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设问在激发初中学生数学课中思维积极性的作用

2015-05-30 07:41张永金
俪人·教师版 2015年22期
关键词:边角启发性积极性

张永金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众多教师探索的问题。而激发与引导学生的思维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注重问题的设计,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地设计问题以达到有效、持续地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循循善诱,保持学生坚决思维的持续性

在恰当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但怎样让学生这种思维的积极性保持下去并真正转化为好的教育效果呢?

1、设问启发要与学生的主体思维相吻合

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研究讨论,必要时教师才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设问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喧宾夺主。因为最重要的往往不是问题的结论,而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不畏艰难的探求结论的过程,这时学生在智力情感等方面才会有真正的提高和收获。

例如:初中学生在学习“三角形相似的识别”这一内容时,教师常常会选用如下的例题:

已知:BE和CF是△ABC的中线,它们相交于G,

求证: BG=2GE

有些教师在学生一时没有解题思路时往往会急于引导学生想到连结辅助性EF,然后证明△EFG∽△BCG。这样一来教师就可能限制和干扰了学生独立的思维过程,没有与学生的思维同步,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时,总是会事先认真揣摩学生的思维心理,估计学生思维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先将不正确的思路排除,再将学生引入正途。对于这道例题,学生可能会去证明△BGF和△CGE相似,教师要让学生议论,先说明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即使相似,也不符合求证的要求,这就为学生释去了疑虑,这时不须启发,学生也会利用E,F分别为AC、AB的中点的条件,想到连结EF。

2、不断为学生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数学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不断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① 问题要有方向性。②问题要有启发性。③问题的难度要适中。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前面“用三角形玻璃被打碎成两块来引入三角形全等识别”的例子中,若学生无法自己找到解答方法的话,教师就可以这样设问来为学生思维搭台阶:“若带第一块碎玻璃去,则带去了原三角形边角中的几个元素?若带第二块碎玻璃去,则又带去了原三角形边角中的几个元素?”这就是一个极为关键性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并为学生学习 “角边角公理”奠定了基础。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精心巧妙地不断为学生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恰当问题,对于激发与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和研究探索数学问题的积极性会起到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都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边角启发性积极性
基于启发性提示语的高中数学解题教学策略
应用旋转的性质求边角
边角双核互相转,环环相扣不变心——解三角形经典题突破
谈舞蹈教学中启发性语言的运用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公交车逃生窗为什么要砸边角处
别样风景“边边角”
摭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