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明
【摘要】花灯作为民间歌舞艺术的一种,其艺术内涵,可以追溯到秦之“歌舞”、汉之“百戏”、唐之“散乐”以及明清“俗曲”和时令“小调”。在探究花灯源流的同时,本文着重叙述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秀山花灯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承脉络。
【關键词】花灯;源流;初探;艺术;发展
花灯,也叫彩灯。有书说起于汉,兴于唐。花灯多在元宵节时展放,所以有花灯闹元宵之说。
究其艺术渊源,花灯可以追溯到秦之“歌舞”,汉之“百戏”,唐之“散乐”以及“明清俗曲”和“时令小调”。花灯是古老传统文化的产物,花灯是民间生活的真实写照。浓郁的乡音、古朴的乡风、乡俗使秀山花灯别具韵味。
花灯艺术是一种古朴、诙谐、抒情、优美,集歌、舞、戏、白为一体,并以打击乐、琴弦乐为伴奏的综合性艺术。清末时期,嘉陵公子在新作竹枝词《看灯戏》中写道:“一堂歌舞一堂灯,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堂捧腹妙趣生。”说明了花灯艺术到清朝末年时已具相当规模。
秧歌、秧歌戏、采茶调、采茶戏、茶歌、茶蓝灯、花鼓灯、灯歌、彩调、二人台、二人转、花灯等,虽然名称各异,都属于同源异流的民间歌舞艺术。
秧歌:主要流行于东北、华北、西北广大地区,大都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表演,也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清代吴锡麒的《新年杂咏》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所扮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妹、川公、渔妇、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得观者之笑。”秧歌的种类主要有东北秧歌、山东秧歌和陕北秧歌。秧歌在全国民众中的影响,有一首打游诗讲 道:“听见锣鼓儿,搁下筷子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的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展现了秧歌的普及程度和在民众中的地位。
花鼓灯:流传于淮河两岸的广大地区,是汉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歌舞形式。有称之为“三花并放”的花鼓灯,双条鼓(即凤阳花鼓)、卫调花鼓。三花各具特色,形成了一方水土的一方艺术。
灯戏:主要有四川灯戏,以川北灯戏最具影响力,主要流行于四川省南充、遂宁、广安、广元、绵阳、巴中、达州及陕西、甘肃南部。也称“大筒戏”或“端公戏”。重庆的梁平县的“梁山灯戏”在全国也很有影响。
花灯:从大范围讲主要有:云南花灯、贵州花灯、湖南花灯、四川花灯、重庆花灯、湖北花灯,其次还有安徽、福建、江西、广东、浙江、江苏、河北、山西、北京、上海、台北花灯。真可谓花灯艺术在中华大地上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作为以县而命名的“秀山花灯”,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与全国其它地区的花灯艺术一样,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
关于秀山花灯的起源,最早有三种说法:土著说、外来 说、土著外来结合说。前两种说法依据不足。笔者对后一种 说法进行了一些研究。由于清和清以前的统治者视花灯为粗俗邪艺,无文献可考。根据花灯唱词:一、“灯是灯,灯是灯,灯从何处来,灯由何处生,唐王设下花灯会,年年元宵闹花灯”。秀山花灯应该源于唐代;二、“灯是灯,灯是灯,灯从宋朝起,灯由宋朝兴,仁宗皇帝登龙位,国母娘娘瞎眼睛,许下红灯三千六百盏,留下两盏到如今”。北宋年间,朝庭为了集中精力对付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对西南地区的土著民族实行羁糜政策,只要不反对朝庭,就倍加安抚。于是,有秀山五姓土民晋京纳贡,带回御赐花灯两盏,故秀山花灯应该起于北宋年间;三、“北宋年间有五姓,朝庭进贡观花灯,御赐两盏带回家,世代相传到如今”更一步证明了秀山花灯起于北宋;四、“花灯两盏往下传,高挂土人祭祀堂,祭祀仪式同欢舞,围着花灯‘跳团团。”土人带回花灯,祀为神灯,高挂在祭祀堂上,围着灯而欢呼雀跃。因此,秀山花灯的原始名称叫做“跳团团”,“跳团团”的形式即是秀山花灯表演形式的雏形。清朝末年政府废止了“蛮不出洞,汉不入境”的禁令后,有文化的“秀才”们介入到“跳团团”的活动中来,并将“跳团团”的名称演绎成为“门斗转”的表现形式。还将唱词整理成唱本广为流传,秀山花灯走出了自生自灭的低谷。因此,秀山花灯的形成符合土著外来结合说的论点。
民国时期,政府提倡“新文化、新生活”运动,一些政府官员,社会名流,有识乡绅,加入到花灯活动之中,秀山花灯得到空前的发展。秀山因地处川、湘、黔、鄂四省市的战略要地,从1912年到1949年的38年中,因江浙湖广人大量流入和几十支军队的先后进驻秀山。这些军、民带来了汉民族的多种先进文化,促进了秀山花灯内容的改旧换新。特别是各种戏剧如:京剧、川剧、汉剧、阳戏、灯戏的传入,促成了有简单故事情节的花灯戏的诞生。这些小戏多以打柴、采茶、问路、调情、说事、盘问为内容,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秀山花灯戏,艺人们把它称为“单边戏”。
新中国成立后,花灯班象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壮大起来,据1958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县花灯班达到近300个,花灯表演由单花灯(一旦一丑)发展成双花灯(二旦二丑),群花灯(多旦多丑)。秀山花灯开始由堂屋、院坝、方桌表演,走进县城、省城、北京舞台。1964年,成立了专业的“秀山花灯歌舞剧团”。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秀山花灯的各类文献资料编辑出版。歌、舞、戏创作演出,均在国家、省(市)级获得重大奖励。秀山成为全国“民间艺术—秀山花灯歌舞之乡”和“全国文化先进县”,花灯扮靓了秀山,提高了秀山的知名度,花灯艺术起着秀山人精神生活的纽带作用。秀山花灯走过了“源于唐,起于宋,延续于元、明、清,发展于民国,辉煌于新中国”的历程。
【参考文献】
[1]《秀山花灯志》,秀山县文化局编,1998年内部油印本。
[2]《秀山花灯歌词集锦》秀山县文化局,杨艺华、姚祖恩、王世全编撰,2001年内部出版。
[3]《秀山县志》2001年中华书局出版。
[4]《秀山花灯大全》秀山文体广新局,姚祖恩、刘济平、华高云编著,重庆出版集团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