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转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5-05-30 01:56游训龙
大学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高校转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游训龙

[摘 要]目前,高校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而高校转型的关键之一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传统的、偏向于理论型的文科专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对该专业加大改革的力度,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把它改造成为理论型兼应用型的文科专业,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转型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075-03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按照这一要求,全国有600所新建本科院校(又称地方本科院校)面临转型的问题,而高校转型具体要落实到观念更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文科专业,它面临更多的挑战。笔者欲就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的问题做些探讨,期望抛砖引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其挑战

(一)认识不到位,认为高校转型就是概念转换

很多人认为将学校更名或换块牌子就可以了,也有人认为就是将现在的新建本科院校回归到原来的高职高专院校即可,“一夜回到十年前”。本来,转型是要求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的合作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转轨,这才是高校转型的应有之义。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本科教育依然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专业教育,而专业的课程组织通常有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两种方式。[1]具体而言,纵向上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等几种课程类型,横向上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等课程类型。新建本科院校基本上仍然沿用这种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其一,如何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充分体现市场需求导向;其二,如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其三,如何开展深度的校地合作,尤其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成为当地的基础教育服务、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专业。以上都是地方本科院校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专业办学定位模糊不清

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陷入发展困境,如办学定位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造成“千人一面”的现象;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脱节;师资队伍重学历、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等。新建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的问题更加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更是如此。笔者参观考察了湖南、湖北和安徽近20所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一致。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同质化、课程设置不合理、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弱、学生就业能力不强等,导致应用型人才需求危机,迫使地方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必须转型,重新审视新定位、新规划。

(三)人才培养方案不科学

1.在培养目标上,往往追求高层次,没有很好地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的描述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有的描述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有的描述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还有的追求“大而全”,描述为“培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街道、乡镇和基础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这么宽泛的定位,使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没有针对性。2.在课程体系上,大多数的课程设置几近雷同,特别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3.在实践和实训环节上,表现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虽然教学方案在理论教学、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上都进行了安排,包括学时学分的分配,但安排得不合理,而且,有的形同虚设,如“实习基地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因经费问题就难以落到实处。

(四)学生就业情况与培养目标不符

据调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率较高,但专业就业对口率较低,在本科院校毕业生中,就业情况大致有四部分:有30%左右的学生通过考取研究生继续学习,有30%左右的学生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有30%左右的学生当中学教师,还有10%左右的学生参加自主创业、另某职业。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高校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与行业需求脱节,这种脱节或源于培养质量不高或源于结构不合理;二是本科院校没能给学生提供自由转换专业的机会,不少学生只好在“情非所愿”的专业中修完学分、拿到学位后再另谋他路。这种培养以及就业的后果很严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目的在于通过转型发展,提升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提升教师从事应用研究的能力,从而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引领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的能力。“应用型本科不全属于职业教育”[2],对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专业不能简单化,不能搞一刀切。它虽是文科专业,但培养目标也可定位为“理论性兼应用型专业”,也可以培养一批又一批高层次的技能型、知识型的应用型人才,为搞好我国基础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因此,我们要沉着冷静,应对挑战,应该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做文章,大力加强校地合作教育,并把校地合作教育作为突破口,调整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来说,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校地共推“双主体”合作教育

一是校地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3]引入行业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增强行业能力,努力达成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整合。注重合作开发课程,挖掘当地历史文化教育资源,设置系列特色课程,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是地方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聘请地方参与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建设,合作构建“双主体”共同实施本科教育。地方经济文化管理部门有一大批的专家,他们学有所长,既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研究,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堪称“双师型”人才。近年来,延安大学、井冈山大学、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等高校注重聘请地方专家(又称“土专家”)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管理与教育,并建立了长效机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校地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要实现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做好基地建设工作。在校内,要建立一批提高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实训基地,如普通话实验室、“三笔字” 实验室、社会调查模拟实验室等,这能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和素质,所以必须常抓不懈。在校外,要注意两个方面:一要建立教育实习基地,就是与中学合作,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章立制,为搞好教育实习工作提供可靠保证;二要建设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实践基地,如“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实习基地”等。这些基地可以有效开展励志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新农村怎么建设?怎样规划?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学生必须加以思考,必须为之努力。“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采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服务学习、公益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公共领域和公共活动”。[4]当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范围可以扩大,如果条件许可,也可以到外地或外省建立。

(二)校地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培养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双师型”教师有多种不同的概念,其中,天津师范工程学院提出的“双师型”标准比较科学,它是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实践经验(即具有与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的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需要的就是这样的 “双师型”教师。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让思政教师到地方挂职锻炼;二是实行思政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考核和实践教学资格认证制度;三是注重引进具有中学或地方工作经验的人才到校任教;四是直接聘请地方专家、管理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这样的 “双师型”教师应占专业教师的50%。

(三)校地合作共同搞好产学研

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是一种好方法。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学校积极与地方合作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形成“四结合、四重点”人才培养模式,即课程体系设置与岗位需求相结合,重点考虑岗位实际需求;基础理论教学与基本技能培养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5]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门安排产学研“合作教育周”,即除常规的实习实训外,还安排了大一至大三的“合作教育周”。其主要内容为:大四的教育实习不变,大一的第2学期期末安排1周,大二、大三的第2学期期末各安排2周,学分共有5学分,产学研的形式与内容都很丰富,包括教学、讲座、调研、考察、讨论和撰写报告,等等,由地方的专家担任指导教师,学校按学生人数拨发经费,这就是“1+2+2”合作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已运行3年,它有措施、有经费、有评价机制,能很好地调动校地双方的积极性,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四)开展校校合作,推动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多元化

这里的“校校合作”,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意义重大,高校之间可以互通有无,实现资源整合,让学生受益。既可以互派教师交流上课经验,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的常规管理,又可以互派交换生,一方学校的学生可以在对方学校进行思想政治学习。有的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开展“3+1”模式或“2+2”模式,也有“3.5+0.5”的模式,本科层次学历教育项目。通过“校校合作”这种模式,实现了两校的优势互补和共同提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二是指高校与中学的合作。实现高校与中学的对接是重中之重,因为无论怎么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中学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第一目标或核心目标,所以要求高校与中学开展对接研究,高校应派教师到中学进行调研或挂职锻炼,中学应为此提供必要的条件。

总体来说,高校转型势在必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革,改革的途径应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主要论述强化校地合作教育的改革措施。我们应该将偏重理论型的教育模式改革为理论兼应用型的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成为理论兼应用型文科专业,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又符合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 注 释 ]

[1] 邹广严,练玉春.准确定位建设应用技术大学[N].光明日报,2014-06-03.

[2] 张健.应用型本科等于本科高职吗[N].中国教育报,2013-03-31.

[3] 朱士中.亲近业界,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4-03-03.

[4] 赖纯胜.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转型[J].学术论坛,2014.

[5] 严欣平.校企共推“双主体”合作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3-10-21.

[责任编辑:覃侣冰]

猜你喜欢
高校转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高校转型背景下的跨文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英语师资队伍优化改革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