下这里。”“你个懒猪,我这忙着。”“豌豆,来擦一下这。”“你这个豆芽这么高,还擦不到。”“面粉,过来一下。”“你个矮冬瓜,叫谁呢?”……教师里硝烟弥漫。

教师引导:是什么使大家都感受到了伤害?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从中,你获得哪些启发?学生在笑声中感悟到:相互取绰号,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表现,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而我们对其他地区的人的一些习以为常的称谓,如“山佬”“山怂”,也是不尊重人的表现,在以后的生活中应该少用甚至不用。

“生活大课堂,课堂小社会”。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感悟践行。

二、时代性

教学资源以社会热点为载体,尤其是以学生所熟知的社会热点为载体,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社会现象,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时事热点是思想品德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本课程的优势与独特性。

例如,教学九年级第二课“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我引导学生关注街边的店铺商家“中国银行”“鸿裕百货”“供销合作社”“农业银行”“小丫精品”“宏达雨具厂”。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其所有制形式,分配形式,让学生体会到经济就在我们身边。

又如,教学九年级第三课“坚持改革开放”,引导学生关注“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港口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和创新的过程,加深了对家乡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尽量选取当地的典型事例,新近发生的素材,引出学生关注的话题,增强教材的说服力。否则,会出现空间距离远,感受性差,不易激發学生兴趣,实际教学效果会减弱。

三、合理性

教学资源是为课堂的教与学服务的。因此,所选择的内容与教学内容要贴切与合理,要明确指向相应的知识,要能推动相应的知识。任何牵强附会或模棱两可都收不到教学效果。例如:在九年级第三课“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这一知识点时,引用了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叶飞将军故居)的相关材料,无数的革命志士,包括华侨革命的成功贡献的青春,血汗,甚至是年轻的生命。那一张张图片及沉痛的记忆深深地震撼了学生,切实的感悟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而今天金淘镇面貌发生的巨变、产业的提升、文化教育的发展更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又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六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我引用了今年本校的演讲视频,材料讲诉了该同学在遭受失去父亲,母亲的悲痛,升学的压力,仍勇于面对人生。实例取材于身边的真人真事,延伸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强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四、参与性

乡土资源就在学生的身边,就是学生的生活。初中生对乡土资源有着真切的感受,探究的欲望。教师可适时引入乡土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才艺比拼,课堂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动起来。学生探究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过程。如在八年级上册“正确认识丰富多样的文化”,我组织学生开展泉州美食大调查,若能配以图片更好。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收集的大量图片资料,甚至亲身品尝美味,撰写心得体会。在调查展示环节,学生的调查成果引发学生深深的触动,“文化的丰富多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何面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等等在学生中热议,引发思索。学生在参与中获得启发和成长,凸显了教育实效。

当然,教学素材在思想品德中的开发与利用应注意一些问题。首先、积累资料。教师应关注相关信息,及时储备,并根据教材作出归纳和整理。当然,还充分发掘学生资源,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感悟,养成主动学习,探究新知的习惯。其次、明确目的。教学素材应服务于教学目的,提升教学效果。乡土资源不能只追求表面的华丽,而应选择适合的素材,力求寻找与教材的结合点,探究观察的角度、剖析素材内在。

教师要主动获取教学资源,灵动利用教学资源。乡土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宝库,是思想品德的活力源泉。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整合教学素材,提高教学实效。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让思想品德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猜你喜欢
生活性参与性乡土资源
论可参与性景观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基于交往空间的江南传统民居“生活性”保护浅析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合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区域活动
地理教学中的乡土教育
利用乡土资源提升幼儿园区域游戏质量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练习”
关于乡土资源在小学语文中高段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如何在初中政治课堂培养学生参与性
论报纸新闻的参与性报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