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应用于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效果

2015-05-30 11:52武光军
医药与保健 2015年2期

武光军

【摘 要】 目的 探討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应用于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70例外科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方法进行急救,观察组在常规救治的基础上采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记录两组救治情况,对比两组抢救成功率、急救反应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急诊反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的应用可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致残率及致死率,缩短外科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时间,促进抢救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外科严重创伤;急救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64 【文献标识码】 A

外科严重创伤若能把握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有效救治以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不仅是外科严重创伤急救研究的重点,也是本次探讨的主题[1]。现将探讨内容及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70例外科严重创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患者年龄为17-72岁,平均年龄为(42.35±1.75)岁,男性48例,女性22例。所有患者均属于严重多发性外伤,高处坠落伤18例,挤压伤6例,交通事故伤41例,其他伤5例。AIS-ISS评分为23-46分,发生严重创伤后来院就诊间隔时间为30min-12h。入选患者均符合如下标准:经多发创伤严重度评分(AIS-ISS)进行评估>16分;均继发两个及以上解剖部位或器官创伤;致伤原因均为外部损伤,无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原发性器质病变;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即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创伤后前来就诊时间、AIS-ISS评分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程序进行救治,内容包括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保持呼吸通畅、伤口处理、补液给药、观察病情等[3]。观察组在常规救治基础上实施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

①以急诊科为中心成立一体化创伤急救小组,多学科协作完善绿色通道,明确小组成员的岗位职责,定期组织急救知识培训及演练。②抢救中所需的药品及器械需预先配备好,救护车、抢救室、手术室及创伤监护室(ICU)等都要做好充分准备。③设置急救信息预报系统,救护车接到患者后通过该系统能将患者的伤情及时反馈到急诊科,院内急救人员及相关科室成员能及时的做好抢救准备。④设定院前急救内容,如吸氧、清理及爆炸伤口等,患者被接到医院后,立即采取急救护理程序,对致命性创伤要优先处理⑤观察病情,从患者临床表现判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对所需的各项检查申请单要简化流程,优先进行检查,并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到急救医生手中。⑥根据伤情联系相关科室,保证各科室衔接顺畅,抢救工作才能顺利进行,比如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可通知重症监护室准备好接诊患者;根据患者的伤情若本院技术设备有限,不能开展救治要及时转院。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急救反应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急救反应时间包括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观察组急诊反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两组间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对比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7.6%高于对照组的81%,两组间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严重创伤常见于多发伤,其特点是伤情变化进展快、发生休克早、多并发症、易误诊和漏诊、救治次序矛盾、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4]。因此在最短的时间内实施有效救治非常关键,牢记“黄金1h”和“铂金10min”的救治理念,把握“救命第一、功能第二、损伤控制”的救治原则,在患者出现“致死三联征”(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严重酸中毒)之前实施决定性救治措施[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医院开展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缩短了各个繁杂的流程,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致死率及致残率,有效保障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戴领,胡强.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3):39-40.

[2] 王贵华.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4, (12):153-154.

[3] 陈宁波,陈仿,曾杰,胡卫建.急救一体化模式在严重多发伤的救治中的优越性[J].中国医师杂志,2011,13(1):81-82.

[4] 汤新颜.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探讨[J].中外医疗,2013, 32(7):22-23.

[5] 胡向阳,戴丽蓉,龚倩,徐海涛,唐宁建.严重创伤院内一体化救治245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2, 28(23):3574-3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