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与局限: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分析

2015-05-30 14:17王洪生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现代文学现代性应用分析

王洪生

摘 要:从本质角度看,现代性是基于现代语言文化形成的一种话语方式,对中国现代文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意义。但从语言实践角度看,语言的现代性特征也充满着约束与局限,它受制于文化内涵、文学背景,如果仅用现代性话语来诠释中国现代文学,则中国现存的大多数文学作品都会被高度“纯化”而失去本质特征。基于此,本文将从意义、局限两方面研究方向入手,深度解析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关系,并主动探寻二者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的现实路径选择问题。

关键词:意义与局限;现代性;现代文学;应用分析

前言:文学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界限性质比较抽象,要想将其框定在特殊的思想范畴内非常困难,与现代性作为现代文学的核心语言,可在语言环境、内涵意识上达到协调统一,但对于多元丰富的文化来讲,其也存在诸多实践、发展问题。

一、理论概述

1.1现代性

现代性是指以语言规范、特征为核心的抽象语言文学形式,与现代文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推崇、宣讲科学、民主、自由、人权。早在文艺复兴时代,现代性语言就开始被文学家们使用、研究,一直从资本主义国家,走到共产主义国家,现代性语言的应用范围、框架组织正在逐步成熟与完善。

1.2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在国内外文学的影响作用下,以现代性语言为基础创造的文学体裁,包括话剧、新诗、小说、杂文、散文诗等。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中,著名文学家杨春时认为:“现代文学以文字的形式,把社会演变、进步的思想、精神,以及文化之间的内在纵深关系表达的淋漓尽致。”

二、基于意义与局限探究现代性与现代文学的实现路径

2.1现代性与现代文学意义建构方式与内涵体现

在文学思潮的社会环境中,现代文学的样式、内涵、文化发生着多元模式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文学家们无法控制的,不但来源于文学文化,还体现在社会中普罗大众日常生活采用的特殊语言方式。现代文学犹如一件“艺术品”,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依靠现代性理论视角,从基本框架出发,锻造的语言、话语、文化习惯,在思想上是容易被大众、行业专家所认可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文学家在创作现代文学作品时,都会以现代性语言为基本投射元素。

上述现实证明,现代性与现代文学在意义建构上的期望和目标是一致的,然而二者终究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如:现代性语言的话语权威性、集中性突出,与社会体制、思想文化精神存在思想矛盾、控制矛盾;现代文学为了实现文学价值,必须学会在脱离现代性的前提下,创造新奇、鲜活的语言文字来吸引读者。可以看出,在现代性时域下,现代文学在建构文化意义、内涵的同时,必须要先于现代性语言框架之前,了解社会变革进程、人们语言文化生活的变化情况、知晓文学语言的时代感特征是否落后等等问题,找准新的位置,并确立独特的语言文学方式,方可帮助现代文学起到警示世人、抒发“当代人”人文情怀、现代社会文化内涵的作用。

2.2现代性与现代文学应用局限与矛盾问题的解决办法

笔者仔细研究了韦勒克提出的“透视主义”方法认为,现代文学是纠正现代性语言绝对性、相对性矛盾的有效方法和路径。首先,透视主义清楚的划分了现代性与现代文学在文学创作、文化体系构建上的能力与能力范围,它能够把现代性当做一种宏观思维体系,在文学话语指标选择上,充当“裁判官”,判断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价值;其次,透视主义把现代文学的历史沿革清晰、自然的表现出来,成功把依托于现代性语言的现代文学从某种理论框架和取舍标准的指导下挣脱出来,走进历史深处对各种文学现象的细节进行冷静客观考察,以期做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最后,在理论角度,有机融合现代性与现代文学的应用局限,如:通过现代文学解释现代性语言的“文学表现”、“文学思维惯性”、“文学情怀”等内容,以此中立、修整、改变现代性语言某些错误、极端、缺乏实践生活经验的偏激理论。

这种方法看起来好像不具有实践优势,其实不然,在众多文学家的文学研究活动中,透视主义都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存在,只是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文学家们不重视、不专注,现代性还是会与现代文学产生应用局限矛盾。现如今,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的诸多成果中,现代性语言强行嵌入式的进入到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事件案例越来越少,说明现代文学家在编纂、理解、诠释现代性语言时,都会以其特有的文学创作能力与经验,遮蔽现代性语言与现代文学的矛盾,透过语言修饰与创新,丰富现代文学的文字内涵与文化内涵,进而在摆脱了政治-文学模式后,成功确立了以新文学体系为核心的文学作品研究观点与思想。

结论:通过上文从意义与局限两个角度探寻现代性与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实现路径可知,在特殊历史环境下,语言与生活、文化、思想精神是分割不开的,无论是形象,还是态度上,文字都承载着“一代人”、“社会人”的情感与思想。但是也毋庸讳言,对文学思潮所做的研究,无论是现代性语言还是现代文学,都能够充分表达出主体观念,即便这种观念和思想不被人所接收、存在许多争议,但其依旧以特殊的身份,屹立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当中,以其独特的主体性特征促进现代文学事业的历史性形成。

参考文献:

[1]高玉.意义与局限: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11(201):117-124.

[2]李怡."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韩国外国语大学的演讲[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103):111-113.

[3]管雪莲.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再探析[J].中国报业,2012,29(106):181-182.

猜你喜欢
现代文学现代性应用分析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新型传感器在汽车技术中的应用分析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端木蕻良:草原文学在现代文学中发声
讲授到接受: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互动式”教学的再思考——兼及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新路径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