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凤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因而要深化课程改革,语文学科首当其冲。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阅读教学中的低效与无效体现在:重个性阅读,轻教师引导,不少老师往往曲解“个性化”,使阅读教学走入误区;因此,阅读课教学如何走出误区、提高朗读指导的实效性显得至关重要。
一、师生朗读存在误区及成因分析
多功利性朗读,少非功利性朗读。无论年级高低,都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读书,朗读的搜集信息功能被无限放大,学生往住不能专心的去朗读,朗读次数越多,语文的工具性越被强化,其人文性往往被忽略了。
多过场性朗读,少“情感”性朗读。教授篇幅较长的文章,经常采用“快速默读”的方式进行,以师生“对话”代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授篇幅较短的文章,不太注重朗读的目的和指导,学生被动地参与朗读,朗读成了点缀。
朗读形式机械单一,学生兴趣不浓。有的对朗读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不读课文都不影响去考得很高的分数;有的因阅读积累不足,无法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
教师的朗读评价浅尝辄止,缺乏针对性。评价语言简单化,如“好”“不对”等,没有指出学生读得具体好在哪或不好在哪,学生不知道怎么扬长避短。
二、朗读的价值与意义
朗读可以加强语感。准确、流畅、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语,丰富词汇,从而培养学生准确、灵敏而丰富的语言感知能力。
朗读可以强化记忆。“这是因为朗读会给大脑以刺激,思想容易集中到一点,整个身心好像进入了‘临战状态。”通过大声朗读,有助于学生排除干扰,进入忘我的学习状态,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朗读有利于领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朱自清先生认为,“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反复朗读,有助于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能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感性认知升华为深层感悟。
朗读有助于写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朗读有助于学生灵感思维的激发,在学生模仿写作时,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走出自己的写作路子。
三、制定引导学生有效朗读的教学策略
1.真正重视,明确朗读的必要性和阶段目标
朗读的必要性。 “三分文章七分读”,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它不仅在读书的量上给出了一定的指标,还深层次地强调了读书方法的重要性。蒋仲人先生说:“就学习语文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由此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
朗读的阶段目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课文应该有三个环节:预习阶段要朗读,其目的是读通读顺;理解阶段要朗读,其目的是读出内涵;巩固阶段要朗读,目的是读出情韵。在课堂上朗读通过比较、自评以及其他同学的评论来引发他们的情感。学生在读中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有指导性的朗读。
2.注重朗读多样性,为激发学生潜能搭建平台
搭建跟读仿朗读的平台。内注重教师对课文的范读,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再者,在范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让学生听朗读配音模仿读,教师对学生的模仿要给予相应的评价与指导。
搭建精读品读平台。圈划重点赏析评价后朗读美感;添加或删减词句后朗读来品味表达效果;学生兴趣浓、偏喜好的部分让其反复读;值得借鉴学习的语式句式让学生举一反三地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
搭建个性化、创造性朗读平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当范读与精读无法满足学生的深层需要时,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可以让学生根据阅历表演读,编写内容进行演讲,同一篇目、单节进行朗读比赛,根据内容进行角色朗读等。在课堂实践中,表演读的效果最佳——所读不仅能紧贴作者的写作情感,还能让学生印象深刻,更容易沉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与思考。
搭建拓展、延伸的平台。大家都认同语文学科“功夫在课外”这个道理。那么,朗读作为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不例外。课内的方法指导就是为了学生将所学的方式方法延伸到课外、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因此,朗读方法的指导要按主题进行课内的拓展练习,从而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活学活用。毕英春老师的“1+X”主题阅读模式将一个单元的文章进行整合,在精读部分“导入,揭题激趣——交流预习,整合疑难——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展示提升,教师点拨——感情朗读,增强语感——突出重点,归纳学法”,让学生充分领略“在阅读中走个来回”的愉悦;在略读部分则是以“回顾学法,掌握方法”为首个环节,让学生当堂完成大量阅读及拓展练习,为课外的有效朗读打下良好基础。
四、教师可行性的实践战略
重点学习与方法渗透相结合。课内的朗读指导不能靠日常阅读课堂教学的点滴渗透,还要集中火力进行专门辅导,即,专门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阅读汇报课,并建立健全学生诵读档案,巩固诵读效果。
教师指导评价恰当。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我们知道,无效的“朗读推进”会造成学生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前一个同学的朗读语调、语气、节奏、感情,课堂时间白白耗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文本应有的情绪与感情,必须相机引导且评价适当,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如,在《故乡》一文中,学生在读到闰土的形象时我鼓励说,“你在读‘捏了胡叉一处时,读得轻,读得慢,读得很小心,读出了人物的心理。”这样,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也会注意语气和语调的拿捏。
当前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已经由“老师要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碗水”变为“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长流水”。因此,欲提高对学生的高效引导,我们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增加知识储备,通过阅读书籍、杂志,上网查阅、收集资料,参加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远程学习、专家讲座等丰富自己,能根据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提高学生整体的朗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