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到底怎么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老师,一个优秀的老师呢?古今中外许多的教育学家对教师职业道德都有许多精辟的理论。我认为始终都离不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随着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信息的飞速传播,学生的成长不再简单,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在拓宽。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去更新和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而为自己去装满一桶水。有人说,教师工作是一个“无底洞”,有看不见的深度,摸不着的广度,这就要求我们作为当代教师就要有终身学习的目标,以身作则的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楷模和示范,用自己丰厚的知识储备去践行“学高为师”。 大多数受学生喜欢的老师都是那些学识渊博,对待事物有自己想法的老师。因为学生接纳、喜爱某个老师,往往都是从对这位老师的敬佩开始的。这种敬佩来自于老师的学识和素质修养,包括老师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生活态度以及思想品德、情感、品格等。
渊博的学识固然重要,因为这是成为老师的基本条件,但良好的道德品质也不可或缺。在学生面前,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学生,因此老师要塑造好自己的形象,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模范行为来感染、影响并规范学生。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基本内容的核心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是调整教师与教师职业之间互相关系的道德规范。教师必然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这是做好教育工作和履行其他教师道德规范的思想前提。它要求每个教育工作者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因此对于“有的老师不愿批评教育学生,担心得罪家长”的这种行为和思想是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应该予以纠正。热爱学生是调整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师生关系是教师在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人际关系。对于“有的老师往往特别喜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学习成绩不好或调皮捣乱的学生则严厉批评和教训,甚至有时打骂学生”的这种行为在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是严格不允许的,我们应该坚决杜绝这种现象出现与发生。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它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公正地对待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把热爱事业与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个好老师。只有爱学生的老师才是会不断反思教学,反思教育,才会关注到育人中的每一个细节,才会全身心的投入研究如何搞好教學工作。乡村教师桂贤娣的“因生给爱十法”不仅告诉我们需要对每位学生予以关爱,更告诉我们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关爱方法,还告诉我们关爱学生不应该是一句空话,而是应该践行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学生都有每个学生的特点,可能有的学生这门科目成绩不理想,但其他科目好;也可能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但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好,品行端正。我们看待学生不能只看成绩,不能因为一个学生的成绩差就“一竿子打死”不去关爱这个学生。因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我们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一个“人”。这就要求教师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关爱所有的学生,对每个学生给予必要的人文与伦理关怀,这是教育人文精神的实质所在。我们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一视同仁爱每一个学生。在我们学校14届毕业班里有个女生刚进校的时候学习成绩不太好,前几次考试排名都在倒数,但是在其班主任三年来坚持不懈的鼓励与关爱下,她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她也变得比以前自信开朗了许多,在最后的高考中还考了一所很不错的大学。节假日里,老师们还会收到她从大学里寄来的祝福贺卡。只要老师心中有爱,给予学生爱,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他们就会学会去爱别人。陶行知说过:“你的冷眼下有瓦特、你的教鞭下有牛顿、你的讽刺中有爱迪生。”只有在宽容、尊重、赏识、接纳、平等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抛弃胆怯和害羞而自信、自尊、自强地健康成长。
在我刚站上讲台的时候,有一位老师就告诫我要做一个有威信的老师。古语有:“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从者,必兼备威信。”有威信的老师,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劝导,做工作常常事半功倍;没有威信的老师,学生会对他的劝导置若罔闻,甚至产生不满和对立情绪。要想成为一名有威信的老师,首先就应该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前进目标与行动准则。不光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言传身教,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同时还要对学生真诚相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视同仁,力求在师生之间架起信任的桥梁。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在未来的教育之路上,我们应该时刻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行动准则,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前进目标,用心的完成我们教书育人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