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教师价值观的现状及重构途径

2015-05-30 21:31李欢欢
关键词:价值观现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高校教师价值观遭遇到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包括迷茫与混乱性、功利化倾向、价值多元化倾向、职业角色失范等问题,因而重构高校教师价值观极为必要。重视“模范”效应,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等,都是重构高校教师价值观的途径。

关键词:当代高校教师 价值观 现状 重构途径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其价值观取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才和发展。研究当代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及重构途径,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学生能力和人格的培养,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社会风气的提高以及社会主义价值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都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当代高校教师价值观重构的必要性

从宏观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高校教师作为高级专业人才的培育者,所具有的价值观是该价值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价值导向作用不可忽视。而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直接关系着学校的价值理论构建。因此构建当代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丰富和意义的延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自中国的高等教育兴起到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曾受到文革等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一度导致高校教师的断层现象较为严重。新教师进入工作岗位后,很少得到老教师经验的传授,甚至一些教学成果、师德传统也无法通过新教师一代代地延续下去。优良的师德传统对当代青年教师的影响远远不够,因而重构当代高校教师的价值观有着长远的历史意义。

近些年高等教育大众化一方面降低了学生进入高校的门槛,为更多学生提供了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为国家培养了更多优秀人才,另一方面,高校的不断扩招,教师队伍的壮大,却导致了教师素质的高低不齐。有的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有的教师因循守旧,教学内容不知创新,无法与时俱进,教学质量层层下降。在教师的选拔过程中,普遍出现重知识素质,轻人文素质的现象。在教师的考核体系中,也常有以教师科研成果,课题多少为标准,而忽视高校教师价值观的情况。

2 当代高校教师价值观的现状

2.1 个人主体意识觉醒后的迷茫与混乱性

主体意识即是指有自主自立能力的自我意识,包括主体与外界交往中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表现为自立自强自我解放的精神和能力。[1]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意识形态由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决定。我国历史上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社会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家国同构,个人永远只是家或国中的一份子,从来都不被赋予独立的地位和人格,更不会有主体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封建主义瓦解后,商品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这为主体意识的觉醒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却并未得以迅速成长。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度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强调“集体主义”,要求个人听从上级指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对发展经济起了很大的作用,却没有使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不利于个人主体意识的发挥。

时代发展和主体意识觉醒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负面产物。在当今社会,不少教师的人生目标并不明确,物质丰富了但人生却越来越迷茫。高校作为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栋梁人才的象牙塔,是各种知识和先进思想的聚集地。高校教师如同社会先进文化的弄潮儿,他们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代表着整个社会的前进。这种社会环境下,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教师理应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坚定从教信念,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诲人不倦。然而,看似唤醒了人们的个人主体意识,很大程度上却容易迷失自我。这种混乱和无序的状态令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高校教师感到焦虑,很多人都在尝试着走出这种混乱,更好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适应新时期教育的巨大变革和发展需要。

2.2 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高校教师价值观呈功利化倾向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推行计划经济体制,全社会强调集中和统一,由中央政府进行统一调控和管理。在当时的条件下,包括教师在内,人民工人一致的价值观标准,即以国家、集体的利益为重,坚持党的领导,大公无私,舍己为人,重精神满足,轻物质利益,强调集体和社会意志,忽视个性与自我需求。改革开放以后,单一的公有制结构逐步变为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单一的分配制也逐步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变为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渐渐地,集中和统一不再是整个社会的基调,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平等、竞争等字眼的深入人心。

一方面,人们开始追求物质利益,重视竞争,必然就会引起人们对事物评判标准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开始更加重视自我的需求和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很容易导致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健康思想的滋长;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商品化的进程。于是很多事物都被贴上了商品的标签,被具体化以价格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包括科学技术,知识,人才等都被冠以商品的意义而存在。作为高级知识分子阶层的高校教师,他们有着很强的学术能力和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感知能力,当整个社会都在强调商品的意义的时候,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便开始以这种功利性的价值尺度来重新衡量社会分配。有学者曾将转型期高校教师的人生价值取向分为三个层次:“重义轻利”型;“义利并重”型;“重利轻义”型。[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教师的观念中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时,其价值观功利化倾向必然会加强。

2.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呈价值多元化倾向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国家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同时又使各国面临不小的挑战。深受其影响的还有中国的高等教育。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优秀人才的引进,为我国培养国际化的人才精英和投身国际化的科技文化竞争铺平了道路。电脑网络、卫星电视、远程信息通讯等现代化信息网络的普及和应用,全球信息一体化趋势的形成,国与国之间信息交流与共享的便利,都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所主导的,他们不仅仅把先进的资源、文化、发展理念等拿来与其他国家共享,还希望凭借自身政治、经济、信息技术上的优势,借助全球化这一大平台,把本身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文化发展模式,生活方式等强制灌输到发展中国家,以期实现自己文化霸权主义的政治目的。

2.4 收入分配不均导致的职业角色失范

失范,也叫违规、越轨,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主要指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负面作用的破坏性越轨行为。[3]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行业各领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收入分配不均很容易引起人们对社会公正的质疑进而引起社会失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不断推进,但这一领域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如贫富悬殊、城乡、行业、区域间收入差距过大等,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当前我国实行中国特色的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型的高校教师工资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是符合我国高校教师工资分配现状的。但是,在实际操作和管理过程中,高校的分配自主权仍然太小,在许多项目中仍然采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宏观管理方式,工资宏观管理职权失衡,工资政策复杂,程序繁琐,不同高校之间教师的工资差并不在人们理想范围之内,甚至一些重点高校的教师工资最后还低于某些普通高校教师工资,教师只依靠工资收入很难在城市购房和维持稳定生活,现有的工资待遇水平无法让所有教师满意,在很大程度上引起高校教师职业理想和价值准则的迷失,以及教育行为的偏差,这些都是高校教师职业角色失范的表现形式。

3 高校教师价值观的重构途径

3.1 重视“模范”效应,树立优秀教师典范

任何一种所谓先进的意识形态,价值理念,都不是凌驾于这个世界之上的,它需要依托“圣贤”的“践行”得以诠释,它需要有一群“以身体道”的阶层作为载体通过自身的模范行为来体现出来。[4]它需要被人格化。纵观人类文明史,大到国家领袖,民族英雄,小到日常的劳动模范,行业精英,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起着这样的作用。或者改变国家命运,或者以其模范行为感召着周围的人。将那些先进的,为时代所提倡的价值理想和文化理念潜移默化,渗透入人心。

3.2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为教师发展提供保障

这套机制主要应由三方面组成:奖,惩,监督。当然,奖惩的前提是有一套被广为认同和接受的考核体系。这套考核体系既应以《教师法》、《高等教育法》、《教育心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同时又要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做到公平,公正,奖惩结合。自从知识与价值分离之后,人们普遍只重视知识教育,忽略了价值教育。其实,价值教育是一门“个性化的学问”。它不是客观的,理论的,而是一种悟性,一种精神气质。它不是教给人具体的知识,而是给人以启发,让人深思。这样一种管理机制不只是用硬生生的指标来评判教师的称职与否,而是以此为依据,通过民主评议的方式,不听一面之词,让全体师生都参与进来,对于优秀者大力表彰,对于不合格的教师给予一定惩罚。

3.3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是关键

当今社会的教育,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说教,不是单纯地站在三尺讲台上教授课堂知识。更加注重言传身教。高等教育的对象是经过高考洗礼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他们有着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辨别能力更强,进入高等学府既是为了专攻学术,也是为了学习和认识社会,为了学会做人。因此,高校教师所肩负的更重要的使命是陶冶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对于言传身教的高校教师,他们价值观的塑造除了靠学校和社会的监督和引导,更重要的是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和提高。物欲世界千变万化,一个人能不为别的人和事所干扰,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理想,心里有个明确的善恶优劣的标准,他才是一个智者,一个合格的教育者。

爱岗敬业,严谨治学,这是对高校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即使校园里浮夸之风在滋长,教师也要做沉得住气,静得下心的那一个。对待学生,要做严师,也要做益友。对待学术科研,就要一丝不苟,同时坚决反对学术不诚信,以及单纯为了利益而过分重视科研成果的行为。坚守自己的原则,才能够为高校学生做出表率。

构建高校教师的核心价值观,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它既需要教师自身对自我的追求,对人格的塑造,又需要全社会,包括学校的激励。“苟日新,日日新”,高校教师要继续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优秀建设者而不懈自我提升,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静君.市场经济与主体意识的觉醒[J].现代哲学,1995(3).

[2]陈莉.市场经济中教师价值观变化[J].上海高教研究,1997(9).

[3]朱玉琴.高校教师价值失范的成因及其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6).

[4]王葎.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24).

作者简介:李欢欢(1988-),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价值观现状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