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黎群
【摘要】“合作学习”已走进当今课堂。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活动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合作学习 小组 意义 组合 合作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未来的社会越来越要求人们“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展开彼此间的相互协作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也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事业心、责任心、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已成为公民上岗就业的普遍要求。因而今天的学校教育,在兼顾高尚品格与聪明才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同时,必须把培养鲜明个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的任务放在首要位置,让教育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组织课堂讨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可以在全班形成开放的、快乐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之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大家共同进步。因此,我认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新的课程标准的需要!
二、提出合作学习的依据
心理学家多伊奇从动机的角度指出,在团体合作中合作型目标构建使团体成员之间的交往更为频繁,他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每一名成员都更大程度地感受到自尊和被其他成员所接纳,因此,使得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更为积极,成就水平也提高的更快。皮亚杰则从认知的角度提倡在学校中展开合作活动,认为通过孩子的相互作用,可以更迅速的掌握知识,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讨论问题,可以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教育学家认为,一个人在校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必须看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组织教学应是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学生合作,让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相互影响、相互启发,在学生主动参与中使之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能力的提高,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扎实基础。
三、合作学习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1、合作时机应选择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在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往往会遇到困难。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此时,教师如果对有争论的疑点下放到小组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
4、合作时机应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开放性”问题的解题方法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
5、合作时机应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在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优化组合,强化合作
1、合理组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组织
合作交流小组的成员的搭配应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家庭背景进行。一般4——6人一组,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即遵循“组内异质”原则,形成互补,从而使小组活动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输出,可以激发更多的观点,使全班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组建好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体现“组间同质”的原则。
2、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
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这“领头雁”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并能管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在小组选出自制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好的同学为小组长后,对小组长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清楚小组长的职责,带领小组进入角色,开展合作,增强小组竞争力。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把权利下放,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小组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
3、培养学生掌握社交技能
导致合作交流学习小组解体或学习不能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交流,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也不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方法——社交技能。所以教师最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会技能。例如:将组内成员明确分工,运用“手势”发挥管理作用,同时使学生参与管理过程,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养成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自己认真思考,大胆发言,敢于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如何“提建议”;如何说服别人。评价他人等等。好的社交技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们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小组里学到更多东西,同时对同学与家人和朋友和睦相处以及未来事业上取得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
五、合作交流,培养协作意识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协作是一个人生存的需要,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群体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正是在相互合作与交流中得到发展的。“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手段,是开展的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这种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取了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使课堂教学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
合作学习正是要让学生懂得相互依存的重要性,懂得完成任何一个目标都需要共同协作,个人与个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国与国之间均是如此。目前,教学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必须充分认识到时代特点和趋势,切实行动起来,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更多具有合作能力,能适应新世纪,适应当前我国需要的人才,让教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