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凯
【摘要】本文依据我国体育人口规定的依据对廊坊师范学院三类学院(文科类,理科类,音美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较少,没有达到体育人口的标准。本文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不参与体育活动原因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大学生体质与全面发展方面进行建议,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发展,培养终生体育的意识。
【关键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分析;参加体育活动
1.引言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对体育锻炼环境的要求、锻炼的时间和次数等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质健康关系到国家的法展,并影响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大学生正处在从学校向社会的转折阶段,正处在从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的转折阶段。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根据学科性质分类的三组学生共162名(男生)为样本进行研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查阅大量与论文相关的期刊、硕博论文、书籍、以及报纸杂志。从中分析汇总出相关内容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为本人撰写论文提供了大量参考数据和理论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遵循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有关问卷设计的要求,通过咨询专家反复修改后,设计了“廊坊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的问卷并向已分的三组学院随机发放。其他学院(非体育学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62份。收回155份,无效问卷5份,有效问卷150份,有效率为92.59%。
2.2.4 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数理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3.结果与分析
3.1廊坊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动机的情况分析
对体育锻炼的动机文科类学生和理科类学生大多都是排解学习压力,文科类学生比理科类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促进社会交往,比理科同学高出4个百分点。因美学院和文理科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动机的差异较大,表现在60%的学生是为了促进社会交往才参与体育活动的。大学生活泼开朗,通过体育参与他们可以与各学院的同学交流,结交新朋友,增加社会交往。有20%的文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只是为了健身,他们应该认识到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体育活动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功能的认识。了解动机对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具有积极意义。
3.2学生不参与或参加体育活动少的原因分析
文科学生因为对体育本身不感兴趣不参与体育活动的占到了50%,比理科类学生高14%,比音乐美术类学生高20%,体育运动兴趣是个体积极地探究参与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过程,是培养终身体育的关键部分。理科学生因为课余时间少不参与体育活动的占到了44%,这与他们大量的课业负担有关。音美学院有46%的学生对学校的场地设施不满意,可见学校的场地设施不完善使得学生对体育的满意度大打折扣。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体育的教育,让他们了解体育,从而自觉得投身到体育活动中。
3.3大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
每周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理科类学生比文科类低8%。而文理科学生不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分别比音美学院学生高出12%和4%。其中的原因是文理科学生,学习压力相对偏大,大部分同学面临各种考试,无暇进行必要的身体锻炼。
3.4廊坊师范学院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持续时间的情况分析
非体育专业学生每次参与体育活动持续的时间普遍都能达到30分钟以上,表现在理科学生有49%的学生活动持续时间在30到60分钟。18%在60分钟以上。文科学生参与活动持续时间相对理科生少,表现在50%的学生活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下。音美学生活动在30分钟以下的占到了45%,比文科生低5%。体育活动30分钟以上才可以都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理科学生大都符合我国体育人口的要求。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往往除了体育课,和阳光体育外基本不参与体育活动。缺乏必要的体育知识引导,实际参与情况不容乐观。长期的应试教育和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促使学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习上,从而忽视了掌握体育知识和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4.1.2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基本上以跑步,球类等为主的一些传统项目,从对学生访谈的情况看,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音美专业学生大都为了娱乐身心,而文科一般是为了增强体质,理科同学更倾向于排解压力,体育强身健体和促进社会交往的功能被理科类学生所忽视忽视。
4.2建议
4.2.1 通过多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活动,培养他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意识,认识到体育的价值,最终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
4.2.2 充分发挥学生联合会、社团和单项体育协会的作用,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如体育文化节、体育知识抢答赛、对抗赛等。
4.2.3 学校应充分发挥现有学校体育设施,吸引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有组织地免费开放体育场馆等。
【参考文献】
[1]杨文轩,杨霆.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宁.全民健身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3]卢元镇.体育社会学.北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冯西桥.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赵鹏宇. 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J]. 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6]赵一平,马力;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學报;2005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