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的关系研究

2015-05-30 21:03:01李美君
2015年24期
关键词: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价值观

李美君

摘要:以南京农业大学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我们深入探究了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概括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学习态度有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同时在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态度之间产生中介作用。由此,本文将针对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现状。

关键词: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价值观

在这样一个信息膨胀,便携式电子设备大量普及的社会中,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处在一种“波动”的状态,这种“波动”的现实体现是:在校大学生投入到传统书本学习中的时间越来越少,转而通过电子设备获取信息,良莠不齐的信息风行网络;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一种畸形的多元化趋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看似忙忙碌碌,各奔前程,事实上,是基于简单投机目的而去从事各种不同形式活动以强化专业性的技能;对传统道德观念的颠覆性排斥,往往很少有批判的继承观,趋向于零底线全盘接受信息化时代的洗礼。

这不仅仅是信息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文化渗透越发严重的影响结果,大学生主观心理状态及中国教育体制现状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首先,以本研究的研究结论为基础,我国大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现状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准,表明大学生对于专业化的新知识的获取是充满信心的,他们自信能够较好地胜任大学几年间的学习任务。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这一测量结果,可以这样给予分析:即驱动大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源性动机变弱或不明确,很多的内源性动机没有足够的驱动力使个体为之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来自外在驱动因素也变得更加分散。这可以对比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学生最为明显的内驱性动机是考取理想中的大学,最为明显的外驱性动机是来自身边同学的竞争压力,而到了大学阶段,原本明显的竞争压力变得分散,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未来走向,即使是同专业的学生也会有很多不同的选择,学业上的竞争相对应试教育阶段明显削弱。而内驱力变得不明确,他们学业专攻的目标未必仍是谋取更高的学历,而是职业道路十分宽泛的整个社会,同时,信息的膨胀使得个人目标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冲击而变得不稳定。

学习动机水平低下或动机不明确正是本文关注的焦点。从理论的层面加以解释,动机水平低下或者说缺失,是一种由不可预测、不可控制的外部环境影响而造成的“无助”状态,进而使个体失去行为的动力。当人们意识到一种不可控制的情形发生,即自己对所欲达到的结果无能为力的时候,特别是经常获得自己行为结果的消极反馈时,人们会出现动机缺失。另一种情况是个体由于受自身内部的某种力量控制而失去行为动机。这是一种内部线索引起的动机缺失。这两种情况在学习动机缺失的学生身上都是存在的。

本文认为信息流动加速和文化多元渗透的影响只是大学生学習动机不明确的催化剂,问题的根本在于学生长期接受的应试教育而形成的“应试思维”的影响。而在我国,应试教育指的是一种考试注意或一种以考试为中心并对其他教育价值具有强烈排斥性的教育。应试教育突出了教育的功利性目的,以应对考试为教育的目标,教育过程中完全忽略了人的个性,扭曲了教育的内在价值追求[3]。这里提到的“应试思维”却有其优势,它使个体在完成任务时,保持极强的目的性和效率感,培养了学生细心、谨慎等心理品质和人格品质,可以很好保障个体利益获取的最大化,但如果个体盲目地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很多本质性的观念或思想,便是极为有害的。这是个人价值观缺失的直接体现,在没有明确价值观的引导的情况下,个体行为会忽视底线,从而导致逐步突破越来越多的底线,丧失原则。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他们并没有真正经历社会生活,没有起身感受到所谓的“社会黑暗”,很多只是在长辈或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形成了这一空洞的意识,认为,要在残酷的社会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全心全意地位自己着想,因为除了自己,没人会理会或插手自己的生存状况和存在的价值,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功利性诱导,学生逐渐形成了漠视一些原则,唯利是图的观念。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中国当代大学生的能力信念缺失,他们既已知道社会中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却不去想办法改变现状,认为自己个人的能力总是微不足道的,不足以扭转局面,因此,只能随波逐流,使自己很好地适应这一潮流,在其中谋求自己的一份利益。

为此,本研究已给出了学校教育层面相应的对策,以应对现状,引导大学生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高等教育不同于初等的应试教育,高等教育应当弥补学生在初等教育阶段所缺失的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应当指导学生并逐步培养其价值判断能力。目标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新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唤醒学习需要,增强其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逐步改善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教育本身的目的就是启发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育的本质意义。

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将发挥关键的作用。文化塑造人的价值观,大学本身应是一个文化气息极为浓厚的天地,不同的大学也应因其不同的文化氛围而闻名。文化可以促成个体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在文化渗透现象日益盛行的状况下,大学更应以文化氛围建设为重点,把握学生素质的发展,使学生受到优良文化的熏陶才是教育本质所在。

教师素质的完善,强化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和加强教师心理学修养也是关键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与学生间互动的桥梁,教师本身的价值观念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教师应当掌握必备的心理学知识,依据不同心理情景和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增强学习动机,改善学习态度。

在此基础之上,高等教育不应仅仅局限在对大学生专业性技能的培养上,事实上,素质教育才是高等教育应该把握的大方向。在我国现实的教育中,“素质教育”也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是直接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素质教育”并不是因为它包含有“素质”这个概念,也不是因为它有其特定的价值内涵和价值取向,在于它对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素质”和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素质”有不同的选择和追求。因此,素质教育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它可以包括对普适价值观的推广,这种价值观并不是所谓的“传统封建士大夫”精神的宣扬,它不要求学生能够胸怀舍己为人的情怀,单纯地为他人奉献自己,而是要学生具备应有的价值判断的能力,并依个人的特点和特有价值观捍卫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懂得用兼有理性和感性的头脑去思考问题,懂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思想本质。

事实上,本项研究已渗透到多项学科的范围之内,却从一种普适的理性视角给出研究结论,呼吁学生、教师和高校分别把握其各自存在的本质意义及社会所真实期望的,他们应当创造出的价值。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大学生心理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南京农业大学校级大学生SRT项目“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的相关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项目编号(1420A05)。

参考文献:

[1]朱晓红.回眸与前瞻:学动机缺失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2011(03):126-127.

[2]刘朝晖,扈中平.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性[J].课程·教育·教法,2005(10):4-5.

[3]卢现祥,唐静芳,罗小芳.中国应试教育的制度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06):6-7.

猜你喜欢
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44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44
义务教育学生参加课外补习对学习态度的影响研究
你的学习态度怎么样?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与家庭背景关系的实证调研
大学(2016年4期)2016-04-09 06:39:12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