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维玲 张敏
【摘要】大学生自杀已成为社会和媒体热切关注的话题,其危害和后果非常严重。我们只有把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分析透彻,全面客观分析大学生自杀个体原因,对保护大学生生命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个体原因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频繁发生,通过分析大学生自杀案例不难发现:每一个自杀者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外部原因或诱因,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应该是根植于学生各自特殊的个体差异之中。而实际上,自杀是人对自身的攻击,是由于攻击性受到长期压抑,继而将攻击转移到自己身上。因此,自杀行为的最终发生,自我攻击是根本原因和动力。如果抛开先天生理疾病的影响,对大学生个体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原因:
1 精神障碍疾病的影响
我国公布的数据表明,精神问题已成为我国重大的社会问题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青少年中患精神疾病的人越来越多的现状更是令人堪忧。
在自杀者中,患有抑郁症的占以60%左右,被称为“第一号心理杀手”。抑郁症的一般症状为:情绪低落、学习工作效率低下、身体状况欠佳、不明原因的食量减退、精神活动受到抑制,多次出现企图自杀的行为。据沈阳精神卫生中心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全国高校大学生抑郁倾向患者占总人数24%,名牌大学比例更高,达到35%,而其中只有不足10%接受了相关的治疗。
精神分裂症是指思想、感情和行为不能自知自控,与社会环境不能保持一致的状态。据统计,我国自杀未遂及自杀死亡者中患精神分裂症的有42%。而精神障碍是造成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
2 性格存在缺陷
同样的环境,同样的压力,但是不同个体会有不同的反映面。有研究报道,相当数量的自杀者在人格特质和性格品质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颇。内向、偏执、孤僻、敏感、悲观、消极….这些个性上的弱点都会削弱个体的抵抗力。因而在遇到困难时拥有这些性格特质的人都普遍不愿寻求帮助,也不愿相信有人会帮助自己。再加上他们内心十分孤独,缺乏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如果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爱护,缺乏朋友师长的支持与鼓励,就会愈演愈烈,直至自我封闭,认为只有死才能拜托困境。
3人生价值观偏颇导致认知偏差
从大学生自杀案例的分析不难看出,导致大学生错误认识和评价事物的关键因素是认知上的自我中心主义、思维中的完美主义、绝对化的思维模式、片面的认知模式、夸张化的消极评价与想法。企图自杀者的认知常因情绪影响而变得歪曲,而认知偏差之所以出现,除了生活经验和阅历缺乏的原因之外,归根到底则是某些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认识问题上的偏差。错误的人生观、歪曲的价值观是孕育各种错误观念和行为的导火索。
这些大学生往往将自我生命的终极价值置于一种具体利益之中,当其受到损害时,就极端地认为人生的意义将随之终止。
4自制力的缺乏
自制力是指人们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实际工作、学习中努力克服不利于自己的恐惧、犹豫、懒惰等;一方面善于在实际行动中抑制冲动行为。有自制力的大学生既善于激励自己勇敢地去执行采取的决定,又善于抑制那些不符合既定目的的愿望、动机、行为和情绪。与之相反是有些任性的大学生对自己持放纵态度,对自己的言行不加约束,任意胡为,不考虑行为的后果。
5意志薄弱,缺乏挫折锻炼,心理承受能力偏低
当代大学生承担社会、家庭、个人自我实现的众多纷繁复杂的責任,必然会面临各种压力,也相应地会带来挫折和磨练,意志坚强的人就会想法设法地去克服困难达成理想目标;而意志品质相对薄弱的大学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弱,耐挫能力差,就会表现出退缩和逃避的状态。
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对挫折的认识误差,他们普遍认为遇事不公,对挫折缺乏思想认识和心理预期,觉得挫折不应发生在自己身上,因此,一旦遭遇挫折就会无法接受现实。还有些同学是以某方面的挫折来否定整个自我。这种以点盖面、错误评价自身价值的方法,往往引起强烈的挫折反应。以一次的失败便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一无是处。或者是容易把某一次挫折的后果想象得非常可怕,没有勇气去应对,最终击垮自身防线。
6环境适应能力差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较大,多年的“家中皇帝式”的娇生惯养和“常胜将军式”的求学经历,使许多大学生独立性较差,缺乏自理能力和自我意识,常常自我为中心,缺乏对自身能力的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入学之后,适应不良就接踵而至。这是一种综合症侯,通常不为个体明确意识到的,但给个体造成潜在的严重的心理压力,多发生在新生人群。大一入学后常常会出现焦虑、压抑、沮丧、颓废等不良情绪反应,为自杀酝酿情绪。另外,由于许多学生缺乏挫折锻炼,导致心灵脆弱,缺乏弹性,内心需求,只胜不败,只顺不逆,只荣不辱,只伸不屈,而在自尊心遭受打击、期望落空的状况下,不能尽快恢复心理平衡,无处释放压力,极端的就会自伤、自杀或攻击他人。
还有一些来自农村和非生源地的同学由于不能尽快适应生源地和就学地之间各方面环境的巨大差别,而出现角色变化和对新生活的不适应,自身学习方法与大学要求不适应,交往欠缺与人际关系不适应等问题,进而产生许多心理困惑。这些困惑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产生这些问题后应积极主动地寻求咨询或自我调整,否则会转化为心理的冲突和障碍,以致影响学习和生活,严重的会导致轻生。
随着大学生自杀事件的不断发生,建立健全大学生自杀的预防与干预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行为。探寻原因才能找到相应的处理方案,只有分析透彻,才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以期尽量避免或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卢雪和.调查显示:超过 1/4 被访大学生曾有过自杀念头.htpp:/www.xixtv.com.cn2006- 11- 6 13:06:22.
[2]刘瑜,王大军,孙朝阳.大学生心理危机研究现状的评述.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12.21(6).114-115
[3]桑海云,咸大伟.大学生自杀态度相关研究.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0
2014陕西省教改课题项目编号:2014JG054;名称: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