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斌
[摘要]“教”与“学”脱轨,学生自主思考与获取知识的能力就无法得以培养。“以学定教”,让教与学完美融合,就要重视课前预习、尊重独特体验、顺学而导。
[关键词]以学定教教学相长预习体验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82
在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少教师围绕“怎样教”而展开,学生处于“被灌输”地位,导致“教”与“学”脱轨,学生自主思考与获取知识的能力无法得以培养。因此,教师必须立足教材实际,“以学定教”,让教与学完美融合。
一、重视课前预习,让教与学完美融合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上的内容并不难,但要让生活阅历相对有限的初中生真正理解就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发挥“教”的作用。课前预习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看看教材,而是结合学科特点,让学生抓住一定的问题或思考点去研究教材上的内容。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借助参考资料去丰富课本内容,从而真正发挥预习的作用。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考虑学生在预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并能根据学生在预习时出现的情况进行调整。
如教学八年级《多元文化“地球村”》时,由于初中生对各国文化的理解相对不深,但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获取知识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布置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进行预习,收集各国文化,从而让学生感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节日文化,如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等,这些节日的来历是什么?有怎样的传说?会制作、食用哪些传统食品?人们是怎样过节的?外国也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圣诞节、愚人节、复活节、感恩节等,不同国家过节的方式也不一样,它们呈现出不同的节日特色。学生通过课前收集资料,会对世界多元文化有一个深层次的理解。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结合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汇报,并设计课件将具有代表性的节日文化进行展播,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不同文化的特色。当学生对各国文化有一定认识后,教师就可以设计问题探究:如何认识文化差异?可以说,探究文化差异要建立在学生对世界各国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之上,而了解仅通过课堂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安排了预习环节。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又为课堂探究打下了基础。
二、尊重独特体验,让教与学完美融合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问题的解答和标准答案不一样时,教师不要急于将学生的思维引导至所谓的标准答案。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基础不一样,对教材理解也会不一样,如果教师以强制手段抑制学生的想法,会让课堂中宝贵的思维碰撞点消失。以学定教,要考虑学生的学情、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搭建平台让学生有讨论的空间,这样学生才能读透教材、理解教材。
如教学九年级《不言代价与回报》时,如何让学生衡量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是教学难点。代价与回报是一组关系密切的词语,每个学生由于价值观、思想观的差异性,对其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在本课“我的承担我无悔”环节中有一个对弗兰克的故事进行讨论的活动。教师创设情境,呈现问题。学生在讨论问题时,班级出现了不一样的声音。这是学生源自内心深处对事件的看法,如果教师强加否定,即使学生表面认同,背后还是不服。以学定教,就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搭建平台,根据学生意见分组,让学生有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同时,让组与组之间进行辩论,从而提升学生的认同感。虽然讨论之后,学生也不一定全面认同,但是讨论过程恰是学生认知提升的过程。
三、顺学而导,让教与学完美融合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当课堂上学生对课文理解比较片面时,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预设好的思路中。表面上看课堂目标实现了,学生也能跟上教学节奏,但这样的教学策略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以学定教”要求教师多花时间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相信学生的能力,将课堂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结合具体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顺学而导,从而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如教学八年级《我们崇尚公平》中“维护社会公平”的内容时,为了将公平意识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首先,教师以班级管理中的事例让学生判断其公平性,并说明理由。通过这样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公平是相对的。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理智面对不公平。在讨论面对不公平的现象时,有些学生聊的范围可能会比较广,这时,教师要顺学而导,既能让学生发表意见,又能使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通过巧妙引导,让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不断提升个人修养。
总之,“以学定教”是新课改倡导的教学理念,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学定教”主张让学生自主领悟、自我调整,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积极搭建平台,让“教”与“学”完美融合,从而全面提升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