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当代文学影视改编研究

2015-05-30 15:42张琼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改编

张琼

摘 要:从媒介传播视角出发,分析《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文学文本与影视文本在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和风格方面的异同。以及,文化消费语境下商业化的改编策略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和《致青春》可以脱颖而出的原因。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为界点分析辛夷坞小说创作,比较其前后期作品的变化,追踪影视改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由此,得出辛夷坞小说改编的意义及启示。

关键词:广西当代文学;改编;辛夷坞

一、文本媒介与影视媒介的比较

(一)故事情节从平缓冗长到出色紧凑

小说从少女郑微的大学之旅开始写起,“玉面小飞龙”郑微离开父母温暖的怀抱,南下G大来追寻青梅竹马的林静。之后,林静不告而别,郑微黯然伤神的同青涩的初恋再见。随后在面对干净单纯的富二代许开阳的热烈追求,郑微选择了性格内向、成绩优异的农村小伙陈孝正。但当面对毕业季的分岔路口时,陈孝正迫于家庭压力,选择了出国。再次面临深爱之人的抛弃,郑微学会变得坚强,收敛了自己活泼、不拘小节的性子,开始冷静沉着的面对就业和工作的现实。经历几年的打拼,郑微蜕变为职场上的白领丽人——郑秘书。同留学归来的陈孝正和林静相逢,对于陈孝正纠结于感情和利益之间的犹豫以及林静坚持的等待,郑微选择牵起林静的手。

赵薇在对《致青春》进行改编时,采取了避重就轻的态度,挣脱了小说平缓冗长的节奏,大幅度地删掉郑微步入社会后的一些工作经历和再次重逢陈孝正与林静的情节,并对部分情节做了明显地改动。促使整部影片能够在集中地133分钟内,完成激烈充实的矛盾冲突的表现和鲜明人物性格的展现。在这里,突出小说中对于大学青春的描写,淡化激烈社会现实打磨后的郑微等人,让观众更加注重电影宣传的主旨——感怀青春,这是个高明之举。电影中每个鲜明的人物都出色地完成了他们对于青春的串联,配角阮莞对青春的执着、张开对阮莞默默守候的爱、朱小北对尊严的守护和黎维娟对金钱至上的追求等小场景的刻画都让电影紧凑充实了起来。

(二)人物角色从大众化到个性化

同小说相比,电影中的人物删掉了较为普通的何绿芽与卓美,简化了林静这一人物的形象,强化了其他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些改动使得电影里出现的这些人物都有根有据,人物内心活动也按照各自规划的线路丰满起来、鲜明起来,使人对他们印象深刻。电影中的朱小北不再为爱远赴新疆,成为一个个性鲜明的假小子,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同超市售货员发生争吵、打架,遂被学校开出。后来换了新名字重新开始,即使后来许开阳认出也拒绝承认自己就是朱小北。黎维娟则变得更加物质起来,崇尚拜金主义,为了追求财富宁愿嫁给50岁的富豪当2个孩子的后妈,也不愿再同当初的穷小子在一起。许开阳更是成为了典型的富二代的代表,从一开始就对郑微表露好感,之后也不惜斥巨资准备生日礼物为郑微庆生。

(三)风格浪漫化

相较于文本的排列,灵动的电影则更容易带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营造出一种童话般的浪漫情景。影片的开头呈现出梦幻般的场景:从饥寒交迫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到落入凡间的灰姑娘公主再到睡在绒丝被上的豌豆公主。这些都是童话中的人物,被赵薇附加在了郑微的内心世界里。这也许就是导演再向观众宣告郑微的单纯可爱、无忧无虑的形象。这种戏剧性的改编,给影片蒙上一层浪漫的开场色彩。其次,对于录取通知书长了翅膀飞旋在郑微和林静二人的上空这一画面,也流露出郑微对与林静一起的大学生活的憧憬之情。

二、文化消费语境下小说的改编

(一)改编的原由

1.顺应时代潮流

网络文学相较于传统文学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容易在情感上契合读者的内心。它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更具娱乐性,像《致青春》就很贴近地表达80、90后对纯真校园爱恋的真情实感。“从国内外电影发展历程来看,文学可以说是电影的题库。在文学与电影的‘联姻道路上,不仅仅有经典的小说辉煌,也有网络文学的新鲜血液,网络文学与电影的‘联姻也成为电影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不难看出,随着影视行业的日益繁荣和利益的驱使,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开始从文字跳跃至视觉图像这一层面。而《致青春》的改编就是紧跟这一潮流的产物。

2.受众的选择

(1)适应受众心理需求

辛夷坞的“暖伤青春”这一类型的电影“通常主题鲜明易懂,拍摄风格或轻松幽默,或清新文艺,情节内容与年轻受众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十分符合年轻受众当下‘怀念校园青春生活、追随爱情事业梦想的心态,受众通过观看电影不仅可以释放平时生活中的压力,还可以通过影片追溯反省自我生活,满足自我评价的需求。 ”

(2)受众基础广泛

在小说被改编之前,辛夷坞就已凭借她的系列小说为青年受众所认知,她所有作品均长居销量排行榜冠军位置,并陆续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累计销量突破300万册。因而选择改编《致青春》,想必也是导演看中辛夷坞的读者受众群的力量。

3.灵活运用媒介议程的设置功能

“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1]” 也就是说大众传播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而当下媒介环境发生变化,传统的传播模式正在被颠覆。互联网作为新媒介具有媒介议程设置功能,因而传播者灵活运用这一功效,在社交网络上尽可能的渲染小说。随着原著《致青春》被各大网络文学网站的推送传播,使得更多的投资方和导演注意到小说本身。

4.导演个人喜好

也不排除赵薇导演个人性格和《致青春》中女主人公郑微性格相似的可能性。其次,就是赵薇之前演绎的小燕子和郑微有异曲同工之处。也许这就是《致青春》能被选中的主要原因。

(二)辛夷坞作品前后期比较

1.前期作品真情实感

辛夷坞前期作品《原来》中塑造的苏韵锦,看似性格平淡恬静但却在任何时刻都执着的保留着自己的骄傲。无论是在省城的重点高中成绩落后时,还是在面对家境地位都明显高于自己的程铮时,还是在和程铮分分合合的四年光阴里,苏韵锦都始终追寻自己的尊严,始终渴望得到一份平等的、温暖的爱。辛夷坞塑造的苏韵锦这一形象就带着现代都市女性身上的自立自强、隐忍的骄傲。

《致青春》更是辛夷坞前期的代表之作。在人物刻画方面,郑微、阮莞、林静和陈孝正的身上都能很好地展现出作者赋予这些人物的血肉。其中的“玉面小飞龙”郑微也是辛夷坞刻画的最为丰富饱满的人物。“郑微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真实自我的追求,是当代都市女性独立人格形成的体现。她们不认为世界上有永恒的爱情,当爱情来了,牢牢地抓住,爱情走了,不纠缠撒泼。不管是爱还是不爱,都市女性都应该把选择权把握在自己手中,如此才能不被情所困,不被爱所伤,实现自我的解放。 ”另一位女主人公阮莞也刻画的纯情洒脱,她身上的那份飘然却给读者留下了几抹不一样的颜色。在语言风格上,幽默诙谐、含蓄隽永的文字都叙述出了青春的真情。在情节和逻辑的安排上,都符合故事发展的脉路,并没有过分的夸张。

2.后期作品出现商业化倾向

随着《致青春》的热销、电影的改编和热映,辛夷坞之后的小说逐渐失去了文学作品的真实性,文章的主旨和内容也变得空洞乏味、缺乏合理性,开始走上追逐印刷利益之路。《我在回忆里等你》这一小说的风格就是仿照前期三部畅销小说而作,捆绑了绝爱、痴爱的固定套路,使得小说的部分情节不合乎情理。“作品虽然从技术角度来讲没有破绽,从逻辑常理上却未必使人信服。司徒玦声名狼藉之后,父母听到这个噩耗,心中愤怒羞愧是必然的,但身为在商场打拼多年的老前辈,最不缺乏的素养就是理智,不管事情是不是真实的,司徒玦无疑都是受害者,保护受伤的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父母的本能,这是人之常情。而小说中的父母不但没有保护孩子的意思,反而是父亲拳脚相加,母亲痛心疾首,女儿无论怎样声嘶力竭地解释都被无情地骂了回去:‘你跟他没有半点瓜葛司徒玦,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

辛夷坞在2011年、2012年和2014年分别推出的《浮城盛世》、《蚀心者》和《应许之日》三部小说。这三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赵旬旬、方灯和封澜由于作家在情感上的过分渲染,给人一种矫揉造作之感。另外,故事情节大都缺乏思想深度、脱离生活。可以看出在现代商业化进程的催促下,作家也不免脱俗地创作“快餐式”的便利文学,满足了部分民众对于文学娱乐性和通俗性的需求。从而忽略了文学创作本身的动机何在,忽视了文学作品需要去引导受众感悟什么。

三、辛夷坞小说改编的意义和启示

(一)意义

1.作家的名与利

辛夷坞小说在改编为电影之前已小有成绩,如今随着赵薇导演《致青春》的高票房和周拓如导演《原来》的改编,更是促进了受众对辛夷坞小说的二度认识。出版商开始重新考虑是否争取该小说的出版权抑或是出版该作家的其它小说,像辛夷坞之前的一些比较冷门的小说《晨昏》以及后期的《蚀心者》和《应许之日》的再版和出版,或多或少都是靠着《致青春》的这份裙带关系展露在大众面前。这无疑是改编带来的蝴蝶效应。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因为该作家的成名,她之后的作品在出版之前大都会被公众给予一定刻板心理的认识——这次作品也会像之前那样的出色。

2.电影的角度

电影《致青春》的成功更是印证了《文本与视觉的互动》一书中提出的:“在奥斯卡最佳电影的奖项中,近70%的影片非原创电影剧本,而是来自文学作品的改编[2]”这一理论。可见文学与电影的“联姻”在多数情况下,不但可以获得良好的票房还可以促进电影的发展。诸如,制片方和投资公司再尝到了新题型带来的甜头之后,会更加愿意尝试新的电影题材给他们带来的高票房利益。新的电影题材的产生,意味着更多导演会选择改编更多类型迥异的小说,来开辟他们新的电影疆土。

3.受众的角度

对于受众而言,此次辛夷坞小说的改编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新认识网络文学。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推动网络文学向前发展,迈入新的台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提供了一组调查数据,截至2011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4.85亿,文学网民人数达2.27亿,以不同形式在网络上发表过作品的人数高达2000万人,注册网络写手200万人,专事网络文学的职业或半职业写作者超过3万人。[3]”因此,在这个全民网络的时代,对于没有门槛的网络文学,每个有天赋的受众都有可能试着成为网络草根写手。辛夷坞以及她作品的成功,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着不少对文学创作有向往的人去努力成为网络作家这一目标。

(二)启示

1. 文学作品要避免商业化

在市场和读者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文学创作出现了商业化的写作特征。虽然商业化对于文学有着一定层次上的积极意义,诸如写作者通过作品的商业价值来实现个人价值,养精蓄锐创作出更好的作品。第二,通过商业价值来激发公众的写作潜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好作品。第三,在激发潜能的层面上,鼓励创作更多的文学题材,从而丰富文学的层次性。但是,这些积极的方面也不能掩盖文学作品商业化带来的弊端。商业化的写作就像“工厂的流水生产线”一样,针对大众的口味做足了前期的市场调查,在固定化的套路里创作出机械般的作品。导致这些作品的内容大多通俗化、市侩化,而不再流露真情实感,忽略了文学作品的文学底蕴,脱离了作者的创作初衷。这些不好的影响不单会对文学本身造成伤害,甚至还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造成一定的误解,譬如当下网络作品中流行的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

古往今来,文学一向都不与名利同行。文学的商业化无论对青春文学也好,还是对传统的文学创作也好,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因此,对于作家来说当下最需要的还是要端正自己的心态,不要以利益为出点去写作。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归到文学的本真,用心去对待每一份作品。

2. 文学作品的地域性减弱

本课题在初始时是意旨研究广西当代文学独特的色彩,但在深入研究分析新锐广西作家辛夷坞后,发现在市场化的推动下,文学创作不再紧贴“乡土文学”的情怀。在市场的推动下,开始试图向都市化的方向靠拢。通过辛夷坞的小说就看出,小说的情节和内容以及对话的语言都不再明显的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虽然从古至今我们都无法割裂文学与地域的联系,但是这种关联势必会随着文学的潮流涌动到文学整体发展的脉络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位因素的冲击下,乡村生活的地域个性逐渐消弭。依照目前的社会现状来说,南方发达地区的乡村已经普遍城市化,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地域特点。我们可以想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乡村向城市化迈进,地域特点也会越来越少。从文学作品的流传和读者解读作品深浅的角度来看,在作品中适当减弱鲜明的地域性也是不错的选择。

注释:

[1]彭兰著,《网络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3月第一版

[2]张冲.文本与视觉的互动:英美文学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应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45

[3]王臻青.网络文学作品更接地气 改成影视剧持续走热[N].辽宁日报,2012-03-09.

参考文献:

[1]宋姣.中国网络文学改变的影视剧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3.

[2]杨晴.从传播学视觉浅析网络小说与电影“联姻”的成功——以电影《致青春》为例[J].研究生之页,2013,06:87-89.

[3]王翔.辛夷坞小说对现代都市女性生存的启示[J].安徽文学,2014,367(02):73-74.

[4]李玉.由真情流露到反真实的商业化写作——网络作家辛夷坞作品评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29(05):09-10.

猜你喜欢
改编
初试改编幼儿戏剧的文本样式
解读《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探讨网络小说改编为戏曲作品的可行性
《冰雪奇缘》:重塑经典与动画的文化本性
网络小说改编的现实意义
浅析话剧改编中的中国式喜剧
宋元南戏“明改本”研究之回顾和检视
农村题材电视剧改编设想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