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铁钰
【摘要】 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积极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希望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及模式,促使各个学习阶段的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培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中职学校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积极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互助教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提出并进行有效应用的。该教学模式应用的基础是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更提高了学习效率。
【关键词】 互助教学 中职计算机教学 重要性 措施
前言: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新时期,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同时还必须拥有较高的团队意识及合作能力。我国中职学校在积极响应国家改革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了互助教学法,这种方法的有效应用,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及交际的能力,对促进中职计算机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助教学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性
1.1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我国中职计算机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课堂主体,一味的进行知识的传授。这种教学方法,师生之间没有进行良好的交流和沟通,教师授课过程中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无法在日常工作中有针对性的转变教学模式及方法,促使学生更好的对知识进行掌握。实现互助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加,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能够及时纠正或转变传统的教学语言及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学生能够快速接受的方式,从而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教师的任课能力及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模式[1]。
1.2增加学生有效学习时间
我国中职计算机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对相关知识内容一步一步进行演示,学生根据教师的操作方法一步一步模仿,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只一味的对教师的操作进行模仿,而完全忽视了操作的功能及具体意义,然而在仅有的课堂时间内,能够记忆的东西是有限的,学生在课下进行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真正理解含义,很难进行准确的操作。这是导致中职计算机教学质量始终不高的主要原因[2]。新时期,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积极实施互助教学,教师通过科学分组,促使领悟能力、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同基础薄弱的学生分为一组,在课上或课下的学习中能够通过交流互相帮助,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就增加了学生有效学习时间。
二、互助教学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2.1科学分组
实施互助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对班级学生进行充分而详细的掌握,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交流能力、基础知识等信息详细掌握的基础上,实现均匀分组,促使该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互相取长补短。不同小组内都要包含学习能力强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组内秩序应由交际能力强的学生来进行维持,从而保证组内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还应当通过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时间的合理划分,鼓励学生将课堂时间内的学习内容进行制定以后,积极展开课外互助学习,教师应根据计算机教学内容需要进行上机操作的特点,定期定时为学生提供计算机操作资源,促使学生的互助学习效率提升。
2.2充分发挥教师引导职能
首先,做好课前预想。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对课堂内容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论知识的研究和上机操作的实践。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做好课前预想工作,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偏离课程中心等现象进行有效避免,维护互助教学模式的顺利展开;其次,加强课堂引导。当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此时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大大下降,因此教师的课堂引导工作非常重要,应当在学生遇到困难以后,对其进行引导,而不是直接将答案提供给学生,学生在得到教师的引导之后,会恍然大悟,对知识不但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还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对知识更加牢固的理解和掌握;最后,教学总结。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派出代表,对本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总结出自己通过小组学习和合作教学的方式产生的体会。
之后,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内容,进行概括和补充,促使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更加牢固[4]。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互助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促使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内容进行了更加详细而深刻的掌握,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取长补短,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该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遇到的困难,能够有针对性的为其解决问题,极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参 考 文 献
[1]徐卫. 新课标下的多种教学方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2:269+271.
[2]黄琳.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3,22:167.
[3]丁春明.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04: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