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金色的梦》技术手法与艺术表现浅析

2015-05-30 13:47曾筱雅
北方音乐 2015年20期
关键词:琵琶曲艺术表现演奏

曾筱雅

【摘要】本文主要对琵琶曲《金色的梦》的演奏手法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并简要的解读该曲的创作特征与审美情趣。

【关键词】琵琶曲;金色的梦;演奏;手法;艺术表现

《金色的梦》是刘德海先生“田园篇”五首作品之一。乐曲以新颖的构思,独特的旋律音调,模仿多种声响为特色,描绘了田园草长莺飞的自在生活,光滑而轻柔的音调好似把我们带进童年永不退色的梦境。“金色的梦”,是一种美好的梦境、童真的情趣,人生纯粹的精神追求。 大致分两个段落。第一大段(1—209),主体思想是一个个充满童趣的金色小梦境,让人联想到山岗、田野、蛙叫,仿佛旋转的万花筒,构图不断变换,较少粘连。段落小巧,精致。技巧、音色、力度、内心情绪等会随着音节演绎;第二大段(210—308),从动感的小图演变成泼墨般的山水画,若延绵群山,汩汩江河。段落成“块状”结构,音色连贯、悠长、婉转,力度多用“走圈”形式(mp—mf—p),情绪平和中显张力。两大段主体结构、情绪等的反差,形成强烈的艺术演奏效果。

一、一大段演奏技法与艺术表现

一大段演奏技法与艺术表现:(1—22)引子分两层:(1—10)预示梦境萌生。龙眼单弹手法,音色圆润、厚实。旋律具有歌唱性,力度用“走圈”,音色上有松弛感。(11—22)代表梦境延续。凤眼单弹手法,音色稍铿锵。(23)泛音清澈,灵动。右手提拉技法,保有弹性的音色。(24—36),泛音与实音虚实交替,强弱对比,仿佛荡秋千时迎风飘扬。(37—78)进入另一个梦境,十六分音符连缀,不间断右手双滚,象征生命的红血球滚动、跳跃、律动感十足。小指重音似顽强的细胞不规则涌出。(79—209)充满自然情趣的主题音乐。田野、山岗、知了、青蛙、孩童、流水、花香、晚风、树摇叶晃。刻画出生动景致,技法技巧不断变换。(79—86)模仿知了的叫声,右手滚二、三弦,声音干净、平均、颗粒清晰。(87—92)右手中、食、大指剔抹勾,中指剔重音加强。(93—99)虚实、点线,强弱结合,泛音剔透。(94)第一拍食指“抹”为节奏强音。(100—112)线与点的结合,旋律线在三弦,保持歌唱性,既有流畅的线条,又有风趣的“点”音,突出声部感。(113—149)分强弱两层。一层:风趣、俏皮。左手揉弦弧度加大,揉得诙谐,有韵律,动感十足。二层:旋律结构相同,风格显得温婉、柔情,象母亲喃喃歌唱。(113)一拍一音为旋律重音,左手重揉弦突出风趣感。(150—185)弹挑与大、食、中指勾抹剔反弹泛音结合。一层实音与泛音结合,清晰明亮的泛音如同为实音织上花边儿。旋律流畅、充满温情。二层是一层回声。泛音反正弹,声音要虚幻些,泛音清晰、准确、灵动、剔透。如梦幻般的天籁之音、遥远空灵的回响。(186—189)过渡段,放慢速度。(190—205),又回到诙谐,童趣的意境,与上段虚幻、空灵的旋律形成对比。(190)一音为旋律色彩重音,滑音带重揉弦,突出风骨。紧接着乐曲逐渐催快,使节奏感变得紧张急迫,预示新的转折即将来临。一串清晰的逆向泛音似悠长的叹息,旋律在高潮戛然而止,给人无尽遐想。(206—209)旋律松驰下来,渐慢渐远,新的段落由此展开。

二、二大段演奏技法与艺术表现

二大段演奏技法与艺术表现:(210—234)深長吸气连接左手轻柔的揉弦,带出右手双弦长轮,大指间隙单挑四弦,形成多声部混合音响效果,音色朦胧、梦幻。三层。一层:力度mp,左手揉弦,右手轮指饱满中带悠长。二层:力度p,左手轻揉弦,右手轮指更朦胧、虚幻,旋律连贯深长。推拉音一波三折,有内力又不失婉转。三层:力度mf—f—ff,左手重揉弦,右手轮指弧度加大,饱满圆润,如五彩丝带飘散出来,漫天飞舞与天地相映成辉。旋律进入高潮,意境逐渐升华,气息融会贯通。(235—251)分弦加弹挑技法,情绪亲切,进入长轮乐段,仿佛遨游星际之间,情绪逐渐达到极致。(241)第一拍剔透的四个泛音,倾泻而下。轮指凤眼手法,音色透亮。左手上下滑音连贯婉转。(252—266)右手中指剔一弦加弹挑二弦,情绪回归亲切。将遨游天际的极乐感受给予人间,如母爱抚婴儿,充满慈爱温情。(267—278)右手弹挑一、二弦,突出一弦旋律音。寻求飘逸的、轻荡的感觉,恢复“走圆圈”形式,强调旋律骨干音,每个骨干音右手弹挑触弦轻浅,左手小指按音到位,揉弦加以润色。(279—295)密集的滚双弦,右手触弦更轻浅,左手不间断揉弦,旋律连贯,气息悠长。分两层,二层是一层的回声。如一阵清风飘荡而去,虽恋恋不舍追逐,但终究只能遥望。如同对美的追求,深知美好事物总是短暂、难留。却又不断向往、追寻,直至生命的终结。(296—307)是“滚动红血球”的缩影,但情绪意境已全然不同。“滚动的红血球”是生命起点,此时却回归到生命本质状态。右手音点更朦胧、模糊、飘渺、线性化感觉加强。预示生命的轨迹渐行渐远,最后变为一粒微尘,融入虚空,在“此时无声胜有声”中得以升华。(308)最后五个泛音回归到梦幻色彩。采用“擦泛音”演奏技巧,深邃、尘埃落定之感。既表现了生命轨迹的消失,又预示着新生命正在孕育。

三、总结

此曲弹奏的关键:首先,用爱心演奏,仿佛每一个音符流淌在血液中,用全身心去呵护她们。其次,掌握音乐的句法,即语气感。清楚每一个乐段、乐句、乐逗的划分。她们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各自不同的语序特征;波浪似的此起彼伏音乐充满推动力。动是永恒的,静是相对的。动静皆宜的音乐犹如生命节奏的律动!

猜你喜欢
琵琶曲艺术表现演奏
多元文化视阈下陕西风格琵琶曲的创作与发展
琵琶曲《天鹅》及其演奏技术研究
探讨琵琶演奏中的音乐感觉与艺术表现
从琵琶曲《思春》到粤乐《悲秋》的乐调考证与传播变化
论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表现
浅谈二胡表演艺术
高校钢琴课教学如何让学生学会用心演奏
略谈钢琴演奏艺术
浅析西贝柳斯d小调协奏曲
中胡演奏中音色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