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与处理对策

2015-05-30 16:05余敏铉李威威
2015年28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经济增长

余敏铉 李威威

作者简介:余敏铉(1988—),男,汉族,湖北黄冈市人,法学硕士,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建设的大力发展,由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作为经济增长发展的依托,环境问题直接影响了经济增长的成果,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那么就必须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想结合。明确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及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处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对解决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这样才能建设科学的社会主义,达成宏伟的目标。

关键词:GDP;生态环境;经济增长

新世纪条件下,人类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对自然的肆意改造,用粗犷型的方式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由此带来的后果便是自然坏境和资源的极度浪费,可以说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如何将两者更好的结合起来一直是人类需要探索的问题,如何正确的看待两者的关系直接关乎着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一)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是须臾不可脱离的。离开生态环境单纯地去抓经济发展,不仅不会成功,反而会使经济发展远离既定的目标。同样,离开经济发展来谈生态环境,也不会有真正地发展。生态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础。我们都知道生态环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虽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如果离开了生态环境这一前提条件,经济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通俗地说,如果没有森林,锯木厂的价值就为零;如果没有鱼,渔业的价值就为零。可见,没有环境资源,经济就无法发展。从经济学的“木桶”原理来说,我们也应重视生态文明在经济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因为决定木桶容量的不是最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木板。在如今的社会发展状况下,生态环境这木板已经越来越短。如果人们还是一味地追求经济价值,忽视生态价值,那么就算经济木板越来越长,最终也将是无发展的增长。

(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必须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是我们的后辈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我们为了发展经济,而肆意的去破坏环境,大量的浪费资源,这其中造成的破坏有些是无法弥补的,这对我们的子孙万代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人祸”。现在世界各国都已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大力发展绿色工业,无公害产业。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大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生态环境。胡锦涛同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和持续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投入的对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7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4062.6亿元,相较1978年增长了7.6%,1980年,我国GDP为4545.6亿元,较上年增加了7.8%。

1981年,我国GDP为4891.6亿元,较上年增加了5.2%,“六五”期间(1981~1985年,1985年GDP为9016亿元),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4124.4亿元,“七五”期间(1986~1990年),我国GDP由1986年的10275.2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18667.8亿元,增加了8392.6亿元,“八五”期间(1991~1995年),我国GDP由1991年的21781.5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60793.7亿元,增加了39012.2亿元,“九五”期间(1996~2000年),GDP由1996年的71176.6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99214.6亿元,“十五”期间(2001~2005年),GDP由2001年的109655.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84937.4亿元,增加了75282.2亿元,“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GDP由2006年的216314.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1202亿元,增加了184887.6亿元,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72882亿元,相较于2010年,增长了9.2%,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19322亿元,较上年增加了7.8%,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68845亿元,比上年增长7.7%,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36463亿元,同比增长7.4%。

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经济每年都保持高水平的增长,经济发展势头良好,那么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来看看因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情况:981~1998年,我国的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在逐年增加,“六五”期间(1981~1985年)为166.23亿元,占GNP(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为0.50%;“七五”期间(1986~1990年)为476.42亿元,占GNP比例为0.69%;“八五”期间(1991~1995年)为1306.57亿元,占GNP比例为0.73%;“九五”前3年(1996~1998年)为1632.50亿元,占GNP比例为0.74%“十五”期间。计划投资7000亿元。“十一五”期间我国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达13750亿元,占同期的1.6%。2001年,全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为1106.6亿元,占本年的1.15%,2002年,全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为1363.4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3%,2003年,全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为1627.3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9%,2004年,全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为1908.6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占当年GDP的1.4%,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5年,全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为2388.0亿元,占当年GDP的1.31%。2006年,环境经济损失总额2567.8 亿元,占当年GDP的1.23%;2007年,全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为3387.6亿元,占当年GDP的1.36%,2008年,全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总额达4490.3亿元,占GDP的1.49%,据报道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总额将达到3.4万亿元。每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千亿元人民币,几乎占了国民生产总值GNP的9%左右。

根据以上关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GDP增长与对应期间因环境污染所带的经济损失的数据对比,我们可以分析出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污染问题。现如今,最为突出的就是“雾霾”问题,北京、上海、武汉等全国众多城市都出现了“雾霾”天气,PM2.5的持续上升,空气中的粉尘等含量的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人们对经济增长的过度追求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应经严重的阻碍了人类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抑制。现如今经济增长和环境破坏的关系非常消极。

三、我国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消极关系的原因

(一)发展观的非生态性

长期以来,人们对生态环境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而导致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主要是因为发展观还停留在传统工业文明时期。而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发展观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和非生态的发展观。首先这种发展观单一的以物的现代化为价值目标,结果是重视经济增长,忽视人的发展;重视经济价值,忽视人的价值和生态价值。其次这种发展观片面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唯GDP至上。结果是生态失衡、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经济只能是“有增长而无发展”。

(二)环保意识的薄弱

面对当前的生态困境,可以说人们在环境保护意识上是比较薄弱的。在全社会还没有形成有利于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在环境忧患意识方面,人们并没有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高警觉,仍抱着那种公害无罪感意识,在环境道德方面,我国公众虽然对环保的权益性增加,但责任心浅薄。全民在环境知与行之间的差距明显,对环境保护没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没有将环境意识上升到环境伦理意识,形成伦理道德观念。

四、正确的处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的对策

(一)推进经济、环境统筹协调发展

正确的处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就必须推进经济、环境统筹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做到:

首先,必须认识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自然界既能养育人类,也能毁灭人类。因此,必须否定人是自然的主宰,可以为所欲为的传统理论;建立经济增长比必须和自然环境相协调,人类的发展应该和自然的发展相一致的新学说。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适者成功,逆必失败。其次应当完善生产力的概念。在生产力的内容上,除了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二因素外,必须增加自然资源的因素。没有自然资源,人类不但没有劳动对象,连自己也无法继续生存,生产力又何从谈起。在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上,除了改善人民物质生活外,还应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文明建设,二者不可偏废。第三,摆正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的关系。地球是养育人类的母亲。没有地球,也就失去了人类的生存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所必须的自然资源;破坏了地球、自然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也就必然破坏了经济增长。所以必须坚决实行生态环境设保护和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方针,并且还应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

其次,从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方面来看,即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直接载体,是新经济增长方式和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直接反映。这就要求:

1.改变经济增长模式 经济增长模式由原来的“粗犷型”必须向“集约型”转变,原来为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不惜以环境的肆意破坏、资源的大量浪费为前提,提倡“高消耗、搞投入”得到的结果却是“低产出、低收益”,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环境与资源的肆意破坏与使用。为了更好的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就必须将经济的增长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用“低消耗、低投入”,在依靠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做到“高产出、高收益”。

2.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积极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知识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使产业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关键在于使经济的发展速度与生态的承载能力相适应。避免盲目地攀指标、比速度、超高速发展,使经济的发展建立在自然资源可承载的基础之上。

(二)树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包括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如今,人们对经济的盲目追求已经使生态问题形成并严峻化,生态问题的形成和严峻化又反过来危及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而如果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又将外化为社会发展、政治发展的不可持续性乃至资源利用方式的不可持续性,这样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所以,我们在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在对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绞尽脑汁时,也要关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工业文明的人类在高扬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同时,忽视了自己受动性的一面,忽视了自然界对人类的独立性、根源性和制约性。而违背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因此,人类在对自然的征服过程中,首先要肯定自然界自身的价值。其次,要贯彻人与自然平等、人和自然统一的思想。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战略,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处理好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要想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唯有将经济规划与环保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腾出更大的环境容量来为经济发展服务。人们在追求GDP、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肆意浪费,由这导致的环境污染恶果也同时被人们自己吞食。据报道,2009年湖南武冈县文坪镇、司马冲镇因工厂污染,导致上千儿童血铅超标,导致超过100儿童死亡,近几年来出现的“雾霾”更是让人们“谈雾色变”,由此引发的各种疾病如癌症、呼吸道疾病等案例层出不穷,这些由于环境破坏所带来的恶果不断的冲击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就必须要有强烈的环保意识,认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小事做起,人人都培养自己对社会对后代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责任感;对于国家,必须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能过度的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做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对广大的人民群众负责,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结论

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设两者之间的关系,利用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观念去处理两者的关系,对更好、更快的发展我国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我国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国内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我国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作者单位:1.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思想政治工作司.《自然辩证法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李晓壮.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A].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09.

[3] 胡锦涛.《十八大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2.

[4] 黄承梁,余谋昌.《生态文明:人类社会全面转型》[M].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5] 廖福林.《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6] 翟中齐.对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关系的浅见[J].社会科学,2009 S4期.

[7] 刘婷.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D].社会科学,2012 06.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经济增长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反腐与经济增长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