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语文课程改革经验研究

2015-05-30 14:10刘艳绒刘国勇
科技资讯 2015年28期
关键词:国语中国日本

刘艳绒 刘国勇

摘要:“国语”一词隐晦了话语权是“国家”还是“国民”,“语文”一词则干脆拒绝体现“语”和“文”的主体。无论日本的“国语”还是中国的“语文”,类同于世界的各种“主义”,与名字无关,重要的是它在历史上以及现在的行动所指。因之,语文教育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基于对艺术的充分理解,在教技术的同时,鼓励不同的声音、共同探讨“美”的崇高。

关键词: 语文 国语 中国 日本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a)-0000-00

1904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单独设科中国文字,是为语文前身。随后百余年里我们至少有三次激烈的理念冲撞,那就是:文白之争;“语”“文”之争;工具性与思想性之争。光“语文”二字定名就几经风雨。从“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到“国文”、“国语”最后到20世纪50年代,以叶圣陶先生提出的“语文”统而概之,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并一直沿用至今。

1中国“语文”与日本“国语”

叶老的“语文”统称,肯定了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并重。“语”为声音,是发言权与倾听的诉求,“文”为文字、文学、文化,是书面权与阅读的诉求。可以说,叶老发明的“语文”在主观上成功搁置了语言工具与人文思想孰轻孰重的关系困扰。可问题在于,在听和阅读比较宽松的现代社会里,谁来“语”,谁能“文”?

我们可以看到,“语文”的曾用名“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国文”、“国语”无一不是偏正结构。其前置词,作为限制性的修饰,虽暗示了施动者的存在,又不完全等同于主谓结构式的强权。因之,叶老发明的并列结构的“语文”,在客观上悄然湮灭了主体的存在,即谁在“语文”。

再来看我们曾经使用过、日本仍然使用着的“国语”。

在日本,从汉字废止论、假名文字论·罗马字论到国字改良运动、言文一致运动,再到新国文运动,最后到上田万年的“语言·国家·民族”三位一体的广泛主张,“国语”的诞生同样饱经沧桑。“国语”的称呼使用,同样隐蔽了某些东西。

“国语”一词最初用来消解汉文、和语的对立,用李妍淑 (1996)的话来说,它的起源浓缩了明治政府的国家·帝国意志,是一个包含暴力的政治装置和束缚现代日本精神的文化装置 。日本国语教育学会(2011)则说,“国语”是一个展现了国家与语言二者密切关系的概念 。换言之,在日本学界的解释里,“国语=国家语言”是个内含偏正的并列结构。这里至少包含了两层关系:1.作为偏正结构,“国家的语言”既表现了国家为最高主体,同时又隐晦了具体国民“语”的诉求;2.作为并列结构,“国家和语言”则明确彰显了语言的政治性和权力性。

2、日本“国语”历史意义与“国语”教育中的缺失

对于日本“国语”的上述第一层关系,它的背景是:明治维新后,在自由民权发展中刹不住车的日本,以中日甲午战争为契机,成功将国民意识转变为国家意识,政府绑架了国民。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的日本国民,承认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梦想,即共同幻想。至此,从“汉文·和语”到“国语”得以华丽变身。可见,日本的“国语=国家的语言”成功塑造了不生产异梦者的威权环境,共同幻想的观念“国家语言”,不可否认正是日本发动战争的帮凶。

而在现代化多元化的社会里,类似“国家语言”企图用垄断与威权来统括与解释,是不能持续长久的。日本的“国语”当今一般被解讀为“母国语”或“国民语”。前者用“国语=母国语=日本语”概念整合对内国语、对外日本语的性质,自然包含了对冲绳人、阿伊努人以及为数不少的世界各地的外籍人的差别待遇。尽管对内基础仍是“同一”的,但这种用“母国的”解构“国家的”,理论上扬弃了国家至高无上的抽象地位,增添了具体的人文关怀。而后者“国民”话语,在经济发达进而要求民权发达的逻辑是更是不证自明的。

日本国语教育学会(2001)在另一本字典里呼吁:站在“人类与语言”、“人类生活与语言生活”等考察立场,……,以全局·统一·发展的观点,来诠释人类、语言、生活的错综关系,这样的国语教育观是非常有必要的 。

但凡呼吁强调的,都是紧迫缺失的。

3 新时期语文课程改革的愿景

上述可见,“国语”教育已经摆脱了“国家”“国民”的陷阱,进入的是“人类·语言·生活”的视野。而“语文”还停留在主体模糊不清,或主体故意遮蔽的状态。

以高中语文教育为例。新课改实行以来,高中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多新的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变。但高考指挥棒的压力、泛善可陈的语文高考区分度,两者畸形并存,催生出了社会整体对语文的轻视 。从古至今,语文是承载着人类文化的一门艺术。艺术是基于现实又对现实有超越性的前瞻,是对现实不合理部分的暴露与解构。因之,语文不仅是技术操练与心灵鸡汤或阳春白雪、更是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将语文置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让语文教师在“夹缝中求生存”,暴露了社会对“语文”缺乏本质性理解,或者是,理解“语文”的人做了集体噤声。

高中一线语文教师则在“夹缝中”奉行“全力灌输”、“频繁的大剂量高强度”训练,以至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更加失去兴趣。换言之,作为社会成员教师被潜移默化、被歪曲而不能自觉,被社会强加“三分灌输七分严管”的教师将其反施加于学生,完全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话语权表达。学生能看、能听、能感受。当他观察到强加给他的与现实真实之间存在巨大鸿沟,是不可能在心里支持强权的教师的。

因之,语文教育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基于对艺术的充分理解,在教技术的同时,鼓励不同的声音、共同探讨“美”的崇高。“语文”既然没有主体,那么我们一起来“语”一起来“文”!只有我们一起能“语”能“文”,我们才有可能让现阶段隐藏在“语文”里的暴力性主体,暴露出它的脆弱性。因为暴力的即脆弱的。

3结语

美好的理想状态只是一个愿景,要实现,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语”一词隐晦了话语权是“国家”还是“国民”,“语文”一词则干脆拒绝体现“语”和“文”的主体。无论日本的“国语”还是中国的“语文”,类同于世界的各种“主义”,与名字无关,重要的是它在历史上以及现在的行动所指。

参考文献

(1)(日)李姸淑.国语思想:现代日本的语言意识(M).岩波书店,1996.

(2)(日)日本国语教育学会编.国语教育综合事典(Z).朝仓书店,2011.

(3)(日)日本国语教育学会编.国语教育辞典(Z).朝仓书店,2001.

(4)周濂.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李素玲.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反思及对策(J).中学语文,2014.vol30

猜你喜欢
国语中国日本
《左传》《国语》所见旧有繇辞及临时自撰繇辞考辨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国语》故训与古文字
论“国语骑射”政策在清朝教育中的推行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