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经典”

2015-05-30 00:00邓晓可
东方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经典

邓晓可

【摘要】经典既作为根据、源头,那么我们对经典的学习就不能仅是一种对象性、知识性的学习。止于记忆和知道,而鲜少理解与认同,如果我们如此去学习经典,便始終到不了经典那里去。而切实的把经典作为根据和源头,就要知道那不是外在于我们的,而就是我们自身的文化生命、历史生活的根据和源头。所以读经典并不能只是一种“历史兴趣”,而是去探求“圣人先得我心之同然”。

【关键词】经典;圣人之意;随文解意;熟读玩味;虚心切己;自得自进

一、读法之纲领

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用心,圣人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此章见于《读论语孟子法》之首,既见学之本,又见学之方,可谓读法之纲领也。

阅读经典,首先当明究竟应以一怎样之身份态度来面对经典,即此处所言“学者”“读书者”所谓何也。若不晓此,则或并非是经典的真学者、读者,或所面对的根本不是经典,或此人与经典毫无关系。如此,则经典不在我们身上发生作用,而我们又能成何人?

学者读书有二种病:“一是主私意,一是旧有先入之说”[1]。“主私意”者,眼前不见经典,只把自己的意思放入经典中说;若见经典中有疑处、有与自己的意思不合处,便让经典之意硬来符合自己的意思。若如此,何处有经典?只有自己而已。“有先入之说”者,眼前虽有经典,但以先见忖度之,则不能使自己的意见有以新之,亦不能自得;好比听人诉讼,若先认同一边是了,便只见另一边的不是,如此何以能分辨两边之是非曲直?若是此二种病,则“看了也似不曾看,不曾看也似看了”[2]。故要真面对经典,一要克除私意,一要不执著于先入之见,此方能成真学者、真读者。《论语·子罕》言:“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如此,经典之意才可能原原本本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而在我们身上发生意义。

其次,学者当明何谓“为本”。就道理而言,《四书》与《五经》同作为“经典”,自不可能说两番道理,只是道理的不同彰显。故“以《论语》《孟子》为本”并非是说《论》《孟》所说之道理是六经所说道理的根本,而是,这个道理同作为《论》《孟》、六经之根本;而学者当从《论》《孟》入手学之,先使此根本亦成为自己之根本,则六经之根本“可不治而明矣”。

故可知,此“为本”是为学之本、学之首要事,为学第一事便是立其根本。根本何以立?读经典以立之。读经亦有序,先《四书》,从约而入,使此根本显明;又《五经》,见此道理条分缕析、万象森然已具,所谓博也;再至其他书以验明之,从而融会贯通,见此道理无所不在,所谓由博反约,而此道理实为己之根本也。[3]故“六经不治而明”之“明”首先明此作为根本的道理;其次,六经之言“涵蓄浑然,无精粗之别”[4],有此道理做为根本,如心中有明鉴权衡能使含蓄浑然之处尽发明之、无精粗之别处尽辨明之,此所以能使“六经不治而明”也。

而此根本之道理何以见?圣人之意也,即“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用心,圣人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故“读书以观圣贤之意;因圣贤之意,以观自然之理。”[5]自然之理,人生、事物当然之道理。人生之理本皆具之,事物之理又同出一源,而气禀所拘、人欲所弊或不能见,圣人之言使人能晓。故就本而言“读书已是第二事”,然非圣人作经,人或不能见“第一事”。[6]

故有“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以见圣人之意也。”“句句求之”者,随文解意也;“诵而味之”者,熟读玩味也;“思之”者,穷究精思也;“平其心”者,存心专一、虚心切己也;“易其气”者,浃洽透彻、改易气质也;“阙疑”者,见信疑之辨,自自立至自进也。程子言:“识道以智为先,入道以敬为本。”[7]要识得圣人之意并有以自得,非兼“智”与“敬”不可。故此下详之以“读法”与“心法”,以见何以能得“圣人之意”。

二、经典之读法

1、随文解意

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8]

“文义”者,字词语句之义;“意”者,圣人之意;“求”,一则知之,一则得之。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9]文义乃经典之入手处,故知晓文义乃读经之第一事。但读经虽当不离文义,又当不限于文义。一离文义,则无所见圣人之言,可能陷入自说自话之境地;一限文义,则圣人深远之意或不得见,于己亦无所得。故“晓其文义”与“求其意”二者不可偏废。

且圣人至诚无息,圣人说话极高明而道中庸,既是此道理之全然彰显、无有一丝一毫藏掖,亦字字句句皆齐整落实。则“晓其文义”者,当就着经典本文看取正意,先不要走作,仔细穷究之方是;亦不可滞于一字,须就着上下文,随经本文意看。

而“求其意”者,又要寻其“句内意”[10],即求“文义”之所以然之故也。圣人说话固是平铺周遍,然圣人之意却一重又一重,须深入沉潜其中方能有得。而此深入,并非硬要以己意穿凿附会。圣人之言非浑沦一片无所辨别,而是条理皆具,字字句句中皆有罅隙,故可如打开一层层盒子一样,一层层探求圣人之意。

2、通读

或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洽耳。”[11]

浃,周遍;洽,沾润,协调、协和,周遍、广博;浃洽,亦可引申为通贯意。“固是好”者,圣人之言哪怕得一条亦是终生受用,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然终是不浃洽。“浃洽”者,若只捡紧要处看了,便不得周遍,不得周遍则或少浸润自得之意,而于上下四周难得协调和谐之感,更难进于贯通;且作为学者、读者,如何能判断经典中哪里是紧要处、哪里不是;故读经典其次当通读,见无处不紧要方是浃洽,则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12]

且“读书要周遍平正”[13]。当心起此处紧要之意,便须知晓如何才是真紧要:一则,人若要能四通八达而有进益,自非只看一处便能见道理;一则,艰涩偏僻处固易使人起緊要之意,然平易正当处亦是紧要、亦须照管,不可轻易便过了。故读书最紧要便是从“一条正路直去”[14],四边枝蔓或有可观,然若以此为紧要,便疏略了本意而不亲切浃洽。

那么如何能“遍布周满”?“宁详毋略,宁下毋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15]通读非泛泛读过便罢了,而是以随文解意之工夫一条条读过方是。故通读是以专一之工夫,以达首尾贯通之境地。所谓“专一”者,专精一句;读此一句、一章时,如无后一句、后一章,亦不须杂以其他意思,就这一句一章上思考透彻之后再去看别句、别章、他意。若读此一句一章不彻,便移以他句他章,则易乱了次第;若又参以他说,则易费心力且多搅扰,反而无益。而专一工夫积累既多,便能脱然有贯通,而能使“自家道理浃洽透彻”[16]也。

3、熟读玩味

程子曰:“《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17]

此又教人如何不离文义又不限文义。若只是专一于文义,哪怕精思之,亦有可能只是一种理性之理解,终在外。而读着,目之所视、口之所诵、耳之所听无不环绕于己之一身,便好似浸润;玩味,又如鼻之于嗅、舌之于味,身心皆在于是,更能深体之。故熟读,其义自现;玩味,又深得其意也。

且诵读经文,亦并非仅是口舌之功,亦对圣人之意之探求亦有助益。熟读,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精思,能“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玩味,则使其言其意真浃洽于己身,如此方能有实有所获。故熟读玩味与精思穷究其意亦当兼行之,不可偏废也。

此读法三条可见,读书本是本分事、平易事,今之学者所难或在如何行此三条。故此下再论读法中所当包含之心意,以见如何以此三条进入经典之中。

三、读经之心法

1、切己

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18]

切,近也;切己,便是将圣人之言作为与自己最相关之事、作为自己身上事,来读之、思之、体会之。如何避免随文解意流于文字工夫、诵读只是泛泛读过、玩味变为思考的游戏或者强为立意?其要便在切己。将自己放入其中来读书,方能有所进益。且“多”者,前亦言,非于人性上有所增添,只是德性之资源本来丰富,我们通过切己之阅读来发现它们,使它们在自己身上活起来罢了。

那么,如何能切己?首先,不可将心放下。读书虽当从容、不可急迫,但亦不可怠惰,要时时将心提起,令它在理解文意中、熟读玩味中。心在而不失,“存心与读书为一事”。读书时要将自家心时时放在这里,方能谓之真读书;而如此读书,亦是常常令此心存在自己这里不走作,方能再以此心应事接物,则鲜有纷扰而能寡过,是谓能得,此即切己也。故所存之心非“纷扰杂乱心”,而是“湛然凝定心”。

“凝定”,便是“存心”于一处,则切己之其次,“专心”也。专者,“专静纯一”。一则不用思索太过,平心定气去看;一则放置闲事,以读书为第一事,此心全在读书,不思及它事。“凝定”而能“湛然”。“湛然”,兼厚重、清澈之意。厚重者,本心内在之资源,所谓“多”者;厚重则能为心之主,而不为事物牵引,故能清澈。而惟清澈方能显此厚重,若多走作,使此心上重重遮蔽,何能显此厚重?

故切己之再次,便是“虚心”。“专心”若言“当如何”,“虚心”若言“勿如何”。读书之“虚心”,一则不执著于效果,执着于效果易有急迫心、忧愁心,便易错过本能见之意。一则不执著于己意,执著于己意,此心易被遮蔽、堵塞,便难见圣人之意、难有新见;故须莫要先立自己的意思,退一步将圣人之言放于自己面前看是如何,如孟子所谓“以意逆志”[19];又须将心意放开,“以他说看他说”[20]。故“读书须是虚心切己。虚心,方能得圣贤之意;切己,则圣贤之言不为虚说。”[21]

2、涵养、改易气质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气质。”[22]

此章亦可见如何“切己”,弟子问如己问、圣人之答如己闻,如此虚心涵泳,令自己在其中,便能于己有得。“今日耳闻”即是当下义,圣人虽言于千百年前,我虽生于千百年后,但既于经典中相遇,则时空不当为其隔阂;圣人既立于根本上说话,我便亦当立于根本上听之;我所见之道理,无不是圣人所言;故“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则圣人、经典岂不即是此世之圣人、经典,若我能得之、彰明之,则圣人、经典之意岂不亦活于当下。故善读书者当自有所得。如何为有得?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23]

前言读书要有定,有定方能见得书中意思,然亦不能止于定,要有得,又要活。如人要迁善改过亦不是只静坐不做事,只静坐固不会犯错,但人却死了,便要于应事接物都迁善改过了,才是活。见得道理活了,方是受用、方是有得。道理活于人身上,即人依道理而动。人依道理而动,便非依一己之私意而动。故要有得,便要“扫涤人私意”[24]。此所以能涵养、改易气质,“惟积学明理,既久而气质变焉,则暗者必明,弱者必立矣。”[25]如此读经,人能真成立为个人,而经亦活于当下之世也。

故综读法与心法,可见“读书,须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又不可助长”[26],其要在于得圣人之意也。

四、见圣人先得我心

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

程子曰:“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

程子曰:“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27]

“自然”,则不着力,全是沛然发现,不多一分、不少一分;事之最实处即是理,落于实处即是人事之当然。此圣人之心意。体此,见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与我之不足,便是“切己”。以圣人之意为权衡,辨别是非好恶,如孔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方为有得、方能使自己有所改变。故“知道”之“知”,非外在知见,一定为德性之知;此“多”非“终身尽多”之“多”也。所“知”者“道”,圣人所言虽多,亦当于其中体其“一以贯之”之意,此圣人之先得我心者,如《中庸》曰:“大德敦化,小德川流”也。

虽于读法之中,多见读经典当把自己放下,贴近经典去读,但亦不是打开书则知、合上书便不知了,至真有得处,当“脱然有独见”[28],自己能说一番話、做一番事;然此话此事亦不离经典之意,如此方能资之深、居之安,且能于圣人之意有所“沿革”也。

且虽至有“独见”之前,当“阙其疑”,然岂置真有疑处而不顾?若不解疑何能进于无惑?有疑时固急迫不得,且当渐渐思量,但亦须知如何疑。所疑者,一则自疑,见到经典中有疑惑处、有与自己见解不同处,先问自己为何会有疑、为何会与经典不同,而不是首先质疑经典。一则“更思量后面尚有也无”,读书时当不止于自己所晓处,于所晓处更疑自己有所未至,如此方能有进也。

最后当知,无论“独见”、“阙疑”皆是知之事,读经亦不止于知,知而有得,如何可见有得?至于行也。故“读书便是做事”,若读书时不能讲究义理、分辨是非黑白,遇事接物时则颓然无精神、难以称量轻重。故读经典与做人做事并非断然两截,不须一头安排停待后下手,而须“便读便思便行”也。

读经典若能脱然有独见、若能于疑处而有进、若能知行合一,则真见圣人之先得我心,能真得我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是圣人之心也。“圣人七通八达,事事说极致处。学者须是多读书,使互相发明,事事穷到极致处。所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直到这箇田地,方是。”[29]

注释:

[1]《朱子语类·读书法下》页185,中华书局2007年。(以下简称《读书法》)。

[2]《读书法上》页171。

[3]《读书法下》页188。

[4]《二程集·程氏粹言·论书篇》页1200,中华书局2004年,以下简称《论书篇》。

[5]《读书法上》页162。

[6]《读书法上》页161。

[7]《论学篇》页1183。

[8]《读论语孟子法》

[9]《论语序说》,《集注》页43。

[10]《读书法下》页192。

[11]《读论语孟子法》

[12]《论语序说》,《集注》页43。

[13]同上。

[14]《读书法下》页183。

[15]《读书法上》页165。

[16]《读书法上》页162。

[17]《读论语孟子法》

[18]《读论语孟子法》

[19]《读书法下》页180。

[20]“以物观物,毋以己观物”谓之“宽心”。《读书法下》页181。

[21]《读书法下》页179。

[22]《读论语孟子法》

[23]《论语序说》,《集注》页43。

[24]《读书法下》页188。

[25]《论学篇》页1187。

[26]《读书法下》页181。

[27]《读论语孟子法》

[28]《论学篇》页1186。

[29]《读书法下》页184。

猜你喜欢
经典
论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1949年后的中国文学》
品味盛唐的月韵诗情
黑白色视觉特点及其在服装设计中应用探析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语文教学中的国学传承研究
浅谈十大经典紫砂壶的造型与美感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解疑破惑有童言,词不醉人人自醉
国学经典在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渗透研究
一个日本孩子眼中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