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将诗词歌赋的意境与语文教学相结合

2015-05-30 00:00张彩仙
东方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诗词歌赋母语意境

张彩仙

【摘要】中国是一个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结合的古老国度,上下五千年铸就的辉煌孕育了华夏灿烂的历史文明,尤其是唐诗宋词的优美韵律至今都未间断过,这份雅致已深深嵌入了中国人的骨子里,成为中国人特有的印记,一代又一代人在“风、雅、颂、赋、比、兴”的氛围中成长。而现如今很多年轻人倒是能背几首唐诗,会读几首宋词,可真正了解其中深意的寥寥无几。更为严重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缺少同情心,也缺少做人间相互谦让的道德标准。这是对中国文化内涵领悟和运用的最大缺失。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的工作者,我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这门中国人的母语教好。为此我个人觉得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穿插使用诗词歌赋的全新意境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们喜爱自己的母语,并良好的运用这门古老而独有的语言艺术。通过诗词歌赋展现出来的内涵与实际事物进行联系,引导年轻的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如何辨别是非,区分黑白,借此修心修德做个合格的接班人。本文就如何运用诗词歌赋的意境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以此修正并为学生们在成长道路上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进行一些浅显的探讨。

【关键词】诗词歌赋的意境与语文教学;创新;想象相结合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如何学好母语,发扬祖国的优良传统文化,让新一代的学生在博大精深的文学海洋内茁壮成长。穿插使用诗词歌赋的全新意境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们喜爱自己的母语,并能很好的运用这门古老而独有的语言艺术。让学生通过诗词歌赋展现出来的内涵与实际事物进行联系,引导年轻的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如何辨别是非,区分黑白,对借此修心修德做个合格的接班人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如何运用诗词歌赋的意境进行情景教學

(一)、实施教学前教师应熟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策略及目标。

作为一名教师,熟悉教学内容是最重要的,做到三透,方可让课堂活跃,学习氛围浓厚。

首先:要求教师对教材必须“吃”透。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吃”透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只有真正吃透教材,才能正确把握“教什么”,接下来考虑“怎么教”才会有基础。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做到既能对课文整体感悟,又能对文字的组合,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有准确的把握,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如果作为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对课文没有深入浅出的把握,实现有效教学目标就是一句空话。教师要熟悉课件中成语典故的出处,穿插讲解由此产生的故事和对应的诗词歌赋,增进学生们的求知欲望。

其次:预设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查找工具资料对课程要“析”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千古定律。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实行教学目标管理,预设就是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管理的有效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只有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运用好学生这一课程资源,才能真正让课堂充满活力,同时让学生学有所获。教师可通过学生提交的读后感或心得了解学生的学习深度与广度。对突出问题重点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尽量减少施教与受教不同步的问题。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这个毋庸置疑,不同年级、城乡之间、学生个体之间均有差异。教师只有认同差异、把握差异、兼顾差异,才能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开展富有实效的教学工作。同一教师采用同样的教学手段在不同类型的学生中也会产生的不一样效果,这关键是学生们的适应性不一样。因此,不仅是学生要适应教师,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更主动的适应学生,这种主动适应的有效性全赖于教师对学生的经常性分析,体现在教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充分了解和共性特征的准确把握上。教师通过预设问题让学生们析透,那是因为只有充分的教学预设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和孕育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尤其是初中阶段仍然是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些学习素质的形成依然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激发和培养。

最后:教师对教程要 “讲”透。一种灵动的教学,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教学。这主要具体体现在,

1、有“法”教学

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教法得当。教学环节层层推进、轨迹清晰明朗,步步深入流程自然,教学浅深有度,脉络清晰、层次突出、轮廓分明。

2、有“情”教学

教师对所教教材文章中内在的、固有的“情”要会善于领悟并通过自己的内在感情传达课文内蕴之情,以真情实感激励学生,从而感染学生,让学生们听起来声声入耳,使文章有情有理有据,明白可解。

3、有“趣”教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学习主体到位是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课的起始是要能让学生们的思维兴奋起来并迅速进入学习轨道;课程的推进要能体现张弛结合,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既紧张又活泼、既兴致盎然又有条不紊;课堂收尾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们仍有余音绕梁、课将尽而意未穷的味道,深度体现出学生们仍满怀继续学习兴趣的状态。师生之间教学互动,同学之间思想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和有效的调动。力求学生学习过程中得到全身心解放,无心理负担,完全沉浸在求知的浓烈氛围中。

(二)、运用诗词歌赋的意境进行情景教学实例的缩影

以《生命 生命》课文作为本次教学实例进行教学运用,

在课文第一段讲述了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以此为契机:为学生设定描写或者刻划生死可以轻于鸿毛也可以重于泰山的诗句,并要求学生进行场景讲诉,复原诗词出现的背景,增加学生的课外认知。要求学生查阅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塑造人可以为正义而死的高尚情操。锤炼学生在珍惜生命的同时也要有正义感。

课文第二段讲诉的是墙角的砖缝有一截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茁壮生长的情景。让学生思考一下这种艰难困苦中成长的不容易。让学生查阅《警世贤文》之勤奋篇解读其中含义并要求每位学生依据自身的特点和环境写一篇文章,借此了解学生的心态和对苦难的认识。增强学生吃苦抗压的能力。

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讲诉的是作者悟出了生命的意义并由此产生珍惜和把握生命的想法,在这些段落里,可以为同学们设置成长可能会遇见的问题和长大后的理想为出发点。让同学真切感悟出珍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实际意义。明白生命的可贵与不易。让学生们学会感恩。感恩社会,感恩朋友、感恩家人。

三、教学结论:

通过此番实例教学,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发现这些刚步入初中年级的学生们,求知欲更强了而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许多,对比以往教过的学生,作为他们的老师,我为能帮助现如今教育的孩子们的成长而感到十分荣欣。

猜你喜欢
诗词歌赋母语意境
周殷切
诗词歌赋
诗词歌赋
诗词歌赋
母语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母语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