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萍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关键词:小学数学; 以学定教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2-062-001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基础,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为主线,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具体过程、特点规律、心理状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学习、有效学習。
一、读懂学生,有效预设
在一节五年级《小数乘整数》的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举一些小数乘整数的例子,用计算器来计算,验证自己关于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的猜测,并填写表格。
在反馈的过程中,发言的学生举的例子都符合他们自己的猜测,老师立即引导学生总结结论。在此,老师没有巡视了解学生,也没有很好的预设,而那在小声嘀咕的学生的例子却没有被发现,35×0.24在计算器上显示的却是8.4,或许像这个学生的例子还有不少,如果教师能问一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有不符合自己猜测的例子吗?那他们的这些例子,在这节课上将是一个很好的亮点。在老师引导学生的讨论中,学生将更能理解算理的本质。
在省优秀课评比活动中,听一节五年级《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课堂上,老师用旧知引入新课:我们前一节课认识了分数,谁来说说你对分数的认识?有六名学生回答问题,从不同角度说出对的认识,老师ppt出示六种解释的示意图。这不得不让听课的老师怀疑是否课前对学生作了暗示,我觉得这么辛苦而固定的预设很是要不得。
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预设和生成,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发展能力,才能较好地践行《数学课程标准》中“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二、读懂学生,有效点拨
一年级的办公室,刚工作不久的数学老师小王边批改作业边嘀嘀咕咕的抱怨:这帮孩子真粗心,左右方向感太差了,我这种题型昨天在班上花了一节课的时间专门训练,课上感觉孩子们还掌握的不错呀!现在的作业怎么还有这么多的孩子出错呢?题目是这样的:
把左边第2个水果涂一涂,把右边2个水果圈起来。我们翻看了许多错误孩子的作业,发现错误的孩子都是将左右方向弄颠倒了。于是我建议王老师喊一名错误的孩子问问他是怎么想的,孩子边结结巴巴的读题边说:把右边的第二个水果涂一涂,从右边数起,第二个是桃子……王老师恍然大悟:原来错误的孩子是混淆了汉字左和右啊!如果老师没有读懂学生,可能还会在班上一味的评讲此项作业,甚至批评学生,学生也会懵懵懂懂,搞不清自己错在哪里。在平时的教学中因为我们没有读懂学生而究竟做了多少的无用功,这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反思!
读懂学生,要关注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现在需要什么,我们应给学生教什么。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学生已经会了的,再去讲授,是重复,而且还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的影响,教学应当是教学生不会的,教了可以会的知识,因此,教师课前了解学生非常重要。读懂学生,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
三、读懂学生,有效因材施教
在省优秀课评比活动中,一节五年级的《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的课堂上,老师让学生用圆片自主探究: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人分得多少块?在反馈汇报时:
生1:(边展示自己分的圆片边说)一块一块的分,把每块饼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3个____,3个____块就是____块。
生2:(边展示自己分的圆片边说)一块一块的分,把每块饼平均分成4份,一共12小份,12÷4=3份,每人分得____块。
……
第二个学生明显不是老师所需要的答案,他已经把3块饼看成了单位“1”,对于这些个性思维的学生,如果置之不理或直接判断为错,那对于学生将是很大的打击,教师要很快读懂学生的思维,怎样引导才能关注到学生的个体感受,这很重要。可喜的是老师引导学生将他的____块与之前另一个学生的____块阴影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考在一个圆片中,____块就是____块。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所以课堂上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齐步走,我们不能放弃每一个孩子,我们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发展观,正确看待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学习心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在水平和深度上更加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真正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均衡发展。
四、读懂学生,有效创设情境
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数学老师钟爱的教学手段。有效的情境创设,往往能给课堂带来一抹亮丽的色彩。但究竟如何来创设有效的情境,这值得我们思考。在省优秀课评比活动中,听一节五年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的课堂上,有位老师创设这么一个情境串联练习题:张老师、王老师、李老师下班去酒吧里聚会,他们每2人握手一次,一共握手多少次?这样的情境并不是学生熟悉或喜欢的情境,其实并不具有代表性,也没有积极向上的引领作用,我觉得并不可取。而另一位教师在上一节五年级《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课时,运用西游记人物情境串联了一节课,形象的动画、活泼的语言,点缀了理性的知识,学生有兴趣思考,投入程度深。
有效的情境,应该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喜欢的,这才会符合激趣教学的初衷,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怎么想比这重要一千倍。”由此可见,读懂学生非常重要。它既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师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应该以“读懂学生”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处处体现“以生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只有教师真正读懂学生,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轻负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