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鸣
【摘要】在《语用学新解》中,维索尔伦提出了语言顺应理论,从崭新的视角研究语言的使用。翻译是译语对原语信息的再现,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顺应理论 翻译研究 语用学理论
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即语言要顺应不同的交际对象和环境。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任何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都要做出动态顺应。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文语言的选择也是做出顺应的动态过程。
一、语义顺应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语际交流活动,它涉及到源语与译语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体系。译者与原文作者的认知环境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译者反复研读原文,既要弄清原文的字面意思,也要理解字里行间隐含的语用意思。译者要根据交际目的进行取舍,深入领会原语和译语词语的文化内涵,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力求译文的效果与原文的效果相当。例如“as cool as cucumber”就不应该翻译成“和黄瓜一样凉”,它其实和汉语中的“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语体的顺应
语言的功能是用于交际。从语言表层结构看,语体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语调、词语选择和句子结构上;从语言的深层结构看,语体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种族地域、宗教信仰、社会地位及受教育的程度等社会特征。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既要把字面意义表达出来,也要再现语体所隐含的语用意义。
原文:“I kept it from her after I heard on it,”said Mr. Piggott,“going on nigh a year. We was living then in a solitary place, but among the beautiful lest trees, and with the roses a-covering our Beinto the roof...”
译文:“起那时俺听消息后,”辟果提先生说:“瞒着她快一年了。俺们那时呆的地方挺背,前后八方的树林子说不出的最漂亮,屋顶尽是蔷薇花儿……”
“arter”,“we was living”,“beautifullest”都属于不规范语言。译文中的 “俺”、“挺背” “前后八方的树林子说不出的最漂亮”等方言词的使用,不仅译出了原文的意思,也译出了原文的风格。
三、文字形体的顺应
翻译过程使用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而语言在外形与结构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英语中的“T-bone beef”对应汉语中的“丁骨牛排”。英语作为拼音文字,音和形结合得比较紧密,而汉语是表意文字,以形写意。正如刘宓庆所说:“诗歌集音美、形美、情美、译美于一体,令译者感怀而执笔,又令他痛惜无法表达而掷笔。”文字形体的审美信息具有直观性,诉诸于直接的形态示意。语言文字的排列能引发读者的视觉想象。例如,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写过一首题为“O Captain!My Captain!”的诗,用来纪念亚伯拉罕·林肯(美国的第十六任总统),诗中“船长”即象征“林肯”,“船”象征着“美国”。
原文:Captain! my Captain! our fearful trip is done, The ship has weather'd every rack, the prize we sought is worn, The port is near, the bells I hear, the people all exulting, While follow eyes the steady keel, the vessel grim and daring; But O heart! heart! heart!
O the bleeding drops of red!
Where on the deck my Captain lies, Fallen cold and dead.
译文:哦,船长,我的船长!我们险恶的航程已经告终,我们的船安渡过惊涛骇浪,我们寻求的奖赏已赢得手中。港口已经不远,钟声我已听见,万千人众在欢呼呐喊,目迎着我们的船从容返航,我们的船威严而且勇敢。可是,心啊!心啊!心啊!哦,殷红的血滴流泻,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惠特曼匠心独运,将此诗巧妙排成船的形状,读者从诗歌的外形马上联想到一艘扬帆起航的轮船。假如将此诗另做排版,则无法表达出原文形式所包含的意蕴。
结语:由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可知,译者应从语义、语体及文字形体等层面对原文做出动态顺应。顺应论表明:成功的译作往往是译者在选择的过程中,判断顺应层面,选择翻译策略,从而实现翻译目的,完成交际任务。
【参考文献】
[1]Jef 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 1999.
[2]戈玲玲.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简论语用翻译标准[J]. 外语学刊, 2002(3).
[3]刘宓庆. 翻译美学导论[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公司, 2005.
[4]宋志平. 翻译: 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 中国翻译, 2004(2).
[5]曾文雄. 语用学翻译研究[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