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文喜 邓勇
[摘 要]推进高职院校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工学交替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高职院校提出了整合社会资源、校企融合、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系统要求。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联合开发构建了分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其人才培养分理论认识、实践定向、理论提升、岗位成长4个阶段,整个培养过程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呈现螺旋式递进的特征。通过该模式的实施,彰显了工学结合的价值,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工学交替 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0;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075-03
有效推进高职院校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探索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选择印刷技术、包装工程、旅游等优势及重点专业为试点,从资金政策等各方面给予支持,为之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加大企业参与的力度,促进工与学真正有机结合。先后与20多家企业合作开发了 “1+0.5+1+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制高职学生第三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第六学期结合毕业实习和就业意向在企业实习半年。其人才培养分理论认识、实践定向、理论提升、岗位成长4个阶段,整个培养过程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呈现螺旋式递进的特征。[1]通过几年的实践,初步解决了工学结合过程中实训环节生产化和生产性实习教学化等方面的问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现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确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理念,构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推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确立服务理念、人才理念和品牌理念。工学交替的本质是通过这种模式使学校教育与企业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学校按照企业需要对学生开展职业技能与技术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优势资源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从而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
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理念先行,首先在师生中进行广泛的动员与宣传,并组织各种学习,使师生从内心认同和接纳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所必须具备的服务理念、人才理念和品牌理念。同时,高度重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从系统的角度,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注意内外结合,上下互动,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框架体系。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始终紧紧抓住专业建设这个载体,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设备资源和实践实训资源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与企业共建实训教学基地,强化生产实习,提升学生的技能,密切学校教育与行业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新型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以利益为纽带,以共赢为目的,以合作协议为规范,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能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为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进行定向和把关,同时充分利用企业的环境和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使学生在实战中得到提升,为最终实现“零距离”上岗做好准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也达到了人才培养与选拔的目的,有利于企业的人才储备。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既节省了培养成本,又将获得一批批完全对口、实用的技术技能人才,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安排教师到企业研修实践,教师参与科技开发和生产项目,在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的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这有利于培养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同时也大量聘用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把企业的技术人员引进课堂,实现双向互动。
我院与合作企业在多年合作的基础上,通过顶层设计和体系构建,最终确立了“1+0.5+1+0.5”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双循环模式,形成了一定特色。“1+0.5+1+0.5”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概念,还体现为通过创设校企结合的内外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人才培养分理论认识、实践定向、理论提升、岗位成长4个阶段,整个培养过程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呈现螺旋式递进的特征。为推行这一新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领导主动到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和企业文化、企业人才需求等方面的情况,与企业管理人员反复交流、沟通,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双赢目标,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为全面实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良好基础。
二、完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制度建设,保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施
(一)实施体制创新,保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
为了顺利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建立、健全了工学交替管理的组织机构。学院对工学交替工作实行院系二级管理,学院层面由院长和教学副院长主抓此项工作,系部成立了由系部主任和相关企业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人力资源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专业设置、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建设规划的论证与审定,具体指导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工作。学院相关职能部门也发挥各自的作用,使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与学校的招生、就业、教学、科研、培训、技能鉴定等工作环节有机融合,提高学校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和服务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保障工学交替育人模式健康发展
为使工学交替顺利有效实施,学院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的管理制度,对校企合作的方方面面,对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校内各种保障措施制定了一套科学、规范和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学院制定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建立有合作企业、学生、学校和社会参与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从而形成规范、高效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工作机制。
(三)加强工学交替的组织与管理,保障工学交替育人模式有序开展
为保证工学交替有序开展,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从工学结合的指导到学生实习成绩的评定等各个环节,都由校企共同组织实施,才能保障顶岗实习工作有序、有效的完成。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组建了校系二级、校企双元的工学交替管理机构,安排专人负责工学交替管理事宜,明确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及学校指导教师的各自责任。由生产部门负责人和各工段生产主管与实习教师共同负责学生在工学结合期间的任务、时间、进度、岗位轮换、工学结合的成绩考核和鉴定;实习期间学生的具体管理工作和所有的管理内容与公司员工一致;一人一岗,严格按照公司员工的作息时间工作,严格考勤,让学生适应与企业员工一样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学院还加强了实习期间的安全教育,并为每个学生买了意外伤害保险。
(四)严格工学交替的考核评价,保障工学交替育人模式实效
为保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实效,必须进行严格的评价与考核。学院将工学交替的考核成绩作为学生获取相应学分和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规定顶岗实习成绩考核由校企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在平时工作表现、技能考核、实习报告三部分组成的基础上,增加了校企共同实施的顶岗实习答辩考核环节。企业根据学生工作期间表现,由校企指导教师共同完成考评,给定技能考核成绩。企业根据学生工作期间评定的成绩,以奖学金的形式发给劳动报酬。
三、深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拓展校企合作空间
(一)与企业合作制订教学计划,保证专业教学改革定位准确
聘请企业专家参加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变化,对专业教学做出适度调整,并按企业的岗位群共同研究制订和完善教学计划,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根据企业和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个性发展志向,以岗位群需要和学生将来从业的知识能力需求设置课程,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比例,重视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起点。
(2)面向生产岗位群的能力需求,以行业、企业用人的规格标准为准则,以职业道德为核心,以技能和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必需、够用的理论为保障,既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又注重培养学生未来发展和岗位发展的能力,按照专业核心课程、基本能力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的系统分析,逆序构成专业课程体系。
(二)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学生授课,提升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定期和不定期地来校为学生授课,每年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时,邀请企业总经理亲自给学生讲第一课,实习期间由企业指定专人负责实习期间的管理和授课,注重现场指导与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校企共建校外实训教学基地,形成互利共赢局面
在校外实训基地教学中,面对实际的生产环境,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资源,由一线技术人员授课,使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在企业严格的管理环境中,学生的意志力、团队意识、社会责任感等都得到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增强。同时,通过工学交替,企业也获得了符合自己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管理人员有充分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观察、了解、考核,这使优秀的人才进入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视野,这些优秀人才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原动力,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为实训学生支付工资,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困难
部分家庭条件特别困难的学生在实习期间特别努力,很多人两个月后就能顶岗操作,和企业职工一样工作时,所获得的劳动报酬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业,学会了自尊自立;非贫困学生在实习中也得到了锻炼,心态更好。同时,部分企业也提供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贫困学生。
(五)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一方面,学校引进了一大批生产一线的优秀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优化了师资结构;另一方面,以工学交替为切入点,学校教师到企业研修实践,通过参与科技开发和生产项目,在实践中提高了学术水平和技能,使教师队伍的知识得到了更新,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形成了一支技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我院通过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深化了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内涵建设、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建设。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实现了学校课堂与企业岗位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基础知识与实用技能相结合,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相结合。这对我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和示范作用。
校企双方合作培养的学生,定位准确,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强,实现了“零距离”上岗的要求,受企业欢迎。在工学交替中学生获得了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就业率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起点高、工作稳定性强、发展空间和升职机会大、薪酬水平和企业满意度较高。通过每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企业对我院毕业生评价较高,满意率达90%以上。
[ 注 释 ]
[1] 蔡敏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分阶段螺旋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20):9-11.
[2] 周建松,谢峰.经济类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系统设计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9(1):79-81.
[责任编辑:覃侣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