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葱葱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要求越来越迫切,高新技术企业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中的领头羊作用愈发重要。文章以ZJ公司为例,运用杜邦分析法对该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指出企业目前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该企业进一步提高经营业绩提供拙见。
关键词:杜邦财务分析;经营绩效分析;标杆管理
一、ZJ高新技术实业公司背景介绍
经中国证监会批准,ZJ高新技术实业公司(后文简称ZJ公司)股票于1995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是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的首家上市公司。公司以国家级高新区为依托,投资范围包括高新区的开发与招商、房地产业、健康食品业、汽车配件业、航运服务业等领域,其中调味品生产销售收入占经营业务收入的85.35%以上。
ZJ公司采用原材料的纯天然酿造技术开发推广调味新产品,生产工艺低能耗、低污染,其开发出替代传统老抽酱油和味精产品的纯大豆酿造的生抽酱油升级产品,以家庭消费为主要对象,逐渐占据了华南地区调味品市场。调味品的销售收入占80%以上,成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
ZJ公司积极在辽宁、江西、江苏、上海等地实施产能-区域扩张计划,其主打调味品质量过硬、安全可靠,产品销售很旺,市场占有率逐年扩大。对经销商实行扁平化管理,直接供货给二级批发商,杜绝串货的可能性,以维护其品牌力。成熟区域通过区域划分清扫盲点区,新开发区域寻找优势经销商,给予经销商较高的利润点。
二、ZJ公司杜邦财务分析
本文运用杜邦分析法对ZJ公司2009~2013年连续五年的经营业绩进行比较分析和趋势分析,以求得企业动态营运状况的发展轨迹。
(一)ZJ公司财务状况
从表1可知,五年期间,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资产总计和所有者权益连续增长,尤其是2013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增长速度加快,有快速发展的迹象,表明该公司的动态运营是在健康的发展轨迹上的,并在2013年度有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市场地位的趋势。
(二)ZJ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内部因素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是杜邦分析体系的核心指标,反映了企业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的结果,是企业经营活动效率和财务活动效率的综合体现。净资产收益率可以分解为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其原理可用以下的因素分解公式表述。
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
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 ×总资产周转率
ZJ公司2009~2013年净资产收益率连续增长,从3.61%逐步增长至9.63%。根据表2的数据资料,本文对影响ZJ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内部因素做进一步的分析。
1. ZJ公司权益乘数分析
经过分解表明,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是权益乘数和资产净利率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计算分解中可知,ZJ公司的权益乘数一直保持在1.5左右,说明企业负债较少,财务杠杆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该企业上市20年来,权益乘数一直保持在1.4~1.9之间。
2. ZJ公司资产净利率分析
ZJ公司的资产净利率在波动中有所上升。通过因素分解表明,企业的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一直处在波动中,直到2013年才有较大提高,说明企业在产品创新和市场战略上有了突破,资产规模扩大的同时,资产的利用效率较以往有了相应的提高。
三、 ZJ公司经营存在的问题
(一)ZJ公司组织机制尚待优化
ZJ公司管理机制是大领导自上而下管理,执行力强,管理内耗少。但是高度集权化、正规化的组织形式往往呈现的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知识转移渠道,难以形成知识的交织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发挥基层管理者或知识型员工的聪明才智,抑制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决策层或经营层出现错误时,很有可能是执行错误的决策,少有纠错机制起作用。
(二)ZJ公司成本费用占比高,回报低
财务数据反映出来的结果是经营管理中的各项费用比重较高,而利润率相对较低,表明了ZJ为实现其差异化的战略目标,在提高产品质量 、开发新产品 、建立品牌形象和提供高质量服务等方面投入较多,使得三项费用比重较高 ,但是相应的利润回报没有显现。对比ZJ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HT公司的相关数据(见表3)可知,ZJ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ZJ公司资产周转率和收现能力低
ZJ公司的生产设施及其他硬件条件不逊色于HT公司,ZJ公司的资产周转率逐年提高,但是与其主要竞争对手HT公司相比差距较大 。究其原因,ZJ公司的存货和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率较大,周转率偏低,周转时间过长,固定资产的周转率也偏低,周转时间相对较长,影响了总资产的运转效率。ZJ公司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与竞争对手相比较低,反映了ZJ公司的收现能力相对较低;ZJ公司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相比对手较低,表明企业支付股利和资本支出的能力相对较低。因此,ZJ公司经营管理能力不强,营运周期长,资产回报率较低,用于回馈股东和扩大资产规模的能力相对较弱。具体数据见表4(HT公司多为现销业务)。
(四)ZJ公司财务杠杆的运用程度较低
ZJ公司权益乘数多年来维持较低的水平,财务杠杆的利用效率较低。ZJ公司的主营产品经营规模较小,没有形成很好的规模效应,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不大。ZJ公司开发新产品,多年来是以广东作为市场的实验推广基地,新产品是以家庭中高端渗透方式逐渐推向市场,产品以成本价、小规模入市,逐渐被消费者认可、悦纳。因此,ZJ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低,其规模效率尚未完全发挥出来,财务杠杆的运用能力较低。
(五)ZJ公司经营业务分散,品牌识别度与规模效应低
ZJ公司的投资范围包括高新区的开发与招商、房地产业、健康食品业、汽车配件业、航运服务业等领域,这些领域的营业收入及占主营业务收入比的情况如表5所示。从表5可知,调味品的业务占公司业务的核心地位,占主营业务收入比在85%以上,其次是房地产及产品营业收入,占比9.63%,第三是汽配业务,占比3.04%,其他业务占比1.93%,最末的是电池销售业务,占比只有0.04%,而且是亏损状况。ZJ公司经营领域较多,业务分散。除了调味品业务外,其他产品在市场中的品牌识别度不高,市场认可度低,也没有规模效应。
三、ZJ公司经营发展建议
(一)ZJ公司应建立柔性化组织机制
一个扁平的、柔性结构的组织中会有众多横向的信息交流渠道,极大地促进知识与信息的传播,更加有效地转换和提升企业信息能力。高新技术企业应拥有众多知识型员工,经营决策可更加民主,最大限度地尊重人的才智与创造性。因此,ZJ公司的组织结构逐渐去刚性化、去边界化,促进解决方案的广泛探讨、完善和拓展,凝合成具有创造力的新方案,最终提升团队的绩效。
(二)ZJ公司应注重标杆管理,提高成本费用与资产的使用效率
标杆管理是一个组织与其竞争对手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找差距,借鉴先进理念和模式,重构本土化的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是一个模仿并创新的过程。但是,标杆管理容易使得同行企业经营战略趋同和陷入反复追赶的标杆陷阱,经营利润率不升反降。因此,ZJ公司实施标杆管理时,应从三个层次开展标杆管理。
1. 通过战略性标杆管理,确立企业发展方向
ZJ公司从效率-成本的竞争模式转向“高差异化-高附加值-高价格”的战略-价值的竞争模式,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价值创造过程。从不同行业收集绩优公司的战略和优胜的竞争模式,结合自身发展,提出最佳的经营战略和价值创造计划,建立战略性标杆管理目标。
2.实施操作性的标杆管理,进行对标分析
ZJ公司需从生产成本、资产管理、营运周转时间、三费使用、现金流管理等方面与主要竞争对手进行对标分析,明确衡量标准,找出与对手的差异,弄清运作机理,调整完善企业的经营战术,改进业务流程,即与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比较产品和服务,评估竞争地位,发掘有效的操作程序,完善核心过程,提高业绩。
3.实施国际性的标杆管理,开展创标活动
从国内外的竞争者和顶尖公司的运营中获得思路和方法,其最终目标不是追赶标杆企业,而是超越标杆企业。ZJ公司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占大多数,实施标杆管理,有利于激发企业内部创新性,挖掘工作流程中的隐形知识,使标杆管理成为推动管理进步、组织进化的阶梯。
(三) ZJ公司应提升财务战略的驱动能力
ZJ公司主打产品的品牌力增强,在调味品市场的优势地位渐显,销售渠道渐渐打开,产品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前期投入逐渐有了回报。ZJ公司进入快速扩张发展阶段,谋求市场领先的地位,争取成为拥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强势企业是其当前的战略任务。ZJ公司应以“利润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适当采取“高负债、高股本扩张、低现金分红”的快速扩张的财务战略。为了防范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在筹资中,以自有资金为主,负债资金为辅,更多依赖资本市场融通资金,采取股权筹资、发行债券和银行借款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在投资中,适时地采取兼并收购,获得协同效应,实现规模效应,完成资本扩张。
(四) ZJ公司应集中资源加大投入,发挥主导产业规模效应
以调味品产业为主导的ZJ公司正在从迅速成长阶段走向成熟阶段,但是公司的调味品市场份额并不高。实施产品差异化的市场战略使得公司在产品的品牌上有了较强的市场识别度,并在华南地区得到认可。但是差异化战略具有排他性,与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有时是相矛盾的。因为即使所有顾客都了解公司产品的独特性,但不是所有顾客都愿意或有购买能力支付公司要求的较高价格。因此,调味品产业应采取目标集中的市场战略,围绕特定顾客群,制定具体经营方针并加大市场投入,发挥出主导产业的规模效应。其前提是公司以更高的效率服务于这一细分市场,从而超越更广范围内的竞争对手。其结果是品牌的差异化更强,以致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或超越;或者是对这一细分的顾客群实现低成本营销;或者是两者兼顾。此外,ZJ公司的其他业务,尤其是微利且市场走向不确定或有下行趋势的,或有亏损、增收乏力的产业应进行关停并转,将经营资源转向发展前景看涨的调味品产业。
参考文献:
[1]兰飞,田琳.产权异质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评价[J].会计之友,2014(11).
[2]宋东林,魏宝明.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09).
[3]刘善仕,刘婷婷,刘向阳.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创新能力与组织绩效关系——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J].科学学研究,2007 (08).
[4]张光磊,刘善仕,申红艳.组织结构、知识转移渠道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08).
[5]李玲,李冰,李琦.战略成本管理与企业价值创造[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2(09).
[6]李琦,李冰,李玲.海底捞:差异化竞争战略下的战略成本管理[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2(09).
[7]周倜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的财务特征与财务战略驱动[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2(05).
[8]刘李胜.上市公司分析——一种基于新理论和事实的分析框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